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權力為依托的“借”東“借”西,本質上都不過是“借”權力。沒有權力這個前提和媒介,借而不還的事情就不可能得以大面積發生。
2002年3月,山東省發改委能源交通處原副處長陳曉平到一家公司考察項目,對公司經理提出想借用一輛汽車。很快,他得到了一輛價值17.8萬元的嶄新的桑塔納2000轎車,后又將此車轉送給自己的內弟,直到案發時“借車”已有5年。最近,陳曉平因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他對自己“借車”被定性為受賄犯罪,很“想不通”。
《南方日報》載滕朝陽文章說,此案件成了濟南市首起因“借用”汽車而被判受賄罪的案例。這個“首起”判例,當然很有啟發價值;問題在于,這一判例能否被廣泛援引,從而有效遏制幾乎無處不在的官員“借東西”風氣呢?
文章說,官員“借車”的現象早已屢見不鮮,此外還有“借房”的、“借錢”的。“借”的主體,是權力機關、管理部門或者官員個人,“借”的對象,不是下屬單位/個人,就是管理對象。“借”的結果,則有類于老虎借豬頭,大抵是有借無還的,像陳曉平那樣,不到案發,多半還是要“借”下去的。
作者認為,以權力為依托的“借”東“借”西,本質上都不過是“借”權力。沒有權力這個前提和媒介,借而不還的事情就不可能得以大面積發生。上銀行去借錢,還得付利息。一個人、一個單位憑什么向下屬或管理相對人“借”東“借”西且“借”而不還?無非是“借”著手中的權力。“借”人錢物給人以回報,是典型的以權謀私;“借”人錢物不給人以回報,則是典型的權力欺詐。文章還說,在諸“借”之外,還有一種是“借人”。上級部門動輒分文不付地向下級部門借用人員,是漸成風氣的一種現象,同樣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