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糧食峰會到多哈回合談判
6月3日~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羅馬召開了全球糧食峰會,有4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與會。會議達成了抗擊饑餓并發展農業的共識,為7月份將在日本舉行的八國峰會定下了糧食援助和補貼的基調,但宣言涉及生物燃料的語言籠統,且限制糧食出口問題仍有賴于停擺多年的WTO多哈回合談判解決。據悉,世貿組織總干事拉米日前敦促各方在6月底WTO部長級會議在日內瓦召開前就農業補貼及工農產品關稅問題達成一致,但發展中國家質疑最新農業談判文本未對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補貼政策做重大修改。印度工商部長卡邁勒·納特抱怨說:“我們準備好了同世界上任何農民競爭,但卻不能和他們的財政部競爭。”
“歐盟總統”甄選程序啟動
6月中旬,歐盟27個成員國就歐洲理事會主席推選程序展開討論。這一任期兩年半的常設職位要求候選人不能兼任國內公職,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是熱門人選,但最近其聲望隨布什下滑到谷底,法國總統薩科奇已撤回對他的支持。盧森堡首相容克有意嘗試,可惜國微人輕,其將歐盟轉變為聯邦制國家的夢想也過于激進。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很有領袖氣質,但該國和瑞典等國一樣,尚未加入歐元區,且他向來強硬的移民政策會得罪不少人。歐洲媒體比較看好德國總理默克爾,其任期正好明年結束,但前提是她愿意移就布魯塞爾辦公。此外,波蘭前總統克瓦希涅夫斯基、愛爾蘭前總理埃亨,以及奧地利前總理許塞爾等人也有希望。
布什道別歐洲之際袒露心聲

6月9日~17日,任期僅剩7個月的布什總統借出席在斯洛文尼亞召開的歐美峰會之機展開歐洲“巡演”,造訪了德意法英四大國的首都和梵蒂岡。令他欣慰的是,美歐如今除了氣候變化問題外似乎沒有更多的分歧;在伊朗核問題上,歐洲甚至更加執著于制裁路線。而令歐洲感懷的是,布什在接受《泰晤士報》獨家訪問時承認,他在任內發表講話時遣詞造句比較強硬,讓人誤以為他在伊戰問題上好勇斗狠和嗜戰。布什稱,他在第一個任期經常提及的單邊主義,現在已被多邊主義取代;在余下的任期里,他的工作焦點將不再是為各項問題(例如巴勒斯坦立國)尋求協議,而是把一連串架構留下來,讓下一任總統可以輕易接手。
奧巴馬的副手難題
謝奕秋
希拉里6月7日承認敗選后,奧巴馬對麥凱恩的民調優勢由5個百分點擴大為7個,但離大選還有5個月。年輕人投票率低和大州、搖擺州不受控制等劣勢仍然威脅著奧巴馬進軍白宮之路。他現在最大的勝算是由硅谷天才為他創建起來的那套“大小通吃”的籌款機制,此前正是2億多美元支持著他與當代最有權勢的民主黨家庭戰斗,并最終成為贏家。
現在,希拉里希望借“奧希配”之名與奧巴馬合并競選團隊,讓奧巴馬替她背起欠下來的上千萬美元競選債務,自己順便撈個不中用的副總統當當,說不定8年后還能轉正。但奧巴馬首先不干,他本來就標榜與舊政客不是一路人,沾上克林頓的姓氏可不是改變的象征;再說希拉里太強勢也會破壞總統候選人的形象,歷史上兩勁敵聯手獲勝的例子也就肯尼迪一約翰遜和里根一老布什等寥寥數例,不值得他冒這個險。其次,民主黨高層也不愿意希拉里繼續攪局,這些高層里面有些超級代表還要在年底競選國會和一些州的公職,他們希望奧巴馬為8月全國黨代會弄來的錢不要被希拉里分走,多留些出來給他們自己花銷最好。
如果不挑希太,肯定會有其部分支持者轉投老麥,這個比例估計在17%左右,放到全國就有3%~4%。目前看來這并不可怕,但真正到大選逐州開票時幾萬張票就能扭轉乾坤的情形也不少,奧巴馬還是有點心虛,所以眼下盡量穩定希太及其支持者的情緒,先不把話說死。讓民主黨選民先統一他是唯一候選人的意識,再談合作,無論是在未來內閣中給希太安個部長位子,還是提名她出任最高法院法官,或者許諾這次選輸4年后就讓賢,都好說。
最新的消息是,奧巴馬想找前軍方領袖搭檔,畢竟愛德華茲的白人藍領票和比爾·理查森的墨西哥裔票都不能幫他建立“三軍統帥”的形象,而前總統里根的海軍部長、現任弗吉尼亞州聯邦參議員吉姆·韋布和4年前初選落敗的克拉克將軍等卻可以。好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9月才開,麥凱恩完全可以等到奧巴馬副手定了,再針對性地選擇最利于凸顯民主黨組合之不足的人,無論他是羅姆尼、克里斯特還是更年輕的蒂姆·波倫蒂、金達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