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強
如果普京成功地在俄國建立起一套穩固長久的體制,這一體制不再需要某個強力的領導人來維持,而是能夠自己獨立運轉,那么時代就會給他應有的榮耀和贊譽。反過來,如果普京個人強大的權勢最終損害了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那歷史會給他另一種評價。
交班還是鋪路?
普京決定成為下任總理的決定使之前一直彌漫的關于2008俄國政權交接的猜疑氣氛煙消云散。這一決定表明普京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仍將是俄國權力中樞里的主要角色。但普京這一決定就一定能確保俄國政權交接的穩定性嗎?
今年42歲,比普京小13歲。據克里姆林宮的工作人員透露,兩人的關系雖然非常融洽,但更像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關系,而不像是政治合作伙伴。梅德韋杰夫對普京的稱呼一直都使用敬詞“您”,而普京則用的是普通的“你”。在確定了梅德韋杰夫出任總統,普京出任總理的新權力模式后,兩人的關系就變得微妙起來。
根據俄羅斯憲法,總統是國家實至名歸的元首,是當仁不讓的頭號人物。梅德韋杰夫除了成為武裝力量總司令,獲得核手提箱外,還有權根據憲法賦予的權力解散議會和撤換政府總理。因此,從理論上講,普京如果選擇仍然留在權力中樞,就會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種權力競爭,作為主要角色的普京將不可避免地影響甚至傷害到梅德韋杰夫作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的地位,從而影響到局勢的穩定性。一些分析家甚至認為,對于普京來說這也將會是一個危險的戰略,因為俄國政府一直面臨著經濟危機和赤字居高不下的威脅,普京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具體問題,作為政府總理的他同樣會讓很多人失望。
但普京在各種被廣泛討論的權力交接模式中,最終選擇了這一種,肯定有他自己預先的考慮。
普京繼續統治這個國家的工具,首先是他對行政權的掌握。現任政府的主要部長和成員都是他在自己第二任期內親自提名的,在擔任總理后他更是實至名歸地獲得了政府的人事權和相當大的行政權。其次,普京毫無疑問是統一俄羅斯黨的真正領導人,通過杜馬占壓倒性優勢的第一大黨,他也擁有了絕對性的立法權。最后,盡管這樣的權力交接在西方沒法被認為合乎憲政原則,但卻很難指責其不民主,因為普京并沒有通過修憲這樣的激進手段確保自己的繼續統治。至少在形式上,這次權力交接完全是按照民主程序進行的,這讓普京能夠繼續享有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的崇高聲望。
當然,如果以上還不能確保他的繼續統治,普京還有殺手锏,即梅德韋杰夫宣布辭職提前舉行大選,這樣普京就可以合法地競選他的第三任總統,并進而再次尋求連任。另一種方案是,憑借對議會的絕對控制權修改憲法,將俄羅斯變成一個議會制國家,建立一種類似于德國的總理制的新政體。最后,實在不行還可以推動建立俄白國家聯盟,相信兩國的人民絕對會擁戴普京出任這一國家聯盟的新元首。
可控民主還是一黨制?
普京是在12月17日統一俄羅斯黨的代表大會上正式宣布這一決定的。當普京和梅德韋杰夫一起走入會場時,受到了在場的近3000名代表們長時間的起立鼓掌。這些代表包括政府的部長,總統辦公廳的成員,以及各大區的領導人。700多名記者參與報道此次會議,包括200多名外國記者,俄羅斯國家電視臺也對會議進行了全程直播。所有這些,都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前蘇聯時期蘇共黨代會的場景。
普京正式宣布自己的決定后,梅德韋杰夫也作了發言。他表示,自己將遵從普京的戰略,并承認普京作為俄國的真正民族領袖,“在將來會利用他巨大的政治和職業資源為國家服務”。俄羅斯《生意人報》的記者認為,這次會議與其說是推出新的總統候選人,倒不如說是正式向國內外宣示普京作為俄國政治生活中長期政治領導人的舉足輕重的地位。《獨立報》也認為,“這算不上是選舉,只能說是集團內部的權力重新分配。”
普京在自己的發言中最后表示,“還有許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需要盡快解決。我們必須全力投入工作,不要有絲毫的私心雜念。”這清楚地表明,普京時代并沒有隨著他第二任期的結束而結束,相反,它將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并繼續下去。在這一階段的初期,普京將親自領導政府,并加快他在自己任期內就已經確定的各項戰略的實施。
此次會議后,普京為自己的接班人發出了第一道助選的命令,即從2008年2月起,也就是大選投票前一個月,將大幅度提高公務員工資。顯然這不會是他的最后一個助選舉措。普京的總統辦公廳正副主任索布亞尼和蘇爾科夫也已確定領導梅德韋杰夫的選舉活動。據俄羅斯《公報》披露,這一決定是在普京于去年12月13-14日出訪白俄羅斯之前作出的。由此也可以推定,普京早在12月3日議會選舉之前就已經確定了梅德韋杰夫為其接班人,通過“可控民主”贏得議會選舉的成功,推動了他加速這一方案的施行。此外,統一俄羅斯黨中央委員會前主席巴格莫洛夫被任命為選舉委員會第三號人物,從而確保大選的計票工作不會出現任何的“失誤”。
會上另外一個重大議題就是對統一俄羅斯黨的改組。在議會選舉中獲得高支持率的地區領導人(車臣、印古什、韃靼斯坦)都進入了新一屆的統一黨中央委員會。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和圣彼得堡州長馬特維延科也成為新的中央委員會的成員,盧日科夫還被推選為黨的聯合主席。此外,統一黨還對黨章進行了修改,加強了對入黨的審查制度,以及強化黨員對黨中央委員會決定的服從。但普京本人在會上并未提出入黨申請,預料在他出任總理之前,統一黨還將舉行一次特別會議正式接納這位統一黨真正的領袖。
普京,青史留何名?
就在普京作出權力交接的決定后沒幾天,《時代》周刊將2007年“年度人物”的稱號授予了普京。此前被評為《時代》年度人物的俄國人還有斯大林(1939,1942)和赫魯曉夫(1957)。不過,基辛格認為,普京不是斯大林,他沒有將自己的反對者和潛在的反對者都趕盡殺絕,“執政黨在普選中僅獲得64.35%的支持率,說明在俄羅斯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并不支持普京,俄國現在并不存在極權制度”。他相信普京是這樣一種領導人,即必須將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以確保完成本民族和國家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比起蘇聯的領袖,普京更像是俄國歷史上那些成功的改革者,如彼得大帝和葉卡婕琳娜大帝。雖然他們都被認為是集權統治者,但最終的目的是通過集權手段實現對國家的強力改變,換句話說,就是要集舉國之力為國家的強大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普京也是一個改革者,他會和這些俄國的偉大領袖一起被列入到俄國歷史名人錄中去,雖然他不是一個民主主義者。”基辛格最后坦誠。
對于普京當選的原因,《時代》執行主編斯坦格爾認為,普京“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領袖品質,他在混亂中接手這個國家,并帶領它走向穩定”,他“擁有超強的堅韌,對俄
國的發展有明確的方針,能從他身上感覺到俄國的精神氣質,正是他讓俄國回到了世界舞臺”。“俄國的精神氣質”,毫無疑問,正是普京魅力和影響力的根本所在。與其前任相比,他從一開始就為自己的執政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毫不避諱地表示蘇聯的崩潰是20世紀最重大的地緣政治災難,明確提出要恢復俄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普京在國內贏得廣泛的支持,不僅僅是由于他任內俄國的經濟增長,他帶來的政治穩定,還因為他是在俄國人普遍認為歷史上少有的黑暗時代擔任俄國總統的,正是他戰勝了車臣的分離主義,并帶領俄國走出泥沼。最最重要的是,他恢復了俄國一度被打斷的長達300年的歷史,重新樹立了俄羅斯民族在世界版圖中的位置。盡管俄國人一直都有拿國家領導人開涮的習慣,但關于普京的笑話卻極少流傳,這再真實不過地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普通人對他們心中領袖的尊敬。
做到這些,普京已經是一位非常出色、甚至可以說是優秀的政治家,但能否成為一代偉人,還需要等著瞧。普京在兩個候選人中,選擇了更像是經濟管家的梅德韋杰夫而不是兵權在握的伊萬諾夫,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方面,這讓梅德韋杰夫在總統位置上仍將受到牽制,另一方面,如果選擇了伊萬諾夫,恐怕普京繼續留在大政治舞臺的可能性就會小很多。而普京最終決定出任總理,不讓自己的政治生涯出現任何的“權力真空”,某種程度上是他害怕離開大政治,或者說是擔心被大政治所拋棄的表現。總的來說,俄國未來政治的發展,仍然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如果普京成功地在俄國建立起一套穩固的、長久的體制,這一體制不再需要某個強力的領導人來維持,而是能夠自己獨立運轉,那么時代就會給他應有的榮耀和贊譽。反過來,如果普京個人強大的權勢最終損害了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那歷史會給他另一種評價。
伏爾泰在《哲學通信》里這樣論述何謂偉人,“倘若偉大是指得天獨厚,才智超群,明理誨人的話,像牛頓先生這樣一個世紀以來杰出的人,才真正是偉大的人物。至于那些政治家和征服者(凱撒、亞歷山大、帖木爾、克倫威爾等),那個世紀也不短少,不過是些大名鼎鼎的壞蛋罷了。我們應當尊敬的是憑真理的力量統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來奴役人的人;是認識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雖然已經過了百年,雖然伏爾泰說這話的時候蒙上了某種政治色彩,但這段話仍然是迄今為止可以用來評判何謂偉人的最經典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