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幸生
看到網上“真假記者排隊領封口費”為標題的消息,一時不信。
已經有些日子,市面上把在媒體做事的人,叫作新聞民工。既是民工,就會天然發生報酬的事宜。這里的票子,指的當然不是單位工資表上的那些數字,而是裝在新聞“信封”里的車馬銅鈿。給者投桃,受者報李,這有來有往的事,已是公開的秘密。
也早聽說,有些假記者,專司打假,寫若干文字,或當面或電話,說就要在某某地界上的版面發表,社會反響會很大呀。被告知的當事人便心知肚明地忙著撒“紙錢”。露了破綻被抓的,有之。似聽說過,也有真的“人”如此這般地打假,將自己折進去的。
這次網上刊發新聞的紙質媒體為中國青年報,在國內新聞界頗具權威。報道文字為:2008年9月20日零點,霍州霍寶干河煤礦悶死一名礦工。死者:吉新紅,41歲,洪洞縣曲亭鎮北柏村二組人,于22日下葬。25日接到該礦一名礦工的舉報,稱礦方在事發后,沒有積極將礦難死亡事故向有關部門上報,而是采取內部隱瞞的政策,想把事故瞞下來。到25日竟有200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所謂媒體記者,聚集在干河煤礦辦公樓的三層排隊領取“封口費”。根據媒體的大小分為幾個等級的封口費標準,高的幾萬少的幾千。
文字是打了埋伏的,礦工具體舉報給了誰,誰又把這個消息捅出來,鬧到一下來了200個真真假假的記者,排隊來領高則萬、低則千的“封口費”?中國青年報作此報道的時間,網上注明為2008年10月27日,還特別指出:“本報記者無法核實這一說法的真偽,因為無法從干河煤礦拿到‘封口費的發放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