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拉 白 雪 胡 珊 Flower Naruto 麥梓墨
李嘉誠說,“30歲以前靠體力賺錢,30歲以后靠錢賺錢。”這個白手起家的著名巨富的“警世名言”,就像催場的急鼓點,聲聲敲著“79人”的心。
花而
居住地:北京星座:水瓶座職業:自由撰稿人
做人的格言就是: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我是家里的老幺。上面還有個姐姐。我覺得70年代生人。并不是一個特立獨行的群體,相比80后、90后我們更為低調。真的是“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我們這代人,肩負著更多的責任,無論是生活、感情還是工作。當然,感觸最深的還是工作。雖然經驗比80后要多,但是總覺得80后來勢兇猛,有種“動物危險請勿靠近”的感覺,因為他們從小就自然而然地受到高等國際化的教育,畢業后可以繼續出國深造,所謂的一些意識觀念形成得比較早;他們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又有很強的競爭意識,所以,和這幫80后的“小朋友”相處,還挺有壓力的。
章子怡
出生地:北京星座:水瓶座職業:演員
通常有女孩子會抱怨自己生在1979年。按照民間說法,屬羊的女孩多半命苦。特別是冬天出生的羊兒。沒有草吃,命運更顯單薄。章子怡1979年冬天出生的。按理說,這樣的女孩子能討得一輩子的平安順心飯。就該偷著樂了。可是,章子怡卻用超出想象幾何倍數的事實,徹底打破了時運的“咒語”。
曾宇
居住地:北京星座:雙子座職業:音樂人
飛行者唱片的老板。糖果槍樂隊吉他手,知名流行音樂制作團隊“火星電臺”成員之一。曾為周迅、李宇春等藝人打造經典歌曲。他誠懇,友善,幽默,對于1979年生人的狀態有點兒不自信。覺得自己的理想已經被社會環境打敗得差不多了,于是。他笑稱自己正努力“爭當80后”。
孫大威
居住地:北京星座:雙魚座職業:中國電子樂先鋒派代表之一
運用“8-bit”游戲做出掀翻世界觀念的數碼音樂,充滿童真和歡快感。他所經營“山水唱片”作為優秀電子樂獨立廠牌,融匯眾多國內外優秀電子音樂家的作品,受到廣泛好評。
王喻
居住地:北京星座:處女座職業:飛行員
作為70后的尾巴,70后不帶你玩,可生理年齡確實不屬于80后,但時時感受80后思想、生存模式的逼近,這也是我們這代人的尷尬之處吧。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于外部的種種,漸漸有了理性的分析能力。80后相對70后顯得更浮躁更急功近利些,80后比70后更有個性更富創造力些。作為馬上就到30歲的人,沒有做出過于驚人的成就,因此而不自豪;沒有遭受社會的過于不公,因此而無怨言。與其他年代70后相比的優勢是。還不算太老,與80后相比的優勢是,有更多的人生經歷,心理狀態相對更踏實更穩定些。這就是我的79年生人的感言。
朱雨辰
居住地:北京星座:雙魚座職業:演員
10年前一部《將愛情進行到底》讓我們見識到了國產牌號的偶像劇。10年后《奮斗》終于讓80后這個名詞有了專屬的劇集。朱雨辰作為79年生人的一分子。“混跡”在80后的隊伍中,很讓我們驚訝的是他完全沒有“十三不靠”的尷尬,他說。“其實我也是個80后”。
吳克群
居住地:臺灣星座:天秤座職業:歌手
2000年參加MTV新秀歌唱大賽后被維京唱片發掘加盟維京音樂,2000年發行個人第一張創作專輯《一個人的Tomorrow》。2004年加盟種子音樂。代表作《將軍令》。2008年全新創作大碟《為你寫詩》剛于3月發行。
湯唯
出生地:杭州星座:雙子座職業:演員
還好我們有湯唯。這個在臨近30歲才大放異彩的1979年生人,給快要喪失斗志的同齡人們打了一劑救命的強心針。不是也屬羊嗎?不是多年來怎么打拼都默默無聞嗎?這不,一個翻身,就上了云層。
Peggy
居住地:北京星座:雙子座職業:銷售主管
心目中70后畫像:工作狂,喜歡喝紅酒。看到有站著的領導會給領導讓座;心目中80后畫像:有點小自私,敢愛敢恨,早婚高發年齡段。29歲這年,放棄了很多。作為70后的最后一茬人,我們都在為自己努力地活著,當扛過了壓力前行時,會更有成就感!
欒鳳玲
居住地:北京星座:金牛座職業:模特
我是一個適應能力非常強的人。人際關系比較好,所以我身邊的朋友什么年齡段的都有,并且我覺得與各個年齡的朋友交往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所以并沒有感到有什么困惑,反而覺得生活蠻愉快的。我覺得70后和80后的人并沒有什么區別,有人說3年就存在著代溝,但不是還有很多忘年交嘛,所以說年齡的問題主要還是心態的問題。我很慶幸生在1979年,如果不是那年出生,我也不會從事現在的職業了,所有的一切都因為我生在1979年。
都說1979年出生的人屬羊“命苦”,這話不信邪都不行。從歷史的角度看過去,1979年生的人,經歷了諸多的尷尬,好事沒怎么攤著,壞事全讓趕上了:一生下來,他們光榮地趕上了計劃生育的末班車,也就注定了成為家中老幺,其實更多的是獨子。一個劃時代意義的獨生子女時代從他們這里開啟,站在時代列隊的第一排,他們茫然,無經驗可考,只能自己扛。高中畢業那年,他們趕上了第一批高考擴招,加上自費生出現,那年上大學的人超出常年很多,導致畢業找工作的時候,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困境。義憤填膺之下,79人憤怒地慨嘆:真是生不逢時,我們成了改革的犧牲品!如果早生幾年或者晚生幾年多好……
人類從來都喜歡為同類劃分屬性,所以有了“70后”,“80后”之說。按理,1979年出生的人應該劃到70后里去,但這時候又出現了尷尬。70后人說:“你是70后的尾巴,你看你們吃的穿的玩的跟80后沒什么區別。應該算后面那撥的。”顯然70后不帶他玩,但是80后的也不接納:“歇了吧,明明是‘7字頭的,離我們80還差一年呢,憑什么算我們這撥的?”79人頓時無語,像被社會拋棄的孩子,兩頭不靠岸的感覺,讓他們再次耍單。
即使被“組織”拋棄,有獨立個性的79人,在穿著80后外殼的同時,卻依然擁有著70后的心。其實說來奇怪,雖然僅有一年之隔,79與80年生的人,卻像晝夜之分。79人還認可老一輩的思想,骨子里很傳統,不像80后那樣狂妄,反叛;79人心里有坎,不像80后那樣渾不吝,沒邊沒沿;79人懂得謙虛,不像80后那樣唯我獨尊;79人擁有強大的責任感。生活工作都拿得很穩,不像80后那樣時常不靠譜;最重要是,79人依然很注重內心的成長,而不像80后那樣徹底浮夸。你可以試著去問一個1979年出生的人,“你更認同自己是70后還是80后?”答案多半是嚴肅的,“我是70后。”這是一個小小的秘密:79人從內心里是不太屑與80后為伍的,可能潛意識里在排斥那種浮華,他們仍很在意與尊重“內在”的分量。在他們心里,70后很光榮。
可是還有一年,這撥人就要滿30歲了。孔子說,“三十而立”。自古以
來,“30歲”從來都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初生牛犢”的猛勁再也找不回來了,曾經年少輕狂的他們,開始有危機感了。職場上正在面臨更大的競爭力,生活中可能正在遭遇一些變數的東西,那種壓力和緊迫感一齊襲來,百味雜陳的滋味,突然一下子,感覺自己不得不長大了。
小時候視若珍寶的連環畫的早已被塵封在記憶的角落,上面沾滿了灰塵;曾經讓自己大出風頭的玻璃彈珠,可能在某次搬家中隨手扔掉了;記憶中快要遠去的是林憶蓮、陳淑樺的情歌,還有李宗盛,趙傳、后街男孩,那些由他們伴隨著一起走過的懵懂和沖動的青春歲月,眼看全都快要離自己遠去了。
還是剩男剩女的,開始著急了,沒買車買房的,開始焦慮了。是哪個混蛋說的,要趕在30歲之前有房有車。可是前兩年房價大漲,把銳氣都磨沒了,等吧。可是女孩子們說,沒房?怎么結婚?!現實就是那么的殘酷,讓人心酸。比這更殘酷的,是張愛玲的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這女人比李嘉誠還要狠,出名要趁早?如果馬上30歲了還一事無成的,該如何自居呢?
還好我們有湯唯。這個在臨近30歲才大放異彩的1979年生人,給快要喪失斗志的同齡人們打了一劑救命的強心針。不是也屬羊嗎?不是多年來怎么打拼都默默無聞嗎?這不,一個翻身,就上了云層。
還有章子怡,她和湯唯是一前一后闖入國際影壇的中國演員,這是內地僅有的兩個走國際路線的女星,巧合的是,兩人都是1979年生人。不同的是,一個成名很早,一個大器晚成。
所以張愛玲的那句話,可以一笑而過,所以屬羊“命苦”這件事,可以看作塞翁失馬。你怎知那些曾經經歷的坎坷與“不公平”,不會成為你今天的財富?你又怎知,生在70與80夾縫中的79人,不是歷史在賦予他們承上啟下、開辟先河的使命?
無論如何,今年是79人最后一個20啷當歲了,轉眼就步入而立之年。只有一個問題想問79人:你的理想還在嗎?它是像冰淇淋一樣“化掉了”,還是,你依然堅守?你把理想藏好了是嗎,只待時機到來,奮力一搏。
章子怡:1979年最大的異數
再來看看章子怡。她是1979年出生的人中最大的異數。很多人都在質疑,她為什么,憑什么,能跳得這么高、走得這么遠?如果來分析她擁有的“資本”,家庭背景普通,相貌算不上很漂亮,演技算不上出眾,多才多藝更不沾邊,在她身上甚至找不到明顯的過人之處,然而她卻“狠狠地”成功了。
生活中的章子怡比我們想象得更“平凡”。不被攝影機包圍的時候,她穿著很簡單,言談舉止頗為隨和,并沒有大明星的架子。如果你忘了她的名字叫章子怡,忘了那些太耀眼的“國際標簽”,她就和每一個1979年出生的在北京胡同里長大的女孩沒什么區別,特別是一開口說話,那種氛圍,再熟悉不過。
章子怡的“不平凡”體現在另一個舞臺上:她是有史以來在國際上最走紅的中國女演員,國外媒體最認可和熱捧的中國明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繼成龍之后,是她讓全球娛樂界再次認識了中國的面孔,女性的面孔。
章子怡是家中的老幺,從小撒嬌任性是免不了的。可是一旦面臨機遇和挑戰,她卻絕對擔當得起。人生的第一個契機,是張藝謀從中戲的蕓蕓眾生里發現了她,于是有了《我的父親母親》里平生第一次的女主角。印象深刻的是她在戲中的“摔倒”,毫不猶豫地真摔,把自己和命運一起摔出去。
幾年過去了,還記得章子怡初登紅地毯時的拘謹,那時候的她還是一個青澀害羞的女孩,根本想象不出,這是未來的國際巨星。然而,那個時候的她與未來看似遙遠,其實也只有一線之隔,因為有些東西一直是存在的。
章子怡講話的速度很慢,但是她非常善于表現自己,她的真實與乖巧十分討人喜歡,見面后通常會留下極好的人緣。實際上,章子怡真正的舞臺,不是在片場的攝影機前,而是更為復雜的“演藝場”。她認清了這是舞臺,于是把“演員”這個角色,看得透徹,做到極致。從頭到尾,她太清楚自己的動機與方向,并為此奮力一搏。那種冷靜與凌厲之勢,無人可比。
伴隨著章子怡在國際影壇的如日中天,她也受到國人越來越多的謾罵,反對的聲音源自于對她高調行事的不理解。中國人通常是,關上門,可以怎么真怎么來,可開門出去,還是要保持君子淑女的儀態,面具要戴,虛偽要做,像章子怡這樣想要什么就直接去拿的做派,讓一些“保守”的人極為不爽。
當然支持的聲音也越來越多:“章子怡所獲得的一切都是她應得的,因為她付出了。”“章子怡讓國外看到了中國,這是真正有意義的所在。”“她的成就值得國人驕傲,其實罵她的人無非是得了紅眼病而已。”李安說,“我覺得她扛起來的是我們中國潛在的一條龍。”
章子怡說,“我下輩子要做男人。”《紅樓夢》中的探春也說過這樣的話,“下輩子做男人”,那樣方可更大限度地一展身手。是的,她們都是野心勃勃的人。
近日,章子怡在好萊塢主演的新片《騎士》在美國上映,陳凱歌執導的《梅蘭芳》也即將問世。流言多紛擾,她已經顧不得理會,只能往前走。
如果追溯到中戲學表演的時候,班主任常老師曾回憶章子怡說:“有一次考試時因為太進入角色,章子怡的手心被玻璃劃了道大口子,當時旁邊的同學都嚇呆了,但這孩子不動聲色,把戲演完了才去醫務室。”其實,從那個時候起,這只“小羊”已經在蠢蠢欲動了。
曾宇:爭當80后
70年代末的人比較尷尬:沒有80后的人聰明,也沒有75年以前的人那么有閱歷,經歷的時代也不太一樣。我一直挺羨慕80后的小孩,他們生長的環境更適合現在這個時代,反而我們的思維有時候有點兒跟不上,但又努力地想跟。比方說做樂隊這點,很多新的樂隊可能用了三四年的時間,就將樂隊的水平、意識,還有創作形式提高到很老練的程度。但我們可能已經玩了八九年樂隊,卻無法想象和他們再過10年的高度相比。這是一個時代帶來的空缺,不是我們努力就能追上的問題。相對來說,我覺得自己更像80后的,努力爭當吧。
80后特別自信,什么事都能自己干。70后自卑,什么事都得大家一起干。我們期待穩定的生活狀態,我希望糖果槍到老了還能這么玩。不一定多火,高興就行了。年代決定了我們接收新事物的速度,80年代中國才開始發展,尤其現在高科技發展這么快,我認識好多七幾年的人完全“科盲”,還認為發傳真比E-mail快。我意識到這是一種尷尬。生在這個時代真挺“頹”的,太快了,特別想跟上發展的腳步,去適應,卻又感到力不從心,現在的這個時代更適應新的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但生于1979年,我也有挺自豪的東西。我們的優勢就是變通性強,我們接受新事物或許沒有80后那么快,但相對老一輩同志來說,沒有他們那么“`”,而且又比80后有責任心。
其實說實話我不太喜歡現在這個
時代。中國走的路線對于搞文藝的人來說很奇怪。原來的人覺得,要先把物質生活滿足了再滿足精神生活,可現在你發現越是有錢的人越是不買文藝的賬,你就會發現這個路走得有點“岔”了。挺奇怪的。現在最大的障礙是社會環境,你做出來的音樂沒有人聽,而且沒人聽的原因不是說你做得不好,而是沒人聽音樂,因為大家生活在一個網絡的年代,一個想要什么隨時就有的年代。20年前,是節目選擇了我們,放什么我們看什么,一說到“小虎隊”我們都聽過。而現在是人們選擇內容,那憑什么就聽你的一個唱片或者一個樂隊。身邊的人嘴邊纏繞著都是去“錢柜”(KTV)、“唐會”(夜店)什么的,最大的娛樂就是一幫人呆在一起,這可能和獨生子女有關,比較孤獨。沒事就想呆一起,對我們來說,在一塊兒聊,就是最大的娛樂項目。而我希望大家在生活越來越好的時候能把一部分錢花在演唱會和唱片這種文化消費上。
我周圍的人分兩部分,一部分上班。朝九晚五,晚上的活動就是“錢柜”;還有一部分人就是我這種,中午起,然后拼命干活,忙得不行。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在工作中很熱情,沒被現實打擊得那么慘,經濟狀況也還可以,起碼請頓飯誰都請得起,而且是靠自己掙錢,生活能力很強。在感情上我是少見的穩定型,彼此尊重對方的空間,挺幸福的。我覺得我的幸運是在這個年齡就有了這些東西,有了這個公司,有了很多想做的事,我維持生活的一切都是我想做的,我比較享受這個過程。如果你讓我一輩子都像現在這樣,也挺高興的,可能結果特別慘,但這個過程是我喜歡的。
孫大威:時代是一個紀錄時間的名詞
在接受我們采訪的幾天前,他剛請紋身師在自己的手腕上紋上兩個字:凜奈。這是他兩歲女兒的名字。
1979年生人和80后差不多,我身邊很多朋友比我大幾歲或者小幾歲,但喜歡的東西都差不多。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都去唱卡拉OK,都去看搖滾樂和電子樂演出,甚至很多80后要比七幾年生人更成熟。70年代的人普遍沒有冒險的欲望,80后就越來越不管不顧。敢冒險就能發現一些你平時觸摸不到的東西,但因為冒險也會碰到意想不到的危險。我有一個弟弟,1986年出生,但我們對待事物的看法很有差別,比如都是20歲,在我那一年接觸的東西和他那一年接觸到的就完全不一樣了,而且他步入社會更早,在某些方面比我成熟很多,屬于很現實的人。
生于1979年,我沒覺得自豪或者是有什么好抱怨的,我覺得時代只是紀錄時間的名詞,生在哪個年代就是哪個年代。優勢就是比以前自由,比老一輩的人自由。自由是因為社會開放了,但開放的社會也帶來環境的殘酷——那種社會創建初期的殘酷,你會很快被社會淘汰,現在好多東西在等著你去填補,競爭更大。
我眼中看到的這個時代挺混亂的,也許是國情不一樣。
在我的生活里,我會把音樂生活化,我先要去生活,然后才能去做音樂。生活中也可以聽音樂,大街上的人都在聽音樂,但如果有時間我就要創造我的理想。生活是平衡,什么事都在平衡,只要你想做你一定能抽出時間,就算抽不出時間你也可以做,比如你現在要做音樂,但是你沒有時間,那我可以先做別的。現在年輕人找工作、辭職,再找工作、再辭職,因為年輕,敢于冒險。一、他不怕;二、有資本,沒有壓力,所以我也是其中之一。我現在還有時間平衡,這3個月可以做音樂,我覺得錢不夠了,就做工作,我覺得還算有選擇。
現在年輕人聽的音樂與跟環境有關,聽流行的多,搖滾的少,電子的更少。初中聽什么,高中聽什么,一路下來都非常有關。獨立廠牌的經營確實有困難,但我沒后悔過,我覺得很自然,做什么事都有困難,想好了我就不再抱怨。“山水唱片”是沒有什么收入的,就是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沒有大家說的那么理想化、那么偉大,對我而言,經營這個廠牌就像你每個月去買自己喜歡的衣服一樣,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只是我喜歡。
以后孩子長大了,我不會干涉她做什么職業。因為我自己就很愛自由,所以我也更能理解孩子的心態。我對孩子的感情很復雜,她的出現使我認識到一個從沒有接觸過的感情層面。胳膊上紋身是忽然想到就去紋的,是我的第一個紋身,以后也不會有。一直以來都是我選擇生活多一些,因為我選擇做音樂,選擇結婚,選擇有孩子,因為我想要這么做。
最近在想,就是比較穩定地做下去就好,因為有孩子了。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還是會希望和現在一樣,就現在這樣。
吳克群:音樂上的6年級生,生活上的7年級生
兩年里第三次采訪Kenji,感覺還是那個看在眼里收獲在心、善良勤奮又禮貌十分的藝人。而這一次對于他關于1979年生人的采訪,并不是一次人類學全景式的“田野調查”,只是借由文化地域差異下的個體經驗,向我們展示一個年代的切片回憶,而你知道,年輕人與時代的辯證關系——年輕人被時代印證的同時,也傳承著時代的智力。
在臺灣人們都說“草莓族”(流行于臺灣的說法,也就是生于1980年以后的新鮮人,由于臺灣采用民國紀年,因此80后的人其實也就相當于民國70年代的人,故又稱為7年級生之說)是一群脆弱和沒有韌性的年輕人,在內地我知道也有這樣的說法,稱作80后。因為7年級生的年輕人出生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下,沒有經歷過太多的苦難或者戰亂之類,我們只能從課本上看到的歷史,所以自然有人會想:“哎,沒有吃過苦的人是肯定不會有進取心的,一碰到壓力就崩潰”。我承認啦,的確會有這樣的人,不過并不全面。我覺得7年級生人反而壓力更大,工作壓力、學習壓力、還有父輩們的壓力。他們生活在一個高壓的狀態下,所謂脆弱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壓力所造成的。
相對7年級生的靈活而言,6年紀生人(相當內地70后)給人印象是努力的一群,背后的生活會比較單一,比較簡單,就音樂來講可能只會記住幾個例如齊秦、王杰這樣的名字。音樂上是這樣,生活上也是同一個狀況。物質上的豐富也使精神上更加豐富,所謂草莓可能也和這個有關,關心的東西多了可能就很難專注在某一件事上,過于豐富就更多地分散了精力。作為1979年出生的人,在音樂創作上我是6年級生,生活上是7年級生。
我們那個年代生的“記憶共同體”是譬如齊秦、小叮當,爆炸頭之類。追女孩和現在的就不一樣,那個時候科技還不夠現在發達,大家都喜歡用寫紙條來表示喜歡,現在一個簡訊就OK了。讀書時常常翹課去打球,和同學打打鬧鬧,最喜歡做的事是睡覺。
沒有太過強烈因為時代交替所帶來的困惑。每個人都會有成長的困惑,有沒有看過《成長的煩惱》呢?美國人一樣會在成長中碰到這樣那樣的煩惱和困惑,你們、我們也都是一樣。
沒有太多到30歲大家習慣以為的“恐慌”。在計劃的日程上,我反倒已
經想的特別具體。沒有很長遠的規劃,覺得應該是不斷地實現自己一個接一個的目標。目前,演唱會對我來說現在比較重要,已經計劃在明年開始我的個人演唱會,應該不會有什么狀況,公司正在籌劃。音樂是一開始就喜歡的工作。我也是選秀比賽出身,一直對音樂有著沖動,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酷玩樂團。
如果給我重新選擇的機會,最希望出生的可能還是我自己的年代,因為一路走來都是經歷了那些。我不了解換個環境會是怎樣的狀態,而且現在的我很滿足,也很滿意。所以還是自己好了。關于幸福,就現在的狀態我很滿意。而對未來的憧憬是構想我想老了以后和心愛的人牽手走在路邊花園互相攙扶,是天下最幸福的事。
朱雨辰:其實我也是個80后
在拍《奮斗》之前他甚至都沒有聽說過80后這個詞。拍《奮斗》的時候,導演說,“正規的80后應該是從85年到93年那個階段叫做80后”。所以像我這樣79、80、81,沒有太多區別。
我有很多六幾年生人的朋友,我們之間的距離也拉得很近。只有四幾年的人,就是父母那輩才真覺得有距離。有區別。我也沖動啊!我也懵懂啊!我也迷惘啊!如果強硬地說70后和80后的區別,就是80后敢想敢做,“老一輩”的人三思而后行……
1979年生人的“標簽”是什么?這可看不出來,也許一個1974年后到1980年前的,看穿著和言語和行為處事的方式,包括他掏錢的方式能看出來,這能算個“標簽”吧?如果我掏錢,會看好錢包里有多少錢,直接掏出正好的錢,比如20吧。但是80后的會一把把錢包里的所有錢掏出來,再找出20塊,再把其他的錢裝回去,這說白了就是很直接。
有首歌叫做《戀人未滿》,1979年生人的這一代,面對著2字頭的最后一年,未滿30的尷尬年紀,是應該緊緊地抓住青春的尾巴不放,還是昂首闊步地奔往而立之年。一切都是EQ在作祟,因為,時間是永遠改變不了的。現在一跟別人說我都會說我30了,這也不是多自豪,就是覺得也差不了多少,說個整數就成了。
很多人或者就是為了期待著美好的明天到來,但是對于未知的世界,卻又很難遠離彷徨和迷惘,在未來的30歲,每個人的明天會是什么樣子呢?我們相信會更美。
關于感情,我還沒想過到底應該找什么樣的。我覺得要是談戀愛,必須要給人安全感,但是現在自己很多事情都是把握不了的,怎么能讓另一個人過著安逸的生活呢?而且就我來說,我覺得男人沒到三十四五的時候還都是小孩子。
在即將到來的30歲這一年,我希望事業再邁一個臺階吧,要我現在算紅的話,就是更紅;如果不算紅的話,就希望自己紅。我覺得如果紅了吧,就是大家都能把你名字叫出來。就像現在叫“華子”一樣,“華子”已經不僅僅是個名字了,而是代表一個人群。
關于生活,開始是我決定的,后來的事情也是生活教育我要自己面對并且扛過去的。我放棄過,但是沒有自暴自棄過。
如果給我重新選擇的機會,我相信我仍是一條彎路都不會少走,少了任何一條彎路我都不會成長的人。可能有些彎路是負面的,但那是他在我實現夢想的道路上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有時候我也會問自己是不足生得太晚了?因為我對很多東西的掌握能力都具有天分,比如藝術和機械。我早生幾年發明個東西算杰作,現在什么都不是了,比如說——燈泡!哈哈……
關于幸福,如果滿分是100分的話,我現在應該是70分吧。
Leon
居住地:上海職業:廣告總監
由于工作的原因,Leon經常穿梭在各種Party和社交活動上,多與這個圈子里70年代生人接觸,讓他比同齡人更加成熟和睿智。在學習的同時,“年輕”又讓他有了優越的資本。而本身性格開朗的他又是好動好玩好結交朋友,因而和“80后”在一起,也絲毫不會覺得“不安”。
草莓大人
居住地:上海職業:外企職員
草莓大人,出生在8月末的79人。她說自己曾經是文藝女青年。羨慕瓊瑤筆下的悲喜人生,喜歡閱讀、旅行、看演唱會和話劇。而近30年的生活閱歷告訴她:無論如何,開心最重要。關于未來,她期許還需努力,有待繼續提高。
李承敏
居住地:上海職業:外企人事主管
生于1979年的李承敏現在處于非常穩定的生活狀態。不管是工作。抑或是生活。她要的卻不單是安逸。她渴望那種人在旅途的生活,享受以此帶來的無憂無慮。但是,她明白。那不過是不切實際的夢。她坦言,1979年生人的想法還是很務實的,如今,李承敏最想做的事是努力存錢。爭取在牛年過年的時候給自己買部車。
六月:
我們是邊緣一代
居住地:上海職業:撰稿人
與文字為伍,多數的時間是坐在電腦前面,敲擊鍵盤。但六月的生活里不都是文字,她如熱愛文字一樣,熱愛明媚陽光,徐徐涼風、湛藍海景……在她的眼里,所看到的世界是充滿了美好的,所以在她的文字里,也漫溢著溫暖。作為1979年生人,她覺得自豪,既享受著同70后群體的融洽,又受著80后思想的感染。
我眼中的70后與80后,他們接受的是完全不同的思想,70后沿襲著的還是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響;80后則因為處在特殊的改革開放的年代,西方思潮,外國思想,如沐春風,當然這種思潮有好有壞,照單全收。再加上又是獨生子女,這一代身上最突出的特征是有點以自我為中心,但不得不承認,他們又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是敢于乘風破浪的。雖然是70后的尾巴,但在處理事情的觀念,與人交際的態度上,顯然,我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方法。
1979年生人的“標簽”是看港臺錄像,玩電子游戲,跳霹靂舞、聽搖滾音樂,喜歡過小虎隊,追過四大天王,在父母眼里我們已經算是叛逆的一代。
我媽說如果我生在80年就不會出世了,因為計劃生育就到這一年,所以我對于自己能在這一年出生一直滿懷感激。
我們這一代人是比較單純的,所以,當時唯一的目標是考上理想的大學。其實,我們那個年代中專和職校也都算不錯的選擇,父親是希望我考個衛校,但因為高中老師的一句話:“沒上過大學,人生就會不完美”,就抱定了決心上大學。根本沒有考慮擇業的問題。
我生在這個時代的“夾縫”里,不自豪、不抱怨,既然不能改變出生,那何不選擇坦然接受。我想優勢是我們看得更多,看到了70年代的思想與經濟的貧困,也看到了80后的多姿和浮躁。79生人,熱情、浮躁、豐富、激進……正處于還在摸索的時代。
現在的我,有自己喜歡的工作,在寫作中得到很多滿足,而且有充足的時間與精力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別人眼里可能過于安逸,但卻是我滿意的現狀。同齡人,都在忙忙碌碌,忙著工作,忙著戀愛、忙著結婚,但說實話,很多人似乎都是為了生活,而不是為了
快樂。我想說,不管是工作,還是結婚,都應該選擇能讓自己感到幸福的,否則不干也罷。
在25歲以后,我就開始說自己要30了,當然是害怕的,15歲的時候我希望自己是20歲,20歲以后永遠希望自己是20歲。但這只能是一廂情愿,所以我也只能宿命,無奈接受。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當然希望自己永遠是20歲時的幾零后,但既然是天方夜譚,那就還是做1979年生人吧。
Ricky:
令人心跳的時代
居住地:上海職業:物流管理
Ricky說他正在經歷30歲,他把記憶留在平靜的80年代。而他的人生加速度則始于混亂的90年代,在自己快要步入3字頭時,突然發現過去的一切開始變得清晰,他說這就叫閱歷吧,雖然這種閱歷和前一代人相比有多么平淡,或是在后一代看來略顯壓抑,重要的是,這是自己所真正經歷的令人心跳的生活。
可能是環境與圈子的問題,我并沒有特別感受到70后與80后的太大區別,在我的朋友中,經常都是70后與80后混在一起玩,大家也沒有感覺到想法上的太大差異。
顯然,70后現在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有想法,有主見,有目標,懂得該為什么去拼搏,有責任感又腳踏實地。對于80年代生人,社會給了他們一個所謂“80后”的稱謂,我覺得他們中的很多人其實并不真正了解何謂“80后”,他們大多數缺乏精神追求和世界擔當。
至于很多人說70后如何如何老到,80后如何如何前衛,我倒不這么認為,每個年代也都有所謂的前衛分子和死板之人,這和幾零后沒有關系,只不過80后不是經歷了社會變革的一代,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70后甚至60、50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我覺得這是時代造就的。
我覺得1979年生人是結合了70年代與80年代的共同特點,我們關心國事與政治,也喜歡看好萊塢大片,偶爾也會看看韓劇,周末我們一群朋友會相約去踢球,享受大汗淋漓的快感,閑聊時我們可以談游戲、談英超、談股票……相對70后,我們更能接受新鮮事物與想法,比起80后,我們更有責任感,更加穩重。
我們趕上了獨生子女的第一代,在享受父母嬌生慣養與寵愛的同時,也對沒有兄弟姐妹而感到有些失落。
我眼中看到的這個時代,可以引用電影中的一句臺詞:“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面對這個社會,70后的人考慮的東西要比80后多得多,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工作不開心,80后的人會轉身就走,但是70后的就不會了,這種不同也是如今70后與80后在經濟差距上的原因之一,70后的人會為了生活去打拼、奮斗。在這一態度上。我是典型的70后!
關于“奔三”的話題,3年前我就開始思索了。30歲是男人真正走向成熟的開始,事業更加穩定,物質更加豐富,生活也穩定下來,一切都是有條不紊地在進行著,可以說每一件事基本都是在我的規劃中,所以沒什么恐慌感,唯一的“恐慌”可能就是突然發現自己長出了一根白頭發。
面對社會變化而來的壓力,我時常告誡自己:生活就是這樣,不管你的理想還在不在,你都要腳踏實地的去生活。如果給我重新選擇的機會,我想還是能到國外去看看,可以接受一些先進的文化和思想,看看人家的工作、生活狀態是怎樣的,相信對我能有所啟發。
出生年代不是我能選擇的,對我來講也無所謂,關鍵是你要如何經歷人生,這對我來講才是最大的財富。
瞿佳:
激情與保守并存的一代
居住地:上海職業:上海金茂君悅大酒店美術經理
瞿佳的工作環境使他看起來更像是80后的一代,愛好廣泛的他也更喜歡和80后打成一片,他這樣形容自己:“比70后陽光,比80后成熟,有著70后的睿智,也有著80后的激昂”,但他卻不喜歡加入70后與80后對峙的陣營,“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記憶,也都有每一代的風格和痕跡,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沒必要用過來人的眼光去批判他們。”
我對自己出生的年代倍感自豪,因為我有機會感受70末的生活,也有機會目睹80后的變化多端。
70后是激情與保守并存的一代,在高速發展的物質生長和日新月異的社會中迷茫的一代,小時伴隨著跳皮筋,看小人書長大,有著少許的叛逆。80后在特殊的政策背景下成長起來,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期望擁有能顯示自身可辨識的DNA,并能緊緊抓住潮流脈搏,喜歡突出個性、追求時尚。
事實上,我覺得自己有時候是雙面性的。我的生活態度,接受新事物的速度,面對人生的態度很像80后,可能是我工作的大多同事也是80后的吧,跟他們朝夕相處多少也影響了我。但是在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我覺得我是很成熟穩重的,這可能比較像70后的吧。
1979年生人的“標簽”應該是拼搏與創新并存,傳統與現代兼容。
作為計劃生育后的第一代,我個人認為“計劃生育”這事很好,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人口數量。作為家中的獨子不用和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的愛,我覺得是獨生子女的好處,但許多時候我們也會感到寂寞,所以有利有弊吧。
我非常贊同我們都生在了一個時代的“夾縫”里,但我相信優勢和劣勢往往都來自個人本身,與生在時代的夾縫沒有太大的關系。
我身邊很多79生人,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時不時地遇到挑戰,有時候自己也覺得難以卸懷,但卻繁忙并快樂著。
我們的經濟狀況穩定,完全可以照顧自己的生活,但當然希望經濟狀況越來越好。
現在的工作我很喜歡。富有挑戰性,覺得自己就適合這樣的生活。
有的時候理想就像“桃花源”,給人帶來憧憬和期待,就算不能實現,也能激勵自己去奮斗,它更像‘盞明燈,能指引你工作和生活的方向。我的理想是可以早日遠離城市的喧囂,過悠閑自在的生活,所以要為了早日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繼續奮斗。俗話說得好,男人越成熟越有味道。步入30后,我很期待能進一步規劃自己的生活,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很期待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理想。
如果給我重新選擇的機會,我想那也要嘗試了才知道。多數時候人們都會說如果重新選擇會怎樣,但這世上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還不如面對現實,走好你自己的路。
人要學會滿足!
庾侃楠
居住地:廣州星座:白羊座職業:廣州市寶生園有限公司市場部副部長
喜愛攝影的庾侃楠,曾經夢想自己是一個最Top的平面設計師,當她真坐在廣告公司平面設計師的位置上,卻發現自己只不過是一部智能型的聲控電腦。現育有1歲女兒,一家三口的小日子過得和美快樂。作為1979年生人。自身感覺很復雜,很難定位。生于70年代。卻是完全成長于80年代。有70年代的標簽。又有80年代的印記,挺尷尬的。別人問是哪個年代的。我通常很大聲地回答70年代。可當別人炮轟80年后的時候,我又覺得他們批
評的就是我……我眼中的這個時代是,如果拿一張照片來形容,它不是黑白也不是彩色。它是兩者的臨界。
陳煜東
居住地:廣州星座:射手座職業: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國際項目辦公室主管
1979年生人喜歡聽打口CD,讀Italo Calvino。說“mother fucker”。生活在我眼中各有各精彩,繁花似錦是一種,簡單明了亦是一種。我喜歡看冷門電影,讀大學的時候,副修電影文化研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與生活方式。各美其美莫羨人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何文安
居住地:廣州星座:摩羯座職業:廣州零伍攝影工作室首席攝影師
在廣州,有一名深受各大媒體尤其美食記者青睞的自由攝影師,就是何文安。70年代的人覺得我是小朋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愿意和我接觸做朋友。80后的人又覺得我是上個世紀的產物。很OUT……一直游離于這兩個階段中,對于自己究竟是“小朋友”還是“大哥哥”,我思考了很多年。后來慢慢發現,跨年代帶來的差異,成長環境的變化使心智上的成熟度遠遠高于80后。物質條件卻與80后相差懸殊。
佘立宇
居住地:廣州星座:摩羯座職業:Adidas(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客戶經理
我很喜歡古琴的音色。那是一種可以令人寧靜平和的聲音。以前認為70后或80后的概念是媒體炒造出來的。現在越來越強烈地發現。原來每一年都是有其特色烙印的,在我覺得。1979生人很幸運。在工作上既給了大眾一個“有責任、放心”的印象,面對80后,又不會有年齡上的心理威脅。這感覺很好。
劉更新:
79人,是最大的幸福
出生地:湖南居住地:廣州職業:廣州力迅投資有限公司品牌經理
在房價日益漲大之前的2006年,他慧眼一掃,果斷購入一套位于淘金富人區的“豪宅”,就如有些人說的那樣:1979年生人的精英代表。劉更新本人是不同意“精英代表”這個說法的,他只覺得自己是一個莫名其妙就“奔三”的湖南人,越來越覺得時光匆促,工作與生活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其實,我們把這些只當作是一個醒目男子的謙遜就好了,僅此而已。
小時候,沒有四驅車、變形金剛這樣那樣的玩具,口袋里的零用錢從來沒有超過兩塊,只有自制的彈弓,殘缺不全的連環畫,反反復復但樂此不疲的各種游戲,比如滾鐵環、打玻璃球,拍畫片等等……生活每天都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天道酬勤,高考結束,劉更新以學校文科狀元的好成績考取武漢大學,成了一名長輩欣慰、同齡人羨慕的“武大郎”。
現在,他是一個眾人稱道的地產職業經理人。表面看來,劉更新無論是讀書或工作都順利得有點不像話。而事實上,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前因所致,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天下的確沒有免費的午餐。劉更新比旁人多的,只不過是這一條“認真專注”的線。
因為專注,所以清晰。有了清晰的思路,自然就有清晰的辦法,凡事先分析再判斷,這是劉更新一貫的觀點。他覺得大家把70年代后3年(77、78、79)的人單獨看成一代人,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1979年生人,作為70后的尾巴,70后不帶玩,也不屬于80后,卻要時時感受80后思想、生存模式的逼近,這就是作為“邊緣人群”的最大壓力。但凡事看兩面,作為70、80年代邊緣人群里的一員,他既可以感受70后的大自然時期,又可以領略80后的工業化時代,很多1979年的生人都是既踏實穩重而又敢于嘗試新鮮事物,是保守與求新之間的一批平衡人物。若說生命是一場體驗的過程,劉更新說這樣的體驗最幸福,生于1979年,就是他最大的第一個幸福。
莫曉燕:
79人,充滿責任感
居住地:廣州職業:香港偉麟珠寶有限公司珠寶設計師
在1979年出生的人里,莫曉燕是相當特別且有趣的一個,也可以說是最能折騰的一個。直覺上,她非常適合當一名演員,因為在現實人生的這個大舞臺上,她就喜歡轉換不同的角色,而且從不介意拋離、放棄已有的很好的成績。
曾經,莫曉燕是一位行內人很看好的時裝設計師,但在兩個月前,她放棄很多人艷羨的高職厚薪,而投入一個陌生的珠寶行業,一切重新開始。莫曉燕的愛好非常多,旅游,運動、攝影,畫畫,音樂,電影……似乎沒有哪一項不是她的愛好,不過,也很難從中找出她保持了半年或以上的愛好。剛剛,莫曉燕迷上了泰拳,而在兩個月前,她還沉醉于散打之中……
如果從性格與行為上分析,莫曉燕相當80后,敏感時尚、個性鮮明、表達直接、敢想敢干、理想主義、勇于嘗試新鮮事物、更愿意選擇自己愛好的事情作為工作,每一個形容80后特質的詞似乎都能安放在她的頭上。但莫曉燕始終咬定自己更偏似70后的人多一些,因為無論是對工作,家庭,朋友或愛情,她都認為自己充滿了責任感。
她就是這樣,有點任性、有點可愛、有點率直,有點隨意……就像所有生于1979年的“夾縫邊緣人”,像是這般,又似那樣;不是這樣,也不是那般。跟70后最相同的地方就是,她目前的感情狀態跟很多剩男剩女一樣,都是呈真空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