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寧

王永慶,人稱“塑膠大王”,1917年出生于臺灣,15歲從做學徒工開始,后來創辦臺塑公司,下轄臺灣塑膠公司等9家公司,成為中國臺灣地區最大的企業,并在世界的石化業首屈一指,牢牢占據了“龍頭老大”的位置。
王永慶,出生于臺北縣新店的一個貧苦農家。9歲那年,父親王長庚不幸患病只得臥床休養,幼年的王永慶就開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幫助母親分擔生活的重擔。15歲那年,王永慶小學畢業,先到茶園做雜工,后到臺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小米店當了一年學徒。第二年,王永慶做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開米店自己當老板,啟動資金則是父親向別人借來的200元錢。
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
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感覺到要想米店在市場上立足,自己就必須有一些別人沒做到或做不到的優勢才行。仔細思考之后,王永慶很快從提高米的質量和服務上找到了突破口。
王永慶開始主動給顧客送米,送到了還要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里。如果米缸里還有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將米缸擦干凈,然后將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于因存放過久而變質。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還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問明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里。他的這一精細的服務令不少人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顧客。
不僅如此,在送米的過程中,王永慶還了解到,當地居民大多數家庭都以打工為生,生活并不富裕,許多家庭還未到發薪日,就已經囊中羞澀。由于王永慶是主動送貨上門,要貨到收款,有時碰上顧客手頭緊,一時拿不出錢的,會弄得大家很尷尬。為解決這一問題,王永慶采取按時送米,不即時收錢,約定到發薪之日再上門收錢的辦法,使那些接受服務的居民,都成了王永慶的忠實客戶。
王永慶的米店,也隨之生意興隆,蒸蒸日上。幾年下來,就完成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王永慶也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后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
王永慶曾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最有效同時也最有意義的做法,是選擇‘永遠追求,更大貢獻作為目標。我不但與別人競爭,對自己也是嚴之又嚴。”
(責任編輯:陳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