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達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特萊津的捷克小鎮。納粹把這里變成了集中營。
來到這里的孩子們一開始并不知道,特萊津也囚禁著許多一流的藝術家、音樂家、學者和教授。這些成年人開始想。應該如何幫助這些孩子度過非常歲月?他們幾乎是本能地開始考慮孩子們的教育。他們要把知識、藝術和良知教給孩子,讓他們的靈魂得到支撐。
14歲的喬治·布蘭迪住的宿舍IAl7的一號房間,是由凡特·艾辛格教授管理的。猶太人委員會把他派到男孩宿舍做管理員,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得到一個教師。事實上,艾辛格教授不僅擔任教師,還以他特有的熱情,在一個沉悶的環境中,激發了孩子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艾辛格教授在被送到特萊津的時候,只有29歲。他常常給孩子們講一個孤兒院的故事,那個孤兒院是由孩子們自治的,他使得孩子們都對“自治”的生活入了迷。他們開始把自己的宿舍集體叫做一個“孩子共和國”,選出他們自己的“政府”,一個孩子成為政府的主席,開始了他們自己創造的“孩子共和國的故事”。其中。最令人難以相信的,就是一號房間的孩子們,還辦了一份地下雜志:《先鋒》。
這份雜志刊載孩子們自己的詩、文章,還有人物專欄“我們中間的一個”。雜志有孩子們自己設計的封面,和自己畫的插圖。當然,在紙張都是違禁品的集中營,他們只是小心地抄寫、粘貼出這獨一份的手工雜志。
在《先鋒》雜志上,還有“文化報告”。在一個“文化報告”中。小記者報道了一個猶太囚徒,奧地利盲人藝術家布瑟爾德·奧德納來到孩子們的宿舍,帶來了幾件藝術品,那是他在集中營用撿來的廢鐵絲,精心制作的動物和人物造型。他頑強的生命力,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個孩子在雜志上寫道:“當世界上別的孩子都有他們自己的房間,我們只有‘30厘米x70厘米的一個床位;別的孩子有自由,我們卻生活得像是被鎖鏈拴住的狗;當他們的衣柜里塞滿了玩具的時候,我們在爭取讓自己的床頭有一小塊遮蔽的空間;你要知道,我們只是孩子,就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孩子一樣。或許,我們更成熟一些(這要感謝特萊津),可是,我們也是一樣的平常孩子。”
孩子們堅持一周一周地“出版”雜志,因此留下了最寶貴的歷史記錄。從1942年12月18日,到1944年7月30日,《先鋒》雜志“出版”了總共將近八百頁。雜志留下了他們特殊的童年。
艾辛格教授有一個心愛的未婚妻。由于擔心遣送會把他們分開。他們決定在特萊津集中營結婚,期待婚姻使得他們在被遣送時能夠不分開。1944年6月11日,他們在集中營結婚。他們不想驚動別人。可是,艾辛格教授的孩子們,還是知道了這個消息。他們也瞞著老師,偷偷準備禮物和慶祝。特萊津沒有鮮花,孩子們請每天去大墻外面干活兒的農工,偷偷運進了一些花朵。他們又一起省下口糧,請食堂偷偷地做了一個象征性的“蛋糕”。他們還想方設法找到一支鋼筆,作為給老師的結婚禮物。艾辛格的妻子回憶說,他們經歷了最感動的一刻
1945年1月15日,在送往達豪集中營的途中,艾辛格教授被德國沖鋒隊員槍殺。
直到1968年的春天,喬治他們才感到,也許可以認真考慮出版《先鋒》雜志了。在那個時候,特萊津原來的學校樓,也在考慮建成一個“特萊津集中營博物館”。可是,就在那年8月,蘇聯入侵捷克。此后,歷經種種曲折,介紹《先鋒》雜志的書,在20世紀90年代,才被正式以幾種文字出版。當年猶太孩子們的苦難和夢想,終于重見天日。出版時,喬治-布蘭迪和幾個幸存者,決定用當年他們的同伴在《先鋒》雜志寫的話,作為書名:《我們也是一樣的平常孩子》。
在書的最后,是特萊津1A17宿舍一號房間的孩子們的名單,一共是92個孩子,在1945年戰爭結束的時候,只有15個孩子僥幸活下來。
15000名曾經生活在特萊津的猶太孩子,只有一百多名存活下來。
在特萊津,藝術家在堅持正常的創作和教學,學者在堅持他們的學術講座。藝術家們,不僅為集中營的孩子們,也為生活在今天和以后世界的人們,展示了生活本身的不朽,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不朽,展示了維護寧靜心靈和智慧思索的必要。
(鄭甜甜摘自《文匯讀書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