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展覽促發人們對于南京長江大橋自殺現象的思考,并引向更廣泛的社會議題的討論,以及更形而上的對于時間、記憶和命運的聯想。
走進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一張巨型獎狀“張牙舞爪”地躍入觀眾眼簾,除了獎狀所正常具備的各項元素外,一把一把鋒利的刀刃直指觀眾。來到展廳,一根從天頂垂下的細長的輸液器和控制液體流速的節流器聳立眼前,黑色墨汁正被緩緩注入放置在地板上的透明葫蘆中,一個葫蘆被注滿后,藝術館工作人員換上另一個空葫蘆。據館長沈其斌先生介紹,在樓上展廳同樣的位置,有一個自動磨墨機,在展覽持續一個半月中,會為樓下的葫蘆持續供墨。而另一面,一個透明的巨型葫蘆對應地橫臥在地,若干只黑色蝴蝶在大葫蘆中或振翅或棲息,特效燈光制造出水波紋的視覺效果,人們仿佛置身在了水底,如夢如幻。這樣的場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莊周夢蝶》的故事,一剎那間,我們或許同樣會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葫蘆的透明外殼將人和蝴蝶隔斷在兩個空間里,不知是蝴蝶置身在葫蘆中,還是我們自己被裝在葫蘆里。
再往里,8米縱高的展廳整個被還原成3層考古現場,煤——邱志杰把它稱作為古代的植物,鋪滿整個展廳,你不斷前行的步伐把煤制的烏鴉還原成煤。同時,2位煤礦工人在此展廳不間斷地工作著,他們要做的是將那些煤重新翻制成烏鴉的形狀。生命在這里得到了循環。
這一切,都是著名當代藝術家邱志杰大型新作展《莊子的鎮靜劑》中的一部分。該展覽以南京長江大橋自殺現象為背景,歷史文獻和裝置藝術作品交叉并用,展示了邱志杰和預防自殺志愿者對在南京長江大橋上選擇輕生的人所進行的干預與救助。邱志杰同時把蝴蝶、葫蘆等道家典籍中提到的元素引入到裝置作品中,試圖用藝術語言給當下快節奏物質生活下的人們注入一支莊子的鎮靜劑。
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于1968年,曾以“最長的公鐵路兩用橋”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在很長時間內,南京長江大橋是當年的國家形象。每當有國際貴賓訪問中國,國家領導人經常陪伴游覽大橋。而那個年代的學生所獲得的獎狀以及所使用的練習本,通常也都帶有南京長江大橋的圖案。南京長江大橋成為一個時代的人所共有的集體記憶。然而,據官方數據顯示,南京長江大橋自建成以來,在此選擇輕生的人數高達2000人,而作為世界自殺勝地的金門大橋的數據是1500人。
邱志杰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對南京長江大橋的歷史、現實特別是醒目的自殺者現象進行關注,并展開文獻收集、對各類人群的問卷調查、對相關人士的深度訪問。與此同時,一系列創作計劃平行地展開,包括了繪畫、攝影、錄像、裝置、行為等各種媒介。在與自殺救援者組織的接觸過程中,這個龐大的計劃由客觀的調查分析,發展為更主動的介入和干預。
展覽促發人們對于南京長江大橋自殺現象的思考,并引向更廣泛的社會議題的討論,以及更形而上的對于時間、記憶和命運的聯想;同時,作品在展出和銷售之后的收入,將實際用于幫助建立自殺者救助基金。更重要的是,嘗試通過志愿者、被拯救者、自殺者的家人等人群接觸藝術作品,并合作創作作品,來使藝術作品成為一種心理治療的力量。
“我們選擇為邱志杰舉辦這樣的個人展覽,決不是因為市場的緣故,而是想宣傳、介紹本土最優秀的當代藝術家。”在沈其斌館長看來,盡管當代藝術在今天已變得極為普遍、多元,但中國藝術界對于當代藝術優劣的選擇、判斷,主要依據還是市場價格定位,或者是參照西方藝術理念,始終缺乏一套自身審美價值判斷方法,更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而邱志杰不僅有天賦,更積極觀察社會,融入生存環境,構筑藝術理念,因而具有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