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越來越關注中國,從國家戰略,到人口數量,所有事情印度人都要和中國比一比。這種比較的背后是印度要趕超中國的民族心理。
“中國有的,印度一定要有!”
去年底,中國剛公布載人登月計劃,印度便馬上公布了自己的登月計劃。印度空間研究機構主席奈爾說:“中國已經公布了載人登月計劃,印度不能落在后面。”印度計劃在2020年實現宇航員登月,比中國提前4年。中國2003年實現載人航天后,“印度登月一定要超過中國”的言論經常見諸印度報端。印度媒體認為,這樣印度將“奪回主動權”。
印度在過去幾年里一直為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奔走,但就是很難如愿。每次遭遇挫折時,印度政府一些官員便委屈地說:“中國能成為常任理事國,印度為什么就不能呢?”印度外交部一些官員則說:“印度一定要‘入常’!印度一定要享有和中國一樣的國際地位!”印度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愛和中國比。印度總理辛格曾呼吁大力發展本國制造業,爭取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生產車間”。
印度不甘心落后于中國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印度人認為中國是一個動蕩不安、貧困潦倒的國家,而印度在幾乎所有經濟和社會方面都超過中國,所以印度當時根本沒有把中國放在眼里,比較對象多是西方大國。而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似乎一夜之間超過了印度,而且把印度甩得越來越遠,印度對此很不服氣。進入新世紀以來,印度的這種不服氣情緒就轉化為“處處愛和中國比”,和中國進行比較,找出差距,然后奮力追趕。
除了這種不服氣的心理因素之外,地緣政治也決定了印度要和中國一比高下。印度戰略分析專家蘇波拉曼表示,“亞洲地緣政治是造成印度愛和中國比較的一個重要因素。打開亞洲地圖,面積最大的兩個國家就是雄踞在喜馬拉雅山兩側的印度和中國。隨著這兩個國家的迅速崛起,它們之間爭奪亞洲領導權的斗爭就會更加激烈。現在中國占據上風,因此稍遜一籌的印度自然會把目光集中在中國身上,把中國作為參照對象和趕超目標。”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印度和中國具有很強的可比性。很多專家認為,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且都位于亞洲,具有東方文明的一些特征,兩國現在正在快速發展經濟,雖然經濟實力有所差別,但經濟水平基本相當,兩國的奮斗目標都是爭做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兩國在發展中遇到許多相似的問題,這些都決定了中印兩國具有非常強的可比性。
可見,印度愛和中國比較,首先是因為其對原來不如自己的“鄰居”忽然超過自己深感不服,然后是尋找差距,接著便是研究“鄰居”的成敗得失供自己借鑒,最后就是制定對策,迎頭趕上。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