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中國青年報》與某網站聯合開展了一項調查,共有7 730人參與,其中在讀或已畢業研究生4 865人。調查顯示,52.9%的人認為現在讀碩士研究生不值。讀過研的受訪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54.5%的人認為,讀研還是工作,每個人應該視自己情況而定。
這一調查結果的公布,自然引來諸多關注。我注意到一種觀點,即不少人難以接受這一結果——讀研怎么會不值呢?有一名記者還請我分析一名已獲得“保研”資格的學生為何要主動放棄保研的機會而選擇直接就業,并問我“這名學生是不是太急功近利”。
對于以上調查結果,我認為,應該分不同調查對象來分析。如果是尚未讀研的學生,有相當比例認為讀研不值,這并不值得大驚小怪;而對于在讀或已畢業的研究生,有相當比例認為讀研不值,則是一個值得教育深刻反思的問題。
尚未讀研的學生,認為讀研不值,這不過是對考研選擇進行的分析。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不少大學畢業生,對于讀研的價值與意義,根本不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分析,就盲目跟風選擇。在一些一般本科院校的冷門專業,80%以上的學生都選擇考研;從2001年到2006年,5年間報考研究生的人數增加了85.5萬,平均每年增加17萬多,增長率幾乎一直維持在20%以上。我之所以遭遇記者詢問“保研”學生放棄機會是否“急功近利”,就是因為有很多人認為現在“本科學歷根本不夠用”,攻讀更高學歷,獲得更高學位,是大學畢業、有條件讀研的學生的當然選擇。
報考研究生時,不對讀研價值進行評估,或者所有人均認為讀研具有價值,倒是極其不正常的事。這種極其不正常,導致不論研究生教育質量如何,研究生報名均十分踴躍,過去幾年中,社會輿論對研究生教育質量批評不斷,可并沒有擋住讀研的熱情。這是由整個社會的學歷情結、不科學的用人觀、人才發展的單一模式所致——讀研能獲得怎樣的知識、能力、素質,不被大家關注,反而是能獲得更高的學歷,成為大家價值評判標準。因此,在報考研究生,甚至在獲得保研機會時思考是否讀研,其實表明社會開始理性審視讀研,不為研究生學歷所迷惑。這與讀研成本增大、研究生的就業前景日益嚴峻,一些研究生畢業之后難以找到工作,也有密切關系。
已經讀研或研究生畢業的學生,認為讀研不值甚至后悔,則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這可能因為有學生認為自己當初沒有理性分析,發現自己不適合讀研,但更主要的因素在于,學生在讀研期間,難以獲得與時間、精力、金錢付出相對等的教育回報。由于研究生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晰、人才培養模式不合理、研究生培養規模急劇膨脹、師資力量匱乏,不少研究生感覺在讀研期間收獲甚少。一名導師帶幾十名碩士研究生,有的研究生半年見不到導師一面;導師把研究生當著廉價勞動力讓學生幫其翻譯幫其打工,卻不與學生一起進行有助于學術能力提高的研究,有的學生為逃老師的“活計”一到放假就關手機“玩消失”;讀研期間被要求公開發表多篇論文并以此作為答辯畢業的要求,有的研究生絞盡腦汁拼湊論文之后還花一筆版面費請客費四處托人找雜志發表;等等,導致有的研究生讀研讀得心力交瘁。
考研前不思考讀研值不值,毫無疑問,會使讀研時覺得不值的學生增多;而讀研時覺得不值的學生增多,反過來會促使一些學生在讀研前思考讀書研究的價值。從這個角度看,對于讀研值與不值的判斷,對于研究生教育能健康發展,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對于研究生,我們希望他們多分析讀研的價值,這樣可以進行理性選擇,同時,通過這理性選擇,促使研究生教育的競爭與改革;而研究生教育機構,則應該盡可能通過準確定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保證讀研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