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檀

經濟政策從“雙防”走向“一保一控”,有關方面認為中小企業可以松一口氣了,但這只是浪漫的猜想,企業仍然要做好過嚴冬的充分準備。
原因是中國企業處于升級換代的關鍵時期,以往靠政府投資拉動、出口退稅拉動刺激經濟之路被一一封堵。政府投資拉動雖然見效最快,但由于我國民間財富積累與民間投資率一直較低,因此,只能靠公共財政投資拉動,甚至靠發行國債大搞基建項目拉動經濟。如果以此應急,中國GDP可能略有上升,但中國經濟結構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反而會固化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
鑒于上半年實際投資持續下降,計劃新開工項目出現負增長,政府與企業的投資將在下半年有所擴張,但如果就此回到1998年政府大面積投資的老路,既違反深化市場的要義,遭到理論界與市場界人士的抵觸;并且,會進一步擠壓民間財富與民間投資,屬于飲鴆止渴。
央行與銀監會放松對中小企業的信貸已成事實。央行同意上調中小企業信貸額度,對全國性商業銀行在原有信貸規模基礎上調增5%,對地方性商業銀行調增10%——大約2000億元貸款,主要用于輸血中小企業。8月27日,銀監會召開關于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會議,再次強調下半年銀行要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增量須高于去年,并且增速要高于平均信貸增速。
金融機構的主管部門一再強調新增貸款用于中小企業,是因為主管部門非常清楚,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對大項目、大公司進行長期貸款的風險要低得多,上半年積壓的大項目需要大筆貸款,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缺乏對中小企業的內生動力。2000億元貸款有多少會落到中小企業的頭上,還要打個問號。
企業過嚴冬也是因為中國企業轉型進入陣痛期。如果說今年上半年6.7萬家中小企業倒閉,相對于6000萬家的總數不值一提的話,那么,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企業倒閉風潮、壞賬率上升跡象,已經很明確地提示了中國經濟在國內外雙重壓力之下,正在產生關鍵性的轉型。具體地說,以往低價貼牌生產難以為繼,目前轉型方向不明。
以往中國制造企業是在上下產業鏈壓榨的模式下勉強為生,根本沒有多余的盈利用于創新和品牌建設,這是“謀生”經濟,而不是發展經濟。不僅像燦坤這樣的小家電企業,就連海爾、長虹這樣中國屈指可數的家電業大品牌,貼牌生產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在新一輪的液晶電視大戰中,無論技術、品牌、價格都落于國外家電企業之后。如今要改變低端生存,向產業鏈的高端進發,不是一紙命令、數千億信貸就能解決的,牽涉到稅收體制、行業向民企開放、民間融資市場、產業鏈從醞釀到配套、提高就業人口素質等一系列復雜的鏈式改革。許多改革都將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國燃油稅改革歷經十多年而未能出臺,可見改革所需要的時間之長、成本之高,民營企業轉型,也許需要十幾年以上的時間方能完全。
不得不提的是,民營企業所受到的外部壓力。我國沿海地區的民營經濟大多以出口型經濟為主,所謂原材料、銷售兩頭在外,而我國企業在原材料、銷售方面都缺乏定價權。中國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賤的現實,不過是以大白話,反映出定價權缺失的殘酷現實。如果說大企業還能夠得到政府的顯性與隱性的補貼,民營企業只能以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的方式苦捱,當到達某個臨界點的時候,企業便無法生存。
目前,隨著全球經濟進行下行周期,鐵礦石價格下跌,但與此相應的是,中國在國內外銷售的鋼材尤其是卷材價格下跌更甚,形象地反映出中國產品甚至是政府扶植的大型鋼企是如何受制于人的。國內信貸剛放松,國外銷售商就要求重新議價,中國企業利潤被人為控制在謀生困境中。加上人民幣匯率的被動升值本質,出口企業不得不承受貨幣定價權缺失的成本。
雖然政府放松了對中小企業的信貸額度,但中小企業前景仍然不容樂觀。在此輪轉型中,中小企業直至中國整體經濟都將經歷一個漫長的轉型陣痛期,只有中國擁有較為公平的市場環境,擁有一定的定價權,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