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梨,故鄉也出產一種梨,因為不是種在人家園子里而是自己生長在山上的,所以叫作山梨。這些山梨雖然并不出名,外人很少知道,在當地卻是家喻戶曉的了。由于這種山梨的生長,很可以推想到故鄉偏僻落后的社會情形來,若在繁華的省份,人煙稠密的地方,那是無論如何不會讓這些山梨自由生長的,大概不等結到七成熟時,早被別人打光了。留待成熟后再摘下來吃的事情,怕是不會有的。
說起故鄉的山梨,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樣舌什蜜可口,皮嫩如膏;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層老布。你們也許很以為怪了,這的樣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不,我覺得故鄉的山梨特別叫我不忘的就是它的酸和粗厚的皮!因為它是和一般梨子迥乎不同的。如果讓植物學家來解釋的話,山梨的酸味和粗厚的外皮,正可以說是為保護自己的身體安全才長著的,因為山叢之中,雜蟲甚多,如果它生得又嫩又甜,怕不待成熟早讓蟲子們蛀光了。果然,山梨里面很少有生蟲子的。
山梨的外皮雖然粗糙異常,但它的內中肉釀卻又嫩又甜,比起本地生梨和天津鴨梨要細致多,而且又富有水分,剝了皮,一口就全吃凈吮干了。
山梨的酸味是特別值人不忘的,正像你吃了它的酸味后一樣,口中久久不散,而留在你的記憶里的酸味尤其是難得的。一般人對于甜點感覺得之容易,忘之更快,不比酸的味道,雖不能使人愉快,卻足可以叫人輕易忘記不掉。在事務方面,我覺得也是這樣,得意的事情容易忘記,酸辛的事情倒是時常留在頭腦之中不能忘卻。
我愛故鄉的山梨,特別愛吃它的酸味,因為我每每從它的酸味中,來比擬自身寒酸的境遇;是的,我的生活永遠是在酸味中過著的,我沒有過一日屬于甜味的生活!也許,我此后的日子還是要在酸味中過著呢。所以,故鄉的山梨就更給我不能忘記的深深印象了。
故鄉的山梨又是上市的時候了,村婦們一定又一群一群地提著筐,肩著擔子,還有背著口袋的,到人家里去作交易。她們不要錢,只是換些得用的東西,像棉茶、布頭、絨線一類的物品。這種交易倒很和上古時代“日中為市”的“以己之有,易己之無”的情形有些相像,不同的就是沒有固定的交易時間罷了。我愛故鄉的山梨,但我更忘不掉比山梨還要酸上萬倍的故鄉人們訴苦無處的非人生活。
[品讀]
讀文章要特別留心作者寫作時所處的時代,這樣就能更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故鄉的山梨》寫于上世紀30年代,那時的普通老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有了這種特定的時代背景,我們方能理解山梨的酸味;山梨外皮粗糙,但內中肉釀卻又嫩又甜所具有的象征意味。
誠然,山梨的味是酸的,但它比擬的是作者自身寒酸的境遇,折射的是與作者同樣永遠在酸味中過著生活的人們。山梨的外皮粗糙而內在嫩甜,恰恰也是故鄉人們美好人格的寫照。
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寓含在對自然事物的描述中,寫出自然事物的某種特定意義,自然事物由此便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內涵,這種寫作方法值得效仿。
責任編輯/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