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郁

在甲午海戰爆發前的1888年,中國還躍居于世界海軍大國的行列。這一年,清政府向德、英等國訂購的定遠、鎮遠、致遠等先進軍艦陸續到華,并被編入現役。同年秋,海軍衙門上奏并獲準頒行《北洋海軍章程》,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北洋海軍以2艘鐵甲艦、8艘巡洋艦為主力,總噸位超過4萬噸。加上南洋、廣東和福建等地區的艦艇,近代中國的海軍海防建設進入鼎盛時期。
永難釋懷的慘敗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海戰的結果和實力并不成正比。就在前后歷時5個小時的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千余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余人。兩相比較,輕重立判。在此役失利后,北洋水師退入威海衛,黃海制海權也隨即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這對甲午戰爭的后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好吧,暫且不提這慘痛的敗局,先讓我們再往前回望一下歷史,看看中日兩國發展水師的步伐。無疑,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1853年的黑船來航事件,分別刺激了兩國的神經。在鴉片戰爭中,以30余艘艦艇和不足一萬人組成的英國遠征軍,竟然能遠涉重洋,闖入中國的寧靜海灣,將擁有近百萬常備軍的滿清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同樣,美國的佩里將軍率領4艘軍艦,就輕而易舉地駛入日本江戶的浦賀港,并提出與日本通商,美國船只可在日本補給等條件,也震動了閉關鎖國的日本朝野,讓他們在膽顫心驚中痛定思痛。(注:因為當時美國船體為黑色又冒黑煙,所以史稱黑船來航。)
事實上,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在裝備實力上,中國海軍較日本海軍就略占優勢。內地軍事歷史研究工作者,著有《海權與興衰》、《甲午海祭》的許華撰文說,這對遏制日本的擴張野心,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直接刺激了日本發展海軍的狂熱情緒。在這一階段,清政府雖然以日本為假想敵,但目的在于防御,其從未制訂過征服日本的戰略方案。而在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中日兩國皆派軍艦前往干預。日本因海軍實力不如吳長慶所率領的北洋軍艦,故雙方沒有發生直接的交鋒,但日本正式將頭號假想敵由俄國改為中國。隨后,從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制定的《征討清國策》,到1893年樞密院院長山縣有朋提出的《軍備意見書》,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完全是將清廷作為自己的侵略目標來做考慮的——甲午海戰的爆發,便也成了時間遲早的問題。

漠視海權的悲哀
如今,當我們深究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失利的原因時,從上述可知,絕不應該是小道上流傳的“清朝給海軍的錢不夠,沒買新艦艇,沒有買最好的開花彈,清朝實力不如日本”等借口,也不應該是后來風傳的“慈禧挪用軍費”。事實上,慈禧挪用于頤和園工程的,是海軍衙門經費,而非北洋海防協餉,而且已經歸還。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清政府其時的昏庸無能,讓北洋水師徒有其勇,成為歷史中頗具悲壯性的精銳部隊。
真正原因在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陸權主義為主的國家,幾乎沒謀算過海洋霸權,盡管自明朝就有鄭和下西洋,但這樣的行動并不是以海洋擴張為目的。因此,北洋水師在裝備上領先,在軍官的培訓上,全由近代化的學堂教育培訓出來,部分還有出國進修的經歷;而水兵也和當時隨意招募的陸軍不同,要經過嚴格的教育培訓逐漸選汰。
不能不說,這是一支已經非常近代化的艦隊,但是近代海戰理論的欠缺,依舊顯而易見。即使在中日雙方開戰后,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還在執行李鴻章“保船制敵”的方針,消極避戰,出海護航時竟然連彈藥都沒有帶足,結果極大地影響戰斗力的發揮,也加重了損失的程度。此外,北洋海軍各主力艦都設有魚雷管3~4具,但是,在黃海海戰中,并沒有對日艦實施魚雷攻擊。想必,購艦時就配備好的大批魚雷,在戰爭爆發后就一直躺在基地的倉庫里。也難怪,英國海戰史學家在討論甲午海戰時說,大東溝海戰的結果是雙方對海戰理論無知的產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戰理論,就根本不敢挑戰實力更強,擁有堅不可摧鐵甲艦的北洋艦隊;而假如北洋艦隊多了解一下海戰理論,又怎么可能在擁有大艦巨炮的情況下仍然以0∶5的懸殊“比分”慘敗呢?
掐指算來,甲午戰爭已經過去110多年。然而,那場戰爭帶給中國人的屈辱感,依舊被埋藏在心里??催^電影《甲午風云》的人,會深深感受到梳著長辮子的清軍操作鋼鐵戰艦的強烈反差。只是,對甲午戰爭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文字資料上,缺少直觀的圖片。幸運的是,據內地媒體報道,2007年年底,在這場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山東省威海市,民間研究者通過網絡得到了600幅甲午戰爭老照片。這些照片由當年日本軍隊的隨軍攝影師拍攝,照片的原版在日本一家檔案館里原樣保存。

在這些照片中,平遠艦、蚊子船等眾多艦船的原始照片都是首次被發現,而北洋水師曾引以為傲的鎮遠號鐵甲艦,還是第一次讓現代國人目睹“真容”。就在鎮遠艦被日軍擄去后維修的一張照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船體上的累累彈痕,但其威武雄姿仍震撼人心。隨著威海市甲午戰爭博物館翻新完畢,那段歷史將被公開展出,讓人由此觸摸其戰爭的慘痛,以及戰爭中中國軍民的壯烈精神。
不能不大嘆一聲:有如此雄壯巨艦,甲午一敗涂地,情何以堪!
(摘自《鳳凰周刊》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