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力斯
“我一個人的力量當然有限,不能徹底改變現實,但是做總比不做好,做多少是多少。”
壹基金四川救援
5月24日,以常務副會長江亦曼為首的中國紅十字會領導集體作客人民網,直接與網友交流,并公布采購救援物資的合同,以應對中國紅十字會遇到的網友質疑。
“請問您怎么看待李連杰的壹基金的操作模式?壹基金能做到的,紅十字會可以做到嗎?”
中國紅十字會秘書長王海京回答說,“李連杰壹基金就設在中國紅十字會。李連杰壹基金的操作模式非常透明,有很多方面值得紅十字會借鑒。我們會不斷地努力,爭取讓紅十字會的項目做得更加透明,讓公眾滿意。”
這樣的評價足以讓李連杰自豪。那個時刻,李連杰正率領壹基金工作人員奔波于災區現場。作為壹基金的義工專家,袁岳感嘆說,“這次我與壹基金有相當深入的合作,他們的工作方式很不錯,如果有更多這類非政府組織,互相競爭,互相協作,救援工作就可以做得更加到位。”
在5月12日地震發生當天,壹基金不僅啟動了捐款倡議,馬上撥款100萬支持災區救援,還聯合了合作網站騰訊、搜狐、淘寶等,開展網上捐款,網上捐款系統當晚上線,截止到5月21日中午12時,籌集善款5654.57萬元人民幣。李連杰表示,這些資金將全部用于地震賑災。
5月17日下午,李連杰攜帶首批救援物資包機抵達成都,50噸物品包括帳篷、棉被、睡袋、消毒片、嬰兒奶粉、純凈水、防雨布、藥品、醫療器械、手電筒……除了物資外,還有壹基金組織的專家義工團隊,包括對災區孤兒進行心理輔導的兒童心理專家。抵達成都后,壹基金救援小隊兵分兩路,心理醫生留守成都的醫院,另一隊則由李連杰帶領前往重災區——災情嚴峻的什邡市鎣華鎮。當日早上9時40分,李連杰與載滿救援物資的7輛運輸車向災區出發,經過4小時的車程,大隊終于抵達鎣華鎮。在鎣華鎮醫院分發物資時,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人員就在一旁監督,并提供專項審計,全程跟蹤物資發放,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到實處,定期向社會大眾公布善款使用報告。
在李連杰看來,幾天的人員救援工作結束后,災后重建將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重大自然災難的救助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災難發生后的72小時,工作重心是緊急救援,搶救生命;第二階段重點是預防疫情和災后心理危機干預;第三階段則主要是全面開展災后重建。這次四川地震屬于重大的地震災害,壹基金從專業角度已經預見到大量的救援和災后重建將是長期的工作,需要持續的關注。”李連杰說。為此,他專門成立了“5?12四川地震賑災指揮部”,構建起三個小組:統籌組、物資運輸組和外聯組。
要做最透明的基金會
在創辦壹基金的過程中,李連杰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的一個制度,能夠長久保證透明、公正、可持續、符合法律法規地來運作一個機構?”在請教諸多專家后,壹基金采用了這樣的管理架構:李連杰壹基金、李連杰在美國的One Foundation、中國紅十字總會各出兩名人員,組成壹基金管理委員會,李連杰擔任主任,其余5人為董事。每一個申請的項目和預算,都要由管委會集體討論通過,才能簽文撥款。
4月17日是“李連杰壹基金”在中國大陸成立一周年的日子。在接受記者專訪前,李連杰公布了過去一年的成績:壹基金籌得人民幣1067萬元,支出230萬元,分別用于南方雪災、云南普洱地震、山東洪澇災害和心靈關愛與危機干預項目。
和李連杰在美國以及香港地區成立的基金會不同,大陸地區的“李連杰壹基金”是一個掛靠在中國紅十字會下獨立運營的組織。所有捐款直接進入紅十字會賬戶下的壹基金專屬賬戶,資金的使用通過紅十字會渠道。作為回報,壹基金可以對資金的使用進行全程監管,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對善款的使用進行審計。
起先,李連杰以為可以復制香港模式,成立一個獨立的個人基金會。但后來他發現此路困難重重,最后,他也仿照濮存昕等人的模式,選擇了一個掛靠中國紅十字會的專項計劃。
為了規范和透明操作慈善事業,李連杰首先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關于基金公益事業的法律法規,吸取了許多國外做慈善基金的經驗。2007年4月17日,李連杰正式與中國紅十字會合作推出了“李連杰壹基金計劃”。
李連杰最擔心的是救助環節的不透明,以及可能隨之產生的貪污腐敗。“做善事大家都愿意,但問題是——捐出去的錢最后有沒有幫到真正需要的人。比如一筆善款經不同的組織輾轉幾次到了災區,就可能有一些資金少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他說:“我籌來的壹基金善款都落在紅十字會的專用賬戶,我自己一分錢都碰不到。但我也很擔心這些錢會被吃喝用掉,所以我希望這個過程是完全透明公開的,每一分錢的流向都有清晰的顯示。”
隨著南方雪災、云南普洱地震、山東洪澇災害等具體救援項目的展開,李連杰對慈善救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中國做慈善不容易,經常會遇到一些具體問題,比如甲乙兩地都有災難了,你只去了甲地,那么乙地就可能不高興了:災民的文化程度不一樣,有十個人受災,你只送了八瓶水去,沒有得到水的人就可能會不高興。還有一個全球現象:如果第一批救援可能是方便面,第二批救援可能是午餐肉、罐頭,有的災民馬上就會扔掉手上的方便面,去拿午餐肉和罐頭。”
隨著項目推進,李連杰也慢慢有一些經驗,“比如云南地震,我到災區去的時候不要看紅十字會的收據,而是要看到每個老百姓的簽名和手印。”他慢慢發現,給災民發放現金是最不可靠的,發放災民所需要的物品效果更好。而同樣的物品發放,大米、面包就比衣服、鞋子效果更好。
“我為什么一直堅持把善款變成糧食送到災區,是為了減少被貪污的可能,因為貪污者最多拿走一袋米,從省到縣到基層的傳遞過程,最多就是被貪污兩袋大米——你不可能把一百袋大米擱家里吧!”
這幾年里,李連杰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壹基金的運作和宣傳推廣上。不管是拍電影時遇到劉德華、徐靜蕾、成龍,還是生活中遇到學生、商人、出租司機,李連杰見人必談他的壹基金,一個個把他們發展成他的義工。
從2002年開始,中國大陸地區的慈善捐款連續以20%的速度增長,在2007年達到了300億人民幣。這些數字讓李連杰十分振奮。“這些慈善基金應該如何發展?一些普通人不愿向慈善事業捐款的問題出在哪里?”他希望,按照國內外基金運營標準運行的壹基金能夠解答這些疑問。
樹立慈善的行業標準
記者:你自己有那么多錢,為什么自己不捐出來做,還要一毛一毛錢地募集捐款呢?
李連杰: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李連杰為什么不把自己賺的錢拿出來做慈善?因為我覺得慈善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做慈善事業有兩個層次:一個是財富積累的再分配,把金錢積累起來,分配給一些需要關懷的人群;另一種是物質和精神的同時傳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傳遞愛、責任、義務,傳遞了我們對生命中的價值理解。后者顯然要比前者更好。
如果我一個人把全部家產都捐出來,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那我愿意全部捐出來。李嘉誠有幾百億資產,拿出了幾十億元建大學,蓋茨有700億美元的財富,捐了一半給醫學研究所防治人類疾病,他們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記者:作為一個新的慈善組織,壹基金怎么讓那些捐款的人放心呢?
李連杰:很簡單,公開和透明。我們的每一分錢,都是打到中國紅十字會專用賬號上的,我們一分錢也動不了。另外,我們的賬務全部按照國際慣例公開,每年5次發表經德勤審計的財務報告(4個季度和年度報告),在網絡上公開發表,所有的人都能夠看到。做到這一點,壹基金就有了公信力,能夠持續發展。
決定在國內做慈善的時候,我們做過一個市場調查,很多人都說慈善是好事情,但一是捐款不方便,二是不知道捐的錢最后干嘛了。2007年里300億善款是怎么花的?媒體和老百姓都非常關心。我覺得這樣的情況必須得到改變。
記者:壹基金一開始定位于具體的心靈環保項目,而現在你說要做慈善行業“平臺”,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
李連杰:有變化很正常。以后的壹基金將不再僅關注某一具體專項的救助,而是立足于全球視野,傳播公益慈善文化和理念,推動整個公益慈善事業和產業化的發展。
從明年開始,我們將和博鰲亞洲會議組織一起在北京創辦“國際公益慈善論壇”。通過這個國際論壇搭建中國公益組織與世界主流經濟組織、國際公益組織、民間草根組織對話的平臺,推動國際公益慈善事業和公益慈善產業的成長。
另外,我們還設置了“壹基金公益獎”,以公信、專業、執行和持續這四項為主要考量標準,評選公益領域優秀的NPO(非營利性組織)團隊,對獲獎的公益組織或項目進行款項的資助,以此來促進和推動中國公益產業的發展。
記者:不再做實際的項目,而是要搞模式和行業標準?
李連杰:對,這一年里,我花了半年時間拜訪海內外專家學者,拜訪了全球一些最大的慈善組織,希望能夠尋找一個科學的模式,把“壹基金”作用發揮到最大。
我們在西方看到,像洛克菲勒基金、福特基金、蓋茨基金等這樣的大基金,它們的模式是從商界募捐,然后再把錢給那些專業理財機構經營,做一些投資賺取盈利,把基金會培養成老母雞,下很多的蛋,將這些雞蛋回饋社會。它們會開展一些慈善項目的招標,由專業慈善組織競標,中標組織負責實施,它們再請專業公司審計監督。
英國的慈善組織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我們國內的最早的民間組織也就20年。中國的慈善事業才剛剛起步,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如何學習國外的經驗,這是我現在想的事情。
起碼,通過國外經驗,我們可以知道衡量公益組織的標準是什么。我們可以像五星級酒店評比一樣,對國內的慈善基金和公益組織進行評比,告訴捐款人,1400個非公募基金、幾十萬個NGO哪一個公信力強,專業化程度和透明度高,可持續性和服務效果最好。
記者:你現在總提“76億人”、“一個地球”,這么多人這么多困難,你一個人救得過來嗎?
李連杰:其實地球就是一個人,五大洲就是人的心肝脾肺腎,全世界都是連在一起的,不管你是什么國家什么種族,我們都是一家人,都在同一個空間同一個環境里生活。所以我經常說一句話:“我不僅僅要愛中國人,還要愛世界上所有的人。”
我一個人的力量當然有限,不能徹底改變現實,但是做總比不做好,做多少是多少。如果我們一起做,長此以往,未來一定會很美好。就像奧運會,1000萬北京市民,如果一個人每星期做一件對社會有益的事情,那
將是多么巨大的成果!如果13億中國人都能夠為這個“家”做一點點事情,那就更不得了了,這個“家”將會變得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