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菲

“重化工+大國企”的發展模式將許北部灣怎樣一個未來?
貼著“房地產泡沫”和“爛尾樓”印記、寂寂走過十幾年的北部灣,再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008年1月14日,國務院批準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2006-2020)》,從國家戰略層面,將北部灣定位為“中國沿海重要的經濟增長區域”。北部灣有人甚至將其列為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之后的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
3月下旬,記者來到北部灣,通過對經濟區4個主要城市南寧、欽州、防城港、北海的走訪,真實感受到了北部灣新一輪開發的熱潮。
模式:“重化工+大國企”
從北部灣經濟區的概念提出到現在,不過區區兩年時間——就現代工業基礎而言,北部灣還是一塊“處女地”。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設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北部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總量占廣西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
目前的北部灣經濟區,總體經濟實力差,現代大工業少,高技術產業薄弱。“要想快速達到這個目標,捷徑就是大力發展重化工業。”一位不愿具名的廣西當地官員說。
在防城港碼頭,記者看到,在此中轉的鐵礦石、煤、硫磺堆滿了港口。新建的20萬噸級碼頭延伸到海港中央。坐落于港口另一側的中華電力已經于2007年9月并網發電。據防城港市發改委副主任張祖廣介紹,防城港市將建設成為面向東盟乃至更大區域的鋼鐵工業基地、商貿物流基地、能源基地、進出口加工制造基地和國際旅游勝地。
欽州港,這個曾經被當地人稱為“黑孩子”的港口,到 2007年底,吞吐量僅有500萬噸。北部灣開發漸趨升溫后,這個昔日沉寂的港口旁新建了中石油1000萬噸煉化項目。夕陽下,一個個巨大的白色儲油罐整齊地排列在海岸線上,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儲油罐不遠處,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投資的欽州電廠一期工程已經竣工,二期工程即將開建。沿著海岸線轉過一道彎,還可以看到由印尼金光集團投資的林漿紙廠工地上鋼筋林立,建了一半的廠房裸露在一片看起來剛剛平整不久的黃沙地上。
2007年,欽州市工業產值僅130億元,稅收23.5億元,中石油1000萬噸煉化項目全部建成后產值可達400億元,對欽州的稅收貢獻達到30億。僅中石油一個項目,其產值就將超過了欽州市全年工業產值的3倍。
“欽州主要利用港口、土地和淡水充足的優勢,以臨海大工業為主攻方向,把欽州建設成為現代的重化工業基地。”欽州市發改委副主任王文遠向記者介紹說。
在以旅游城市聞名的北海,也可以嗅到大工業的味道,雖然目前還很淡。3月28日,記者乘車從北海市中心出發,駛出20多公里后,進入到北海工業園區,在一片空曠的土地上,只有恒基偉業一家公司孤零零地立在雨中。繼續前行大約5公里,進入合浦工業園區,雨霧中隱約可見中糧廣西生物質能源公司的白色廠房。環望四周,再沒有工廠與它相伴。北海市規劃集中發展重化工業的鐵山港,已經簽約的火電廠、中石化1000萬噸煉油和林漿紙項目還沒有開工建設。
“石化、鋼鐵等重化工業的產業鏈很長,帶動作用非常明顯。”防城港市發改委副主任張祖廣說。以防城港的武鋼、柳鋼1000萬噸鋼鐵項目為例。該項目投資625億元,建設規模為年產鋼918萬噸,項目建成后實現產值將近490億元,稅收約70億元,“僅這個鋼鐵廠的配套項目就有51個,其產值超過100億元。”
引人注目的重化工項目背后大多是大型國企的身影。在幾個城市的走訪中,記者發現,由于基礎設施薄弱,市場開放程度低,引進大型國有企業帶動社會投資也是幾個北部灣城市的共同做法。目前已經有中石油、中石化、武鋼、中國電子集團、中糧集團等數家大型中央企業進駐廣西北部灣。中國五礦集團也在積極洽談在北部灣建立工業園區。
“重化工+大國企”的發展模式成為這一輪北部灣經濟增長的顯著特征。
同質化競爭
“北部灣開發與上一輪發展不同的是規劃先行。”黎鵬認為。
據介紹,北部灣的規劃和國家十五規劃的方法不大一樣。它首先劃定了三大功能區:城市類、農村類和生態類。城市類僅占整個4.25萬平方公里規劃區域的9%,農村占59%,生態類占30%多,生態里面又分了7類,有旅游的、休閑的、禁止開發的。“在生態類區域的基本不允許布局重化工。”廣西自治區一位官員強調說。
根據規劃,在劃入北部灣經濟區的四個主要城市中,南寧應發揮首府中心城市作用,重點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工制造業、商貿業和金融、會展、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建設保稅物流中心,成為中國面向東盟合作的區域性國際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和信息交流中心;而欽州港工業區,主要發展石化、能源、磷化工、林漿紙及其他配套或關聯產業;防城港企沙工業區,主要發展鋼鐵、重型機械、能源、糧油加工、修造船及其他配套或關聯產業;北海鐵山港工業區,主要發展能源、化工、林漿紙、集裝箱制造、港口機械、海洋產業及其他配套或關聯產業。
不過,在采訪中,記者發現,規劃雖好,但落實是一個問題。“目前,管委會調控不了各市的發展,幾個城市為了追求發展速度,大力發展重化工業的傾向已經顯現,北部灣的環境問題和大力發展重化工業留下的后遺癥將不可估量。”當地一位官員對此深表擔憂。

記者在北部灣采訪時也可以感到,各地發展重化工業的熱情高漲。“地方官員會上會下也在講,北部灣的環境容量大,適合發展重化工業。”他們所指的環境容量就是北部灣這一片蔚藍的海洋。
“欽州已經建了一個林漿紙廠,在北海又要建一個。廣西境內的速生林6年才能長成一批,就算全部砍伐下來也只能供應2家造紙廠使用,何況這些速生林并不是在同一年長成。如果原材料供應不上,就會出現兩個城市互相爭奪資源的現象。”欽州有關人士說。“北海不好好發展自己的旅游業,建什么造紙廠?”
對于這樣的說法,北海人反駁:“很多人都說,北海不好好發展旅游業,上那么多重化工業干什么?很多專家也這么認為。每次我們的重化工業項目送到專家那里評審,專家就不太愿意讓我們上,害怕污染環境。鐵山港離北海市區和欽州到北海的距離差不多;再說,我們不上重化工項目上什么呢?旅游業目前對北海市的貢獻很小,錢都讓旅行社和一些小酒店賺去了,發展高科技產業又需要有很多的優惠政策,也收不到多少稅。現在北海很窮,靠什么發展?”
污染隱憂
從世界范圍看,在比較發達的國家,重化工業都布局在臨海。北部灣選擇發展重化工業并無特別之處。“但是臨海布局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環保問題。如果不重視環保,就有可能污染這片凈海。所以我們從一開始規劃,從上到下都一直在貫徹環保的概念。但是要做到像國外對環保的要求那么嚴格,我估計咱們國家的實力達不到。”廣西自治區某官員表示。
盡管各城市政府部門都表示在發展中要注視環保,但是“作為發展中地區,很難制定高標準治污標準。”在采訪中,很多人向記者表示了這種觀點。
在這里,記者私下聽到最多的話是:“要發展就要付出代價”,同時也聽到了對于“重化工”發展模式如此的抱怨:“我們在吃別人嚼過的甘蔗渣”。
還有人說:“如果我是領導,什么重化工項目都不上,別人都污染了,我們這片凈海就值錢了。”
在北部灣制定發展規劃的時候,泛北部灣經濟合作中方專家組專家、中國社科院專家張蘊嶺曾提出過把南寧博覽會作為信息平臺中心,利用這個信息平臺往南延伸做一個展覽帶,把其他三個城市發展成為物流中心和高科技中心。他稱這個發展模式為“BB(blue sky、blue water)模式”。
“他們沒有采納我的意見,規劃了很多重化工項目。”多次到北部灣考察后,張蘊嶺看到,幾個城市的發展熱情很高,重化工業項目上的很快;而在高科技產業園里,卻沒有幾個高科技企業入駐。
廣西擁有著1595公里的海岸線,除了北海較早發展旅游業以外,防城港和欽州幾乎是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在三娘灣,湛藍的海水里躍動著世界上獨有的被稱為“海上大熊貓”的白海豚。為此,欽州市4年前開始發展旅游業,游人乘坐汽艇到7、8海里的地方就可以看到4、5只一群的白海豚,當地的漁民經營汽艇生意一個人一年可收入3萬元,相當于全家人一年在海上捕魚的收入。
但是,白海豚還能生存多久?很多人都在擔心。據說,現有的工礦企業和海上運輸所產生的鉻、鎘、油污和其他毒素,已經使北部灣的自然生態系統岌岌可危。在距離三娘灣20多公里的地方,就是欽州市政府引進的印尼金光紙業的建設工地。
環保專家指出,北部灣大部分為20米~50米的淺海,海流較弱,屬于半封閉狀態,水交換的速度滯緩,污染物不易擴散,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沿岸的排污數量,這片蔚藍的海灣將很快成為“垃圾桶”。
(摘自《中國企業家》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