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林

中國最原始的海權意識早在春秋時期就萌生了。那時,中國創建了舟師,不僅具有海船和水戰兵器,而且發生了海戰。齊、越、吳“三國邊于海,而其用兵相征伐,率用舟師蹈不測之險”,從海上“攻人不備,入人要害”。公元前485年,吳國“徐承率舟師自海入齊”,發生了吳齊黃海之戰。到了戰國,韓非子也強調海洋開發的重要性,他提出“歷心山海而國家富”的著名論斷。
在封建社會,中國一度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船隊和最先進的航海技術。西漢、隋、唐三朝征高麗,元朝征日本,明朝鄭和下西洋等,都屬中國古代水師的黃金期。其中尤以明朝為甚,其倉稟充實,開海貿易,通過海道與世界交往達到歷史的高潮。當時,“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相匹敵”(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隨著海洋大國的紛紛崛起,他們把目標對準了中國。據不完全統計,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百余年間,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國主義列強,從海上入侵中國84次,入侵艦艇1860多艘,入侵兵力47萬人。嚴酷的現實給大清國帶來了強烈的思想震撼,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海權對中國的重要。林則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編出了《海國圖志》,同時還出現了林福祥的《平海心籌》、嚴如煜的《洋防輯要》、李光建的《海防新編》和桂文燦的《海防要覽》等一大批探討海防問題的著作。清政府在海防建設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財力和物力,甚至一度建成一支在亞洲首屈一指的龐大艦隊。
由于統治者的海權意識有限,北洋水師也只想御強敵于國門之外。當清政府認為海軍已經發展到“用之自守尚有余”的時候,便停止了海軍的繼續發展,甚至將有限的海軍經費挪用于修建皇家園林。這種海權意識理念的落后直接導致了近代以來中國的屈辱局面。甲午海戰后,中國50年內再也沒有一支像樣的海軍。191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在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海軍總司令黃鐘瑛親筆題寫的挽聯中嘆道:“傷心問東亞海權。”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發出“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的號召。但由于長期受內部政治、經濟等問題的困擾,我國海軍只具備近海防御能力。目前,中國擁有18000公里的海岸線、6500多個島嶼、約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近些年來,我國的海上資源屢被掠奪,海上權益屢被侵犯,再加上臺灣問題、釣魚島問題等,我國迫切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需要長遠的海權戰略。
(摘編自《國防知識報》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