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旭

放眼世界近代史,崛起的大國無一不是采取了正確的國家發展戰略。國家戰略指向決定軍事戰略方向。各國崛起中的軍隊變革,盡管時間不同,國情、地理各異,但其基本模式卻驚人地類似: 無不是將以陸地攻防為核心的陸軍型,轉為以海洋攻防為核心的海軍型。
公元前5世紀,當波斯帝國對希臘諸城邦尚未形成威脅時,希臘人奉行“陸權主義”。萊德島海戰和馬拉松會戰后,雅典人在波斯腓尼基艦隊的機動面前感到防不勝防。這迫使他們拋棄傳統,創建了雅典歷史上的強大海軍。公元前480年,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斯海戰中擊敗波斯艦隊。當時情形是: 愛琴海北半部沿岸地區已成為波斯軍的后方,希臘海軍可以在呈大圓弧形的海岸線上任意一點登陸,切斷包括赫勒龐斯特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在內的后方交通。波斯陸軍雖已占領雅典,但因海軍失敗不得不全面撤退。薩拉米斯海戰是歷史上最早顯示海權勝于陸權的經典戰例。
近代第一個崛起的“大國”葡萄牙,是在1415年攻克一個地中海與大西洋交通要道的休達城時,突然對海洋產生興趣的。靠著王子的帶領和政府支持,葡萄牙軍隊率先從十字軍東征中脫離出來,走上一條海上探險、貿易和殖民征服之路,其軍事形態也因此從騎士型的陸軍變為水手式的海軍。1497年,達·伽瑪率領葡萄牙艦隊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這支在世界陸戰史連個影子都沒有出現過的軍隊,卻從此在大海上叱咤風云。
西班牙是在鄰居葡萄牙的強烈刺激下,從歐洲無休無止的陸地征伐中脫身出來,踏上海洋探險和海外征服之路的。起步雖晚,但力度巨大。1492年,西班牙女王授予自告奮勇的探險者哥倫布海軍上將軍銜和海外總督頭銜。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的83%被西班牙掌握。一方面,西班牙通過海軍從海外掠奪、攫取大批財富以支持王朝戰爭;另一方面,西班牙又以暴增的財富用來大幅度加強海軍。到1588年,西班牙花費1000萬金幣打造的“無敵艦隊”,無論是噸位還是數量、火力,都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西班牙也因此成為歐洲第一個世界級殖民帝國。
幾乎擁有半個世界陸地面積的奧斯曼帝國,由于對海洋的忽視,因此也錯失了資本主義和現代科技萌生的機遇,與以工業革命為特征的現代化失之交臂,從而使整個帝國的后續發展失去動力。在敗給以西班牙為主的西方海上聯軍后,不僅無力繼續從陸地上對歐洲構成威脅,自身也陷入無法遏止的腐朽衰敗中。西班牙曾經頗有遠見地選擇了讓其受益巨大的海洋發展之路,但由于對海權認識比較膚淺,沒有進一步發展出控制海洋的軍事理論,其舉世無雙的無敵艦隊因此沒有走遠,僅僅17年之后也重蹈奧斯曼帝國艦隊的覆轍。海軍敗,帝國衰。
美國海軍學院前院長艾·塞·馬漢說:“海權包括憑借海洋或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說:“控制海洋就意味著安全,控制海洋就意味著和平,控制海洋就意味著勝利。”美國人最早發明海權一詞,也是最早悟得海權奧妙的國家之一。正是掌握了這樣一個奧妙,美國通過一系列戰爭、商業和其他手段,一步步走向超級大國和世界霸權。靠著舉世無雙的12支重型航空母艦編隊和星羅棋布的軍事基地,今天的美國控制著全球海洋的全部16條戰略航道。表面上看起來美國的核武庫龐大驚人,美國空軍橫行無阻,美國的太空力量無與倫比,其實這一切都是以海權為核心的。
前蘇聯一直重視陸軍,但它不過能夠建立一個有限的帝國;美國從它的大英帝國先輩那里卻看到整個世界的財富。雙方按照各自的戰略理念競賽到1991年,終見分曉:前蘇聯解體了。曾經威風凜凜的俄羅斯陸軍一刀一槍打拼來的帝國煙消云散。用基辛格的話說:俄羅斯民族丟掉了他300年中從陸地上得到的一切。后來俄羅斯痛苦地意識到,沒有海權,“任何國家都不能長期成為強國”。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