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澈

2007年12月初,中國青年報社調查中心通過對2 400余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留學意向調查發現,超過80%的大學生有出國留學的想法,沒有留學念頭的學生只有16%。
當國門打開,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速時;當廣大家庭生活奔向小康,子女出國不再成為權貴專利時;當世界財團、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競相爭取中國市場而引發人才大戰時,出國留學已經成為時尚,成為必然。到國外看看不同的風景、走走不同的路徑、沐浴不同國度的文明,在探索人生的道路時,多一份對比、多一份激情、多一份見識、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深邃,這樣看來,出國留學是個不錯的想法。
但是,留學,你準備好了嗎?
規劃篇
李丹風風火火地來找趙老師。趙老師是陪伴她大學四年的輔導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我要出國。”
趙老師愣了一下,報以微笑:“喲,怎么了?好好的出國干嗎?”
“現在的工作真不好找,看得上的吧,人家不要我;要我的,我又看不上。與其窩窩囊囊拿著千把塊的工資,還不如出國鍍金呢。”
“那你想好了學什么,去哪個國家了嗎?” 趙老師問。
“我想去北歐,因為那兒學費便宜。學什么還不知道,可能是人力資源吧。我的學歷是大專,很多專業輪不上我直接申請碩士,能報什么就學什么吧。”
我的天。這就出國留學啦?
像李丹這樣因為一時找工作遇到挫折而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還有很多。本來,在遇到瓶頸時,選擇繼續深造從而得到更多的職業發展潛力也是上策之一,類似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不過,深造也好,出國也好,都必須進行整體的職業規劃和準備才能有助于職業發展。
這已經不是拿著“海歸”文憑就可以隨意挑選工作的時代了,“海歸”光環不再,盲目地為了出國而出國,不僅不能挽救目前的狀況,還有可能“一步走錯,滿盤皆輸”。職業生涯規劃是每個職業人士的必修課,對于留學深造的學子尤為重要。

Who:認識自己最重要
根據自身的留學計劃,客觀評估自己的目標、能力、資格、性情、價值觀并不容易。但是,無論這個評估是難還是易,學生都必須對自己作出判斷,這一點不應該被忽視。你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應該干什么,在眾多的職業面前我會選擇什么等問題。
What:選擇專業
留學專家徐小平提醒,出國留學選擇專業和學校不要盲目選擇熱門。學生在選擇留學國家和專業時,應結合自己的未來職業定位、工作經驗、經濟發展方向和經濟實力等因素綜合考慮,制訂長遠的發展規劃,根據社會需求來選擇專業。
Where:去向何方
在決定出國留學之后,選擇國家和專業則是另一個關鍵。選擇國家首先要考慮入學條件。比如,美國碩士專業申請比較靈活,而且入學條件也千差萬別;加拿大一般需要申請人具有相關本科背景;澳大利亞多數要求至少要先達到IELTS6.5才能去該國讀學。
如果你決定畢業后留在國外,可以適當參考外國勞工部的《就業前景報告》和移民局的《緊缺職業名單》選擇專業,選對專業對你以后海外謀生更有利。
準備學成回國的學子,最好事先對國內用人單位的需求有所了解,有些行業可能更傾向雇用“土鱉”,有些行業需要的是有幾年工作經驗的“海歸”。
When:何時開始準備
雖然有不少人是臨到大四才開始具體操作留學事宜,但是想要成功申請到理想的學校,你最好從大一開始就打起精神。
大一、大二階段:初步咨詢+學好每門課程
大學生應該從大一就開始和專家一起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專業方向、經濟能力等,初步描繪出四年后的留學藍圖。好好學習專業課,好的成績永遠都是第一位的。
由于“高分低能”的現象比較普遍,海外大學也很重視申請人在大學四年里的綜合素質。如果有時間和精力,這個階段也可以準備英語考試,早準備總比晚準備要好。如果第一次成績不理想,后面還有時間彌補。
大三階段:準備材料+考TOEFL或IELTS
許多有留學計劃的學子,從大四才開始準備留學事宜。但事實上,如果提前一年左右的時間,就能變得更加主動。特別是一些資金方面的準備,很多國家要求越早越好。
另外,要好好利用大二、大三的暑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報不同的外語課程,最遲在大三暑期完成TOEFL或IELTS考試。在順利通過考試后,學生就可以將自己的留學藍圖仔細地修正完善,準備啟動正式的留學申請。
建議你整理一份申請文件,內容包括:學校基本情況,所需申請材料,GRE(GMAT)、TOEFL或者IELTS成績要求、GPA成績要求,申請截止日期,聯系人及其聯系方式等基本的申請信息,重點標出特別注意的事項。
大四階段:留學申請+簽證
大四一開學,就可以正式啟動留學申請了。具體還包括一些找教授寫推薦信、開始遞交簽證申請、詳細了解留學國家情況等先期準備。
如果一切順利,畢業時即可背上行囊,走入世界大學的知識殿堂。
心理準備篇
壓力1:枯燥漫長的學習生活
出境人物:王偉
體會:漫漫“寄托”路
讀大三時,身邊的同學一個個捧起GRE單詞集,為出國奮斗。我突然有了危機感,馬上報名參加新東方培訓班。
明確目標后,我從寢室里的“頭號小懶蟲”變成“最早起的鳥兒”。早上6時起床,去自修室做閱讀;6時30分做聽力;7時背單詞;晚上11時寢室熄燈后,就搬張椅子在走廊里熬夜奮戰。很累,困得不行還是告訴自己要咬牙堅持。GRE單詞集不離手,盡管英語底子不錯,但對待GRE考試絲毫不敢怠慢,GRE單詞集已背了4遍,卻總也不放心。
那一陣子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說話顛三倒四,做事也失去應有的條理。出門碰上同學反應極其遲鈍,問我好幾句才想起其人是誰。如果是男同學,他會當胸一拳,然后我連忙道歉,也就蒙混過關;如果是女同學,一般都是頭一甩,拂袖而去……望著她的背影,才恍然醒悟。
《大學》關注:從決定留學,正式準備“寄托”考試那天開始,你就注定和咖啡、熬夜等等詞語聯系到一起。一天學十幾個小時的英語,一遍一遍準備瑣碎的材料,你不知道這漫漫長夜何時是盡頭,你會害怕所有的付出到頭一場空,你會想到放棄,你會在工作、考研和留學這之間猶豫,但如果你真的堅持要走留學這條路,應該和王偉一樣,在痛苦中堅持,畢竟希望與挑戰并存。

壓力2:思鄉情緒與孤獨感
出鏡人物:柯裕
體會:獨語生活
在國外讀研究生的日子一不小心就會過分簡單,起床、早餐、讀書、午餐、讀書、晚餐、洗澡、讀書、寫論文、焦慮、睡覺、焦慮。間或穿插圖書館、超市、咖啡屋。除了上課之外,覺得自己完全不需要開口說話去。
人像是偏離軌道的小星體,不知不覺就獨自走上了一條偏僻的路徑,兩旁的風景越來越陌生,諸事俱寂。這樣走上一陣子,就再也沒辦法回頭進入原有的軌道,再也不能習慣喧鬧和群體。
最后,一種奇特的孤獨會環繞著你,你從未如此深切感到自我的存在,因為他人都不再重要,你只剩下自己。
一個人脫離了所屬的社會關系,在異鄉又生不了根,身邊也容不下任何人,房門一關,整個世界被排拒在外。
《大學》關注:柯裕的孤獨感主要是由語言障礙和生活習慣的差異造成的。沒有了自己成長的土壤,沒有了原來游刃有余的圈子,運用語言不熟練讓自己羞于啟齒,生活每邁出一步都感到如此的艱難。寂寞和想家是每個留學生要面對的問題。
壓力3:寬進嚴出高淘汰讓人崩潰
出境人物:hardstones
體會:這一站,我能否熬過
我是文科在讀碩士,這是第三學期,基本上感覺在崩潰的邊緣,每次大的project、presentation和考試結束的時候,無一例外都有劫后余生的痛,因為知道還有很多很多要繼續suffer,最起碼還有下個學期要suffer a lot才算熬畢業!而且確定地知道不能預期什么好的就業回報。

我不懶,熬夜是常態,盡量減少做飯、和朋友交往、買菜等時間去學習,基本不做飯,基本沒社交。
我不笨,正常智力。
我性格沒有缺陷,平和、理智、不期望坐享其成,相信生活在哪里都有艱辛,都要打拼。
那么生活為什么還如此mirserable呢,我一遍遍問自己。每個人都會說,You will be fine, 我只想問,when ?when??到那時,我身體肯定垮了,已經明顯感到身體差很多,常常亂吃快餐果腹,意志也早已低迷至不能再低。課上發言,不說吧,怕教授給太低的成績, 說吧,每次我發言結束,都是令人窒息的沉默,沒有任何回應和互動,甚至沒有人和我有eye contact! 多么令人沮喪, 讓我怎么不壓抑?教授也不會給你好的互動,更不會主動關心你,別的學生輕易就能做到的事,你做起來如此艱難,只能證明,你不適合在這里,這不是你——一個中國學生的舞臺,get out of my classroom!
我安慰自己,這一切,只是過程,不是盡頭,我忍受的這一切一切都是過程,穿行過這一切,會有水草豐盛安靜平和的終點等我去歇腳,去駐足,去療傷。
《大學》關注:外國學校寬進嚴出,進去相對容易,但另一方面許多學校都有30%以上的淘汰率,有的學科甚至高達40%,成績不及格,也就失去了畢業的機會。這給許多背負著親人朋友深切期望、遠涉重洋來到海外求學的學子,帶來很大的壓力。看來hardstones也在學業上遇到了巨大的挫折,既然選擇了出國,你現在就要有承受巨大學業壓力的準備。
壓力4:文化差異
出境人物:小蘭
體會:無論發生什么 都要勇敢去“踹”
我到美國留學感受到的第一個文化震撼,來自一個處處可見的英文單詞:Try。
剛開學時我就傻了眼:從小學到大學,我所上的課都是學校安 排好的,該上什么課,你可以偷懶甚至逃課,卻從來不需要動腦筋去“選”。看著那厚厚一摞選修課介紹,頓時感覺自己像陷進了汪洋大海。硬著頭皮去問輔導秘書,笑顏后面遞過來這樣一句話:“Just try it!(只管去試)”厚著臉皮再去問各科老師,仍舊是“Just try it”!問身邊的同學,回答的仍舊是那句:“你自己去try吧!”
沒辦法,只好去try。
等到課程真正展開,我才發現那些試聽時很誘人的課程其實很難對付。每學完一個章節,指導教師就要你“提出自己的見解”。幾次照本宣科或東拼西湊都被中途打斷,“用你自己的思想說話!”有時甚至要求“拿出你自己的體系”!——天!“思想”、“體系”此等“偉岸”的字眼,豈是我輩之流可以 “僭越”的?語無倫次之間 ,聽到的還是這句話:“Just try it!”我忽然發覺,自己從來就沒有養成過真正意義上的“思考”習慣。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背靠大樹好乘涼”……小時候,關于“靠”的金玉良言,可謂數不勝數。當我拳打腳“踹”(try)出了異國求學的第一步后,我算是明白了一個道理:以后,我再不能靠父母靠親友了——一切都得靠自己去“try”!
《大學》關注:在國外留學和生活,意味著整日整時都浸潤在國外的文化、歷史、現實和人際關系中。離開了自己熟悉的文化土壤,來到異國他鄉,很多留學生都大呼不適應,懷念家鄉的一切,甚至和周邊的同學朋友結成“中國幫”,在異鄉的土地上,依舊用熟悉的母語交流,遵循中國人的交往規則,拒絕融入當地社會,但從學習和接受知識的角度,你最好暫時“忘記”自己是中國人,要像小蘭一樣,勇敢去try,要采取主動,主動接觸,主動融入,只有自己不把自己當作外國人,你周圍的人才能不把你看成外國人。
留學費用篇

準備階段要花的費用:
考試費用:出國前首先要準備TOEFL或IELTS考試,IELTS考試費用1 450元,TOEFL考試費為1 370元,GRE考試費用為1 418元。
外語培訓費:平均2 000元左右,但因人而異。如大學生本身就有英語基礎,可能幾百塊錢就夠了。北京新東方20天TOEFL班費用為1 680元,20天GRE班為2 680元。
院校申請:國外相當多的大學需要收申請人的院校申請費。如美國的學校是350~700元/所;英國有的收有的不收,一收就是700多元。
郵寄費:把材料郵寄到學校還要花郵寄費,每份特快專遞費200元。
中期的花費
簽證費:國家和國家不一樣,但不論哪個國家第一次拒簽后不僅費用不退,第二次再簽時還要照單付賬。如去美國的簽證費為950元。此外還需要提供證明有足夠資金支付整個學習過程的材料。如加拿大報讀碩士的經濟擔保需人民幣40萬左右。
保險費:拿到簽證以后,往往需要買保險。各國保險不一樣,如英國的保險和學費打包,不需要額外買。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則需要先交保險費,健康、醫療等加起來差不多在400~500美元/年。
生活必用品:常備藥品、學習用品、廚具如電飯煲之類需2 000元左右;行李不能超重,否則還要加收費用。自帶筆記本電腦,配置恰當需1萬元左右。
國外的花費
美國
美國的一些專業學院,如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等學費較為昂貴,每年學費大約在人民幣14.4萬~25萬元之間不等。生活費和其他雜費,根據學校所在地區不同,約為人民幣5萬~11萬元。
打工政策:每周工作時間一般限制在20小時,在假期時則可達40小時。一個注冊的外國學生,可在校內自由合法打工。若到校外打工,則需申辦特別工作許可。美國的最低工資標準為每小時7~25美元。
英國
碩士學位課程的學制基本為1年,其學費相對高昂,達到人民幣12萬~18萬元。英國一年的生活費大致為人民幣7萬~10萬元。
打工政策:和其他多數國家一樣,英國對于留學生在本國打工也有限制。在找工作之前首先要核實你是否符合這些限制條件。只要你的護照蓋章/簽證標簽允許,你就可以在英國打工。在打工期間可享受除藥費外的醫療全額保險。每周允許打工20個小時。打工最低工資標準每小時5.25英鎊。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碩士課程,每年學費約人民幣9萬~15萬元;澳大利亞的碩士課程學制較為靈活,分為1年、1.5年和2年。每年生活費約是人民幣7萬元。
打工政策:可以打工,每周20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每小時10澳元。
加拿大
根據專業不同,每年學費大約是人民幣7萬~29萬元。學制根據專業會有變化,一般1年到2年。根據所在地區消費水平不同,生活費會有變化。每年大約需人民幣4萬~10萬元。
打工政策:可以打工,學生打工的時限是每周20小時。
韓國
根據專業的不同有所不同,一年的學費約人民幣2.5萬~5萬不等。學制一般為兩年。
打工:允許周末無限時打工。
(責任編輯:馮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