侯但丁
澳大利亞最著名的建筑是什么?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悉尼歌劇院”。但是,如果再追問一句,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是誰?恐怕沒什么人能說得上來。其實,它是一位丹麥設計師約翰·烏特松的杰作。但令人驚奇的是。自1973年悉尼歌劇院落成之后,約翰·烏特松竟然至今仍未親眼見過它!
悉尼歌劇院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的。1956年起開始向全世界的設計師公開征集設計方案,共有230多個方案參加了競標。然后由一個4人小組進行篩選。小組成員之一的著名美國建筑師沙里寧到達悉尼的時候,其他三人已經對所有參賽方案進行了第一輪篩選,烏特松以海貝和帆船外形為靈感的設計方案由于太過怪異,根本不像一個歌劇院而不幸落選。但是進入第二輪的所有方案都難入沙里寧法眼,于是,他決定再仔細查看一下已經被淘汰的方案。烏特松的設計方案就這樣被沙里寧從廢紙簍中又撿了回來。在沙里寧的極力主張下,烏特松的設計方案最終戰勝所有競爭對手,成為悉尼歌劇院最終的建筑方案。
但好事多磨,烏特松的這個方案雖然極為新穎華麗,但建造起來卻非常困難。工程技術人員光是計算怎么建造歌劇院的10個大“海貝”,以確保其不會坍塌就花去了整整5年的時間。而工程的預算更是一加再加。遠遠超出了當初的預想,澳大利亞政府不得不為歌劇院發行彩票來募集資金。由于工期的耽誤和成本的耗費,導致悉尼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州政府下臺。反對黨上臺后堅決要求修改設計方案,烏特松與州政府激烈爭吵,最后不得不于1966年與悉尼揮淚告別,并在此后的歲月中再未踏上澳大利亞國土。
當時歌劇院工程連四分之一都沒有完成,之后幾位澳大利亞當地設計師被請來重新設計歌劇院的室內部分。1973年,悉尼歌劇院終于建設完成,但在當年10月舉行的落成典禮上,主持典禮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甚至連烏特松的名字都沒有提到。之后的5周年、10周年、20周年的隆重慶典上,烏特松的身影也從來沒有出現過。
但歷史總是公平的,澳大利亞設計師設計的室內部分陰沉而冷峻,其野獸派風格與歌劇院猶如揚帆出海的船隊的外形大相徑庭,悉尼政府終于決定找烏特松對歌劇院室內部分進行重新設計。1999年,烏特松在悉尼市政府的請求下設計了悉尼歌劇院的西柱廊,烏特松的兒子和女兒也參加了對歌劇院內部的重修工作。
2006年,在悉尼歌劇院完工之后,烏特松對歌劇院最初的構想才終于展現在世人面前,伊麗莎白二世也在西柱廊落成典禮上對烏特松表達了遲到的敬意。只可惜,已經80多歲高齡的烏特松還是沒能親眼見上一次這件代表了他一世榮譽的傳世精品。
(玉冰心摘自《新人文》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