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評出的全國道德模范中,18歲的張曉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大愛無聲。是你們,用人間的大愛,詮釋著生活的真諦;用人間的至孝,顯示著超越平凡的勇氣。”這是全國道德模范頒獎晚會給張曉和其他10位孝老愛親模范的致敬辭。在18歲的張曉身上,“至孝”和“勇氣”,就在于“14年如一日照顧臥病在床的母親”。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
“娘是我的全部,我是娘的全部”
1993年3月21日,對張曉來說,是一個噩夢般的口子。就在這天,張曉的爸爸因為車禍去世。不到一個星期,媽媽曹雪宏因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癱瘓在床。
一個完整的家庭,瞬間支離破碎。不得已,外公將張曉母子從內蒙古額濟納旗接回甘肅平涼老家暫住。可老家親戚也窮,張曉和媽媽逐漸成了眾人眼中的包袱。不久。母子倆被迫搬進一位好心大媽騰出來的不足3平方米的小草房柄身。
生活的艱難,讓當時年僅4歲的張曉挑起了家庭的重擔。“4歲的娃娃,還沒灶臺高,就踩著小板凳學做飯。第一次,熬了碗半生的粥,端到我面前。當時,我的眼淚就下來了。”媽媽回憶起14年前的情景,依舊感覺歷歷在目。可是張曉卻什么都不記得了,媽媽流著淚在說,張曉含著笑在聽。“娘是我的全部,我是娘的全部。”面對生活的艱難困苦,張曉學會了用微笑去面對。
雖然長年臥床不能動彈,可是媽媽的衣服、臉、身子永遠都是干干凈凈的。每隔一段時間,張曉就會替媽媽洗腳、剪指甲、擦洗全身。14年來,每天早晨,張曉都要幫媽媽穿衣服、洗漱,打掃完家里后,再去上學;中午,還要抽空回家做飯,一口一口喂給媽媽吃。到了晚上,做好晚飯,喂媽媽吃好,再做完家務,張曉才開始做功課。這樣的生活,張曉14年如一日。
沒有經濟來源,母子倆吃得最多的,是別人扔掉的爛菜葉。因為付不起房租,張曉和媽媽在這個城市里居無定所,已經搬了:5次家。盡管這樣,張曉還是樂觀地面對這一切,他笑稱自己是“隨遇而安”。即使是只有10平方米的小屋,也打掃得一塵不染,收拾得整整齊齊。
“真正的強者,是含淚奔跑的人”
苦難沒有壓倒張曉,反而激發了他要做命運強者的信心。盡管每天都要奔波于學校和家之間,但他的學業從來沒落下。
無論冬夏,張曉總是5點多起床。為了省煤,起床后才趕緊生爐子,燒水做飯,給媽媽穿好衣服洗完臉,娘兒倆吃口饃。6點,張曉往學校趕,6點半到校。上午最后一節課,張曉常常人坐在教室里,心早飛回了家:媽怎樣了?中午做啥飯?中午有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路上用去一個小時,剩下的一個小時,張曉得盡快做飯洗碗收拾屋子。下午6點放學后更緊張,距離晚自習只有一個半小時。下了晚自習回到家,11點過了,張曉還得抓緊時間給媽媽燒水洗腳。
高三學習緊,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時間,有一大堆衣服等著張曉洗,先洗媽媽的,自己的衣服實在顧不上了,“就從臟的里面挑件干凈些的穿”。
從小學到初中,張曉年年得獎:優秀班干部、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優秀團員……獎勵的筆記本、文具盒到現在還沒用完。
在張曉的記憶中,唯一一次被老師責備,還是他上五年級的時候:由于好幾個月沒交電費,電被掐斷了,他只能點著煤油燈寫作業。燈光昏暗,根本看不清作業本,張曉因沒有完成作業挨了老師批評。
初中畢業后,面對家庭經濟的壓力,張曉決定退學,出去打工掙錢。他在附近找了份洗車的工作,每天從早干到晚,“日薪”5塊錢。對他的這一舉動,媽媽十分憤怒,“你這樣靠出賣體力掙錢,能掙幾個錢?你想過將來怎么辦嗎?難道讓媽媽的病毀了你一生?如果你不上學,我就不活了……”在媽媽“逼迫”下,張曉跨入了高中。這一次,他把困難藏在心里,除了幾個最好的朋友,絕大多數同學并不知道他家的情況。他說:“我要靠自己來處理好家事和學業的關系。”
2007年2月17日,除夕。屋外鞭炮聲聲,而張曉惦記的,卻是房東一遍遍地催要房租,學校的110元補課費還沒有著落……高考臨近,每件事情都需要錢,可是他最缺的就是錢。左思右想,張曉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哭著對媽媽說:“媽,做兒的沒能力,這日子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背不動了……”這是張曉第一次有了輕生的念頭,也是第一次向母親訴苦。聽了這話,曹雪宏泣不成聲:“都是媽不好,是媽拖累了你呀。”在別人家熱鬧的爆竹聲中,母子倆抱頭痛哭。哭泣,讓張曉的情緒漸漸平復,他擦干眼淚,走進廚房,為母親做了一頓特別的年夜飯。“真正的強者,是含淚奔跑的人。”短暫的脆弱,并沒有擊垮這個年輕人。
“你們的恩情我終生難忘”
“6月14日,一路從平涼開往蘭州,在紅十字會救護車上,護士阿姨給我和母親兩瓶礦泉水。”
“6月18日,蘭州商學院大二的小邵哥哥給我們200元,沒有留下電話號碼。”
張曉身邊隨時帶著一個小小的筆記本,上面工工整整地記錄著每一位好心人對他和母親的幫助,已經記了100多條。
2000年,年僅11歲的張曉,在好心人的指點下,給時任甘肅省平涼市武警某部政委的劉春灝發出了第一封求助信。不久,劉政委就和夫人一起,帶著30斤大米、6斤油,踏進了張曉的家。劉伯伯給張曉帶來了命運的轉機,年少的張曉曾在感謝信中寫道:“是你們把我和媽媽從黑暗帶進了光明,是你們把我和媽媽從饑餓、痛苦、失望中解救出來,你們的恩情我終生難忘。”也就是從這時起,在母親的要求下,張曉開始記錄每一位幫助他和母親的人。
有人給他送過錢,有人幫他們解決了城鎮戶口和低保,還有人決定全程資助張曉求學……母子倆生活的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也為他們解決了一套30平方米的廉租房,租金全免,結束了他們居無定所的歷史。
社會各界的關愛,張曉看在眼里,記存心上。翻開他的“恩人本”,一筆筆、一條條記得清清楚楚。張曉說,這上面記錄的,只是捐助人的一部分,因為許多好心人沒有留下名字。
在張曉看來,到目前為止,他做得最錯的一件事,就是在高中階段放松了自己的學業。“當時感覺即使考上大學,也沒有錢讀,還是要去打工,不如好好照顧媽媽。”可是現在,眾多好心人的慷慨解囊,讓張曉萌生了再考一次的念頭,“我不僅僅是為自己,也是為了那些關心和愛護我的人!”
責任編輯/薛擁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