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乃強
未來這兩年的兩場國際談判將是決定人類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作為人類文明的負責任利益攸關者,中國應該拿出它的道德勇氣和決心,當仁不讓。
由全球180多個國家和超過1000名由國際政府及非政府組織代表列席的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于12月15日閉幕。由于各國立場差異很大,爭論激烈,經過兩周的艱苦談判,備受矚目的“巴厘島路線圖”在最后的一天再“加時”,全世界都軟化遷就,才贏得美國在最后一刻態度的轉變,戲劇性妥協收場。
在巴厘島會議上,中國表示,如果美國做出妥協,中國愿意制定進一步的具體減排指標。中國的建議是,有關氣候保護的談判應考慮讓工業國家制定有約束力的減排目標,而發展中國家則應開始著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中國表示,作為經濟剛剛實現起飛的國家,中國不接受強加于我的硬性減排指標,同時呼吁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有利氣候保護的技術。這一積極進取的態度,得到發展中國家77國聯盟的響應。
在對待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上,歐盟比較積極,率先承諾減排20%。美國牽頭,包括日本、加拿大和澳洲等少數發達國家集剛內部出現了分化,澳大利亞在新總理陸克文宣誓就職后,立即在大會開幕當天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使美國成為唯一未確認該協議的發達國家。但是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75%,名列第一。由于美國拒絕接受減排目標,整個談判一度陷入僵局。
“巴厘島路線圖”主要內容包括:大幅度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未來的談判應考慮為所有發達國家(包括美國)設定具體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應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長,但不設定具體目標;為了更有效地應對全球變暖,發達國家有義務在技術開發和轉讓、資金支持等方面,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在2009年年底之前,達成接替《京都議定書》的旨在減緩全球變暖的新協議。
中國的理由
中國在此次大會上提出的三項建議,包括最晚于2009年年底前談判確定發達國家2012年后的減排指標,切實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中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的規定落到實處等被采納到路線圖之中。但是會初發展中國家77國聯盟加中國,以及歐盟都極力鼓吹的2020年比1990年基礎減排25~40%,就此被妥協去掉了。這個減排的指標,要求于10~15年內,溫室氣體排放到頂下降,是讓本世紀全球平均溫度只上升2.0~2.4攝氏度的必要措施。這個重要的關口失守,意味著全球又朝整體危機走近一步。
國際上早已關注全球暖化的問題,1992年開始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協議(UNFCCC),成員國于1997年12月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于2005年2月生效。“協議書”開始的指標很低,只要求2012年比1990年減排5%。但是發達國家至今都沒有認真努力達標;而以美國為首的少數發達國家,出于私利,開始時借口沒有確實證據證明有氣候暖化趨向,之后又推說沒有確實證據證明氣候變化與溫室氣體排放有直接的關系,最后則干脆反對清晰的減排指標,拒簽《京都議定書》。在這過程中,美國更力指中國是溫室氣體排放第二大國,需要跟隨發達國家的減排指標,并以此為它們簽約的先決條件。
事實上,中國有三大理由拒絕美國的要求。首先,發達國家污染大氣300多年,積累下來才出現今天的氣候變化,怎能要求剛開始排放較大量溫室氣體的中國和其它發展中國家負同等責任?其次,今天發達國家把它們的生產都轉移到中國,同時也把空氣污染轉移過來,但消費這些產品的,還不是發達國家的人民?消費國把責任完全推給生產國,同樣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再其次,即使在今天,若以人均計算,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然很低,只是發達國家的幾分之一而已。要中國接受同一減排指標,不單是不公平,同時更會窒息中國的經濟發展。
此外,中國也對減緩全球變暖有著實質性的貢獻。中國制定并公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及提出在未來5年內實現節能20%的目標,等等。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得承認,這些努力已取得比較理想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并且使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的表率。
全球人均溫室氣體排放平等
但是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光是中國和地球上除了美國之外,其它國家都努力減排也是沒有用的。全球的評論者,連最進步的都只著眼于窮國與富國的南北斗爭,以及譴責美國的強橫無理。我們要知道,地球暖化,氣候變異,是人類的共同災難。能否積極和有效地面對這一全球化災難,是當前全人類集體智慧和勇氣的最大考驗。擺在我們眼前的一些數據,顯示我們很可能已經十分接近不可逆轉的臨界點,人類如不懸崖勒馬,并大力掉頭,地球平均如上升超過2.5攝氏度,南北極冰塊全面融化,水平線有可能上升30米以上,我們便大難臨頭。
以我國為例,先不說其它氣候災難,光是水平線上升,沿海的一大片人口最密集的國土就要被淹沒。挪威政府已開始在北極地區斯瓦爾巴群島凍土地帶的山洞里,建造一個被稱為現代“諾亞方舟”的全球種子樣本倉庫。這項工程預計耗資300萬美元,定于2007年9月完工,于2008年冬正式啟用。這一倉庫計劃儲藏這個星球上已知作物中的300萬種種子樣本,以使可能毀于重大災害的作物得以存活,因而有人稱之為“末日糧倉”。挪威這一政府行為,可見上述并非危言聳聽。筆者于2007年就此向政協作提案,有鑒于我國人口眾多,耕地有限,糧食安全本來已經脆弱,加上地球變暖,水位大幅上升,東南沿海大片耕地可能被淹沒的威脅;而轉基因作物有著不可知的潛在風險,一旦出現問題,后果可能非常嚴重;作為未雨綢繆,我們更有需要設立獨立的非商業“末日糧倉”。建議盡快在我國西北高原凍土地帶及其它適宜的地點,修建多于一個主要是我國農作植物有關的大型種子庫,對于日常通用的糧食種子,更作較大批量的樣本儲存,和不時更新,以備不時之需。
國際公認的環保泰斗拉夫洛(JamesLoveloek),在去年的新作《地球女神的報復》的最后一章,很平靜地建議政府要考慮以毋須用電力閱讀和能耐水火的手段去儲傳人類各種知識,以備在末日之后,余生的少數能快速復興。請記著,到那一天,能活著跑到北極地區拿種子恢復種植糧食的,多半不會是我們黃種人了。在這關系著數以億萬人生死存亡的大是大非問題之上,我們沒有妥協回旋的余地,不容許和稀泥。
因此,巴厘島會議各國倒不如站穩立場,達成一個沒有美國參與的硬性減排協議。2008年美國會進行總統大選,在國內外都齊聲譴責之下,于2009年接任的新總統不可能不改變現時的氣候變化政策,也一定會回過頭來參與一套有硬指標的減排制度。現在美國既已是根本沒有方向和路徑的“巴厘島路線圖”的成員國,未來兩年落實的談判中,慎防美國繼續采取堵截拖延的手段,于2009年依然一事無成。
究竟美國會否維持這害人害己的惡劣態度,我們要充分關注2008年1月美國在夏威夷召開的富國環境會議。一般估計,布什總統會以行動去證明全球對美國的過分縱容是一個錯誤的策略。一旦這情況出現,中國作為77+1發展國家集團的一分子,再也不能甘于作鄉愿,要帶頭響應全球包括美國的民意,對美國政府采取強硬的態度,使它成為過街老鼠,壓迫它投入足夠資源,采取有效措施,并接受全球性的監督,切實減排溫室氣體。當中國高調表明這樣的立場,并且堅持下去的話,必定會得到全球各國和人民的支持。
與此同時,中國更應以身作則,實踐我們在國際上的節能減排承諾。事實上,因為我們認真履行《京都議定書》,今天我國已經是“協議書”的市場減排機制最大受益者。全球40%碳貿易源是中同,中國近年90%風能項目也是由“協議書”底下的“潔凈發展機制”所贊助的。5年前,中國只有一家風車制造廠,今天已增加至超過60家。很快中國會是這行業的主要生產同。中國要向全世界證明,環保是與經濟發展互不沖突的。
中國更要帶頭鼓吹全球人均溫室氣體排放平等這一創新概念。全球訂定一個共同標準,高于這標準的發達國家,要按人頭付稅,資助低于這指標的發展中國家綠化減排,環境保育。
未來這兩年的兩場國際談判將是決定人類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作為人類文明的負責任利益攸關者,中國應該拿出它的道德勇氣和決心,當仁不讓。因為當今只有中國才有這物質和精神力量,去扮演這個中堅的角色,去帶頭挑戰美國政府這坑害全人類的惡劣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