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濤

《卓越理財》:中國本土私募現狀
SeekFortune研究院AN:在中國風險投資2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外資私募占有一個很大的比重,而本土私募只是在2000年以后才逐漸開始活躍起來的。根據SeekFortune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00-2007年,本土私募的投資總額不足總投資額的1/4。就目前現狀來看,本土私募想要成為中國風險投資的主力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卓越理財》:現今有幾只本土私募各有什么特點?
SeekFortune研究院AN:目前中國已成為亞洲最為活躍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之一,本土私募已經走過了從無到有的過程,目前本土私募股權基金的數量已有幾十家之多,僅2007年新成立的基金數量就達到10余家,今后兩三年仍將處于快速增長期。如比較活躍的有鼎輝投資、聯想弘毅。聯想弘毅比較注重所謂的增值服務,就是能給予被投資公司的,除了錢之外,一定還有其他的服務。鼎輝投資由于旗下有創投與私募兩個部分,私募主要關注高新科技與醫療服務型企業,走技術化路線。
《卓越理財》:相比國際私募,本土私募的優劣?
SeekFortune研究院AN:相對于國際私募,本土私募無論是在規模上,管理能力和操作經驗上都顯得較薄弱。劣勢是相當的明顯,而優勢上,除了本土私募更了解中國市場環境,對創業者心態的把握上更準確。政策上的支持可能是未來本土私募最大的優勢,如人民幣產業基金的成型。
《卓越理財》:中國哪類公司需要私募?怎樣爭取到私募的青睞?
SeekFortune研究院AN:我覺得只要缺少現金流的公司都需要私募,公司需要發展就需要資金,在中國資金的最大來源無非是銀行信貸和投資機構,而隨著國家緊縮銀根,銀行信貸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同時銀行信貸的成本過大也是企業需要考慮的。而私募資本由于其投資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是企業好的選擇。
而私募所青睞的企業往往是分為兩種情況,(1)發展期企業,主要考慮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及唯一性;其次考慮企業本身的管理及發展階段。(2)PRO-IPO及PIPE企業,主要考慮套現周期及投資收益率。
《卓越理財》:私募怎樣成功獲利?成功與失敗的案例?
SeekFortune研究院AN:私募的獲利方式比較容易理解,無非是IPO、并購和股權轉讓三種基本形式,因為私募在投入資本之前就對風險做了很好的控制,因此在資本投入之后通常對企業的管控相對就不會太多。私募成功的案例不計其數,如早期的GOOGLE;而失敗的也不在少數,如投資WEB2.0企業的一些投資機構,目前都沒有能夠成功退出。
《卓越理財》:怎樣做到私募對企業的價值提升與創造?
SeekFortune研究院AN:我個人認為私募對企業價值的提升與創造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私募投資企業的因素本來就是認同了企業本身的價值和管理者對企業價值的建立,如果企業本身沒有好的價值,私募并不會投入資本。所以我認為私募對企業價值的提升僅僅表現在私募對資本實力,品牌影響力和對企業自身價值的重新整合與深度開發,這一切都是要基于原有價值存在為前提的。并不是私募能隨意創造與提升的。
《卓越理財》:本土私募現今有哪些投資工具和模型?怎樣做到國際水準與本土國情的結合?
SeekFortune研究院AN:私募投資對非上市企業的投資通常運用股權、債權及股權轉債權等方式來操作,而對于企業的篩選,在中國并沒有一個系統的模型,畢竟對虛擬性企業的估值是一個相當困難的事情。這也是風投行業通常所說的“投資企業就是投資人”的原因。
而在國際上,如風險投資發達的美國,每個私募公司都有自己獨特的投資模型。對于投資方向、風險性、收益率等都有一個很準確的把握。之后再考慮相關的外在因素,最大的好處就是有效的降低了風險性,增加了盈利可能。當然模型的構建需要充分的數據和投資經驗的積累,目前本土私募還沒有一家形成了系統的模型,但有很多投資機構已經開始著手建立。
《卓越理財》:本土私募和國際私募有正面沖突嗎?還是合作更多一點?
SeekFortune研究院AN:私募作為一種“舶來品”已經很清晰的定義了國際私募與本土私募之間“師父與徒弟”般的關系。就目前中國的情況看,本土私募的很多經理人、合伙人都有過國際私募的經歷。這也使得本土私募和國際私募在投資上的合作很頻繁。
采訪 SeekFortune研究院分析師李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