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剛
從2007年11月1日起,西安交通大學要求全校恢復各班級在上課前起立向老師問候、下課后說再見的做法,并形成制度,長期堅持。規定出臺后引起強烈反響: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而且初看起來,理由似乎都很充分。
早在前年和去年,四川、上海、江蘇等地的一些高校就已先后出臺此般規定。但在西安,如此明確的規定似乎還是第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交大出臺此項規定時用的是“恢復”這一詞語,這說明在原來的大學課堂中這一禮儀是有的,但不知從何時起慢慢地消失了——原本就是常態的上課起立問好、下課說再見的慣有禮儀變成了非常態。
對于老生來說,這個禮儀似乎有些遙遠了,但對于2007級的新生來說,這個禮儀自當異常熟悉。十多年的中小學生活中,天天上課都要起立問好的。但可能誰也弄不清楚,這原本理所應當的事兒,怎么過了個高考就成了有爭議的話題?
筆者有一朋友在高校從事學生管理工作,有一天跟筆者說現在大學對學生的管理比原來嚴格多了,但這種由松散到嚴格的轉變也是校方的無奈之舉,一方面,教育部對高校的評估是懸在各大高校頭上的一把利劍,迫使大學不得不去抓學風建設;另一方面,一種普遍的現象是大學生的素質大不如前,而且一級比一級難管理,如不嚴抓管理,極易出事,而出事后學校沒法向家長交代。正是在這種現實背景下,各高校才會動用各種手段嚴抓學生管理與學風建設,甚至在有的學校出現校長每天帶領各院系主任在學校主干道抓遲到學生的情景。而西安交大此次出臺的此項規定,無疑就是這種現實需要的細節表現。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大學的這種無奈的嚴格管理,在今日有著現實意義。
2007年恰逢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西南聯大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里根本無從談及如今日一般的嚴格管理,往往有教授帶領學生在樹林一坐,一邊躲避飛機轟炸,一邊教授知識,師生席地而坐,宛若古人,但西南聯大的輝煌在中國大學教育史上是無可比擬的。由此可見,判定大學辦得成功不成功,并不在于學生起立不起立,校長去抓不抓遲到,而在于學校是否有自由獨立、治學嚴謹、兼容并包等大學精神與氣質。在大學精神濃郁的校園里,起不起立永遠是無關大局的小節。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發文要求學生上課起立問好以及校長親自抓學生遲到,其實折射的是當代中國教育的悲哀與無奈。原本在中小學就應達成的學生養成目的,原本該由中小學來承擔的行為細節培養、規范養成,卻漸漸由大學來承擔。而在這種教育責任的移位中,大學真正的風格與氣質已在越來越嚴格、越來越細節化的管理中漸行漸遠。
具體到西安交大此次的規定來說,筆者以為,師道尊嚴的確需要好的載體,但上課前學生起立不起立問好不問好,學校不宜出臺具體措施。為避免成為新的形式主義,學校應將這樣的權利放至每位教師的手中,讓教師用自己習慣的方式、用自己的魅力給學生呈現一個繽紛的、風格各異的課堂,而讓無奈在大學精神上漸行漸遠的高校能夠最大程度地放緩偏離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