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增 孫運雙

記錄顯示門診病人的預交款日期是“2007年2月29日”,可實際上2007年沒有“2月29日”。
奇怪的交款記錄
2007年8月13日,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辦公室的安靜。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檢察院接到某醫院的舉報,稱該醫院信息科臨時工作人員陳起亮伙同門診部收費員王強涉嫌貪污公款。辦案人員迅速來到該醫院了解相關情況。
這家公立醫院是隸屬于濟南市衛生局的事業單位。2004年5月,醫院為方便病人就診,開始使用醫卡通系統,病人在看病之前先辦理一張醫卡通,往卡里存入看病所需的預付款,醫院根據病人看病的相關費用從醫卡通內直接扣除預付款,病人在看完病后到門診部收費處辦理退卡手續,領回卡里的余款。
案發當天,醫院信息科的工作人員在查找收費處個人經濟報表系統數據時,發現了異常現象,有一條記錄顯示門診病人的預交款日期是“2007年2月29日”,可實際上2007年2月是沒有“29日”這一天的,這是怎么回事?
工作人員對顯示“2月29日”的信息進行了鎖定查詢,結果讓所有在場的人都驚呆了:588條相似的記錄,所有的結賬人員均是王強!隨著王強這個名字映入大家的眼簾,這起集隱蔽性、連續性、高智商性等特點于一體的貪污案件也浮出了水面。
從“偶然發現”到“輕松得手”
陳起亮,生于1986年,自幼就對電腦有濃厚的興趣,中專畢業后受聘到某醫院信息科,日常工作就是維持醫院網絡正常運行和維護全院網絡數據庫。王強,出生于1981年,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大學畢業后到某醫院住院部實習,實習期滿后被聘為正式員工,擔任門診收費窗口收費員,主要負責收費、辦理醫卡通退費以及醫保代收費的工作。由于兩個人年齡相近,又都喜歡玩電腦游戲,時間長了,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2007年2月初的一天,一名病人來到信息科,聲稱在門診收費處查不到他2005年在醫院就診時的交費和醫卡通里的余額記錄,陳起亮通過查詢數據庫的信息,找到了當時的交費信息,隨后通過門診收費員將卡里的余額退還給了這名病人。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次簡單的查詢竟“啟發”了陳起亮。
通過這次查詢,陳起亮了解到院里的醫卡通系統存在很大的漏洞——在2006年之前,只要是醫生開出了檢查處方,不論病人去不去做這項檢查,電腦系統都會自動將病人醫卡通里的錢扣除,如果病人沒有去做檢查,可以找醫生核對,然后通過門診收費員將現金退出。有時病人會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做檢查又沒有通過核對進行退款,這樣醫院的賬面上就會產生多扣的一部分錢,這些錢的信息一直儲存在數據庫里。
發現了這個漏洞之后,在陳起亮的腦海中出現一個大膽的念頭,是不是可以通過修改數據庫將這筆錢取出來呢?但是,他能做到的只是修改數據庫,根本無法接觸到現金。這時,他想到了王強。
時隔兩天,當王強來到信息科的時候,陳起亮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咱院的醫卡通系統存在漏洞,我可以通過我這邊的技術手段獲取現金,你敢不敢一起干,得了好處咱倆平分。”
“真的嗎?你有什么辦法?”王強當時感到非常驚訝。
“我可以通過轉移醫院長年累積的一些提前預收的檢查、治療的費用,追加退款信息,再交給你退出現金。”
“你用我的工號退錢,一筆兩筆可能沒有人發現,時間長了肯定會引起其他人的懷疑。”
“你也知道咱院里退卡死機的情況經常發生,你們門診收費處的人也經常到我們信息科里咨詢。”
“我考慮考慮再說吧。”王強想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并沒有立即答應陳起亮。
第二天,陳起亮就開始在數據庫里查找多扣款的信息,然后在系統里添加退款信息,將錢劃到作廢的卡上。
有一天晚上,趁王強單獨值班的機會,陳起亮將一張卡交給他,說:“把里面的余額退出來吧。”王強按照正常的程序,將卡里的600元余款退了出來,陳起亮很得意地告訴王強,“這就是我上次給你說的辦法,我隨便找個人也能把醫卡通里的錢取出來,要不咱倆一起干吧。”
兩個人欣然平分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王強也就默認了和陳起亮的合作關系。
588次修改數據庫記錄
接下來的日子里,陳起亮隔三差五地就給王強一張能退出余額的卡,而王強則找機會退出現金,然后兩個人平分。
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輕輕松松就可以賺到錢,一下子激起了陳、王二人的欲望,有了前幾次的經驗之后,他們便放開手腳大干起來。
陳起亮是醫院的臨時工,父母都是下崗工人,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他想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又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正式員工,這些都需要錢。通過轉移這些長年累積的多扣的檢查治療費用得到現金,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陳起亮的欲望,一個更加大膽的念頭出現在他的腦海里:直接追加醫卡通系統數據庫里的退款記錄。
信息科管理員的身份,為陳起亮追加醫卡通數據庫記錄提供了職務便利,信息中心里全院唯一一臺可以進入醫卡通數據庫的那臺電腦成了陳起亮主要的犯罪工具。陳起亮通過數據庫查出病人的醫卡通數據,通過追加命令,在數據庫中追加交費信息和退款信息,并將交費時間定在2007年2月29日,退款日期定在修改數據的當天,結賬人員定為王強。因為2月29日這一天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所以交費記錄在每天的財務統計表上是反映不出來的,而退款信息能正常反映,王強在結算后就會多出一部分錢,這些錢就是陳起亮通過追加醫卡通數據庫記錄從醫院里竊取的公款。
隨著作案次數的增多,兩個人越來越有默契,一開始的時候,陳起亮得手后還會打電話或發短信告訴王強一聲,到了后來,下班結賬的時候只要多出現金,王強就會心知肚明地將它放進自己的錢包里,因為他知道這筆錢是陳起亮給他的。
從2007年3月28日他們得到第一筆錢開始,截至8月13日案發,陳起亮修改、追加記錄數據庫信息588次,王強在門診收費處退款61次,兩人共貪污公款21萬余元,最后一筆4000元還在王強手里,兩人沒有來得及分贓。
僥幸心理走向犯罪
陳起亮和王強貪污公款案是一起典型的計算機犯罪。
承辦此案的檢察官告訴記者,大多數的計算機犯罪,都是行為人經過狡詐而周密的安排,運用計算機專業知識,所從事的智力犯罪行為。進行這種犯罪行為時,犯罪分子只需要向計算機輸入錯誤指令,篡改軟件程序,作案時間短且對計算機硬件和信息載體不會造成任何損害,作案不留痕跡,使一般人很難覺察到計算機內部軟件上發生的變化。
陳起亮正是認為自己手段非常隱蔽,不可能被發現,僥幸心理使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008年1月25日,濟南市市中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陳起亮犯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王強犯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6年。
不久前,記者從案發單位了解到,為了防止類似的案件發生,他們已經對醫卡通數據庫系統進行了完善,加強了監督的力度。
(摘自《檢察日報》2008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