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美國創造教育基金會主席帕內斯教授在給學生講學時,曾列出一道簡單的口算題。而這道只有加法運算的題目,卻有70%的人發生了運算錯誤。你是否有興趣一試?試題是這樣的——
1000+40+1000+30+1000+20+1000+10=?
如果你的得數是5000,那么你一定算錯了,正確得數是4100。而大多數人在得出最后得數之前,都會因為重復了3次加“1000”的運算,就不知不覺形成思維定式,最終把“100”當做“1000”加上去,得出錯誤的結果。
著名的《紐約時報》在期號排序上曾犯過類似錯誤。1898年2月6日,《紐約時報》的期號輸入員要對當天報紙輸入期號,前一天期號是14499,他需要進行加“1”的運算,由于在個位、十位都逐漸進位,那天他輸入的期號是15000,整整躍進了500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錯誤竟然沒有被人發現,而且持續了一個世紀,直到2000年元旦,《紐約時報》的期號才被更正,減掉了500期。
“思維定式”就這樣造成許多低級錯誤發生。而在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中,對某一事物的“習慣性”思維,更會制約人們的發明眼界。我們往往受固有知識和過去經驗的影響,不自覺地用與以往相同的方式來認識事物和解釋問題,突破這種“思維定式”,就可能產生新的發明創造。
譬如,“航天飛機”是舉世公認的高科技產物,而美國航天局負責人說,“阿波羅”航天飛機的技術沒有一項是新的突破,全是現有技術,關鍵是我們能夠恰如其分地對這些技術進行有機組合,并且實行“系統管理”。人類科技發展到今天,具有“原創性”的發明愈來愈少,愈來愈難,更多的發明創造屬于“組合式”發明。就像美國的航天飛機,只是將眾多現有科技組合在一起,最終使其產生了“質”的飛躍。而要成功實現這種組合,首先要破除“思維定式”。比如,A物質有A用途,B物質有B用途,而當人們破除了對A、B物質的習慣性認識,將A物質與B物質組合在一起,是否就可以產生出C用途?
有人創造出這樣一種思維方法:首先制定出一個坐標圖,在縱坐標上和橫坐標上依次排列出若干物品,用線任意連接縱橫坐標的各點,以此來尋找不同物品的組合,并考慮是否可以產生一種新的效用。比如,當我們以縱坐標上的“奶鍋”為起點,連接到橫坐標上的“電熱器”時,就會考慮是否生產一種帶電熱裝置的專用奶鍋,給千家萬戶熱奶創造方便。
“思維定式”是懶漢的思維方法,有意識地破除它,我們會有更多發現。
(老北摘自《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