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曉
一座嶄新的學校矗立在重慶一個鄉下的山崖下。這所學校,投入了120萬元。其中投資50萬元的人,是當年曾路過這里的一個乞丐。
30年前的一個春天,他17歲,因為家鄉受災,成為孤兒的他,出門開始乞討生活。
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冬天,他來到了重慶下面的一個鄉村。饑腸轆轆的他已經氣若游絲,幾乎是爬行著來到了那家農戶的門前。“大哥,給我一口飯吃吧。”在門前,這位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男子哀憐地乞討。他被熱心的主人攙扶著進了屋,面對滿桌的飯菜,饑餓至極的他顧不上起碼的禮儀,一口氣就吃下了四大碗洋芋干飯,兩大碗臘肉,一大碗臘骨海帶湯。那天,是男主人39歲的生日,一家人原準備了一場親人的聚會,本想好好吃上一頓肉的。
吃飽飯后的他,要給主人下跪。主人扶住了他,說:“免了,免了,就一頓飯嘛。”后來,還讓他洗了一個熱水澡,換上了干凈的衣服。臨走時,送給他4斤大米,2斤臘肉。
他回到了河北老家,沒有再乞討。也就是從那一天開始,他咬咬牙,開始了自己的闖蕩與拼搏。當初想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夠報答那一飯之恩,能夠上大飯店,請恩人好好地吃上一頓飯。
30年的時光過去了。而今,他已成為當地身家上千萬的富翁,擁有了自己的集團公司。但是他一直沒有忘記乞討時路過的村莊,他要回報恩人。終于在今年春天,他打聽到恩人已隨子孫搬進了重慶市內。
他匆匆趕到重慶,在最豪華的飯店擺上酒席,準備請恩人一家在此相聚。不料,一個消息讓他驚愕不已,失聲痛哭——恩人正身患絕癥躺在病床上。那次宴席,根據絕癥老人的心愿,他請來了正在城里看望老人的幾個鄉下孩子。那幾個孩子,是在老人這些年來默默捐助下上學的。
孩子們走后,一個新的計劃涌上了心頭,他決定給孩子們捐建一所校園。
學校竣工剪彩的那天,他沒有去,他不想為此而炫耀。10天后,那位患絕癥的老人走了,他又從河北趕來了。在老人的墓前,他長跪不起。
一飯之恩,成為感恩的果實,開出了花朵,長成了樹,綿延成森林。
(吳清貴摘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