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當4500名雷曼兄弟員工走進倫敦辦公室時,卻被告知需要另尋出路了。這是倫敦繁榮期的一個節點。過去15年,英國資本是歐洲不可或缺的金融支柱,吸引著大量海外人才和投資,金融產業對倫敦的重要性更甚于紐約。然而現在,全球正處于市場危機中,倫敦也避不開陰霾:股市暴跌,政府救市。這個曾經歷過風浪的城市知道,接下來可能還會出現失業、減薪、入不敷出等問題。這次的經濟低迷情況比以往更糟,因為金融危機伴著實體經濟垮塌,所有的不良反應同時爆發。憑借金融服務而成功的倫敦不得不問自己:是不是成功過頭了?
隨著金融產業占據當地經濟的比例越來越高,其他實體經濟便相應萎縮。倫敦對金融的過分依賴,無異于把所有雞蛋放進了一只籃子。英國首相布朗曾擔任過10年財政大臣,他在倫敦金融業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然而眼下的局面不免顯得具有戲劇意味,“倫敦城新黃金時期”并沒有如期到來。這不是倫敦第一次經歷危機,也不會是最后一次。倫敦人明白拮據的含義,也相信倫敦最終能渡過難關。
(《時代》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