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孟 雷艷坤

公益理財”并不等于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也不意味著管理人對該種理財產品做出本金或收益的承諾,因此,“公益理財”也按照銀監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管理辦法》的規定劃分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保本不保收益型和保本保收益型理財產品三種。
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對四川及相關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災區人民的生命和生活情況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大家紛紛捐款捐物,為救災工作及災區重建工作貢獻力量。多家銀行也紛紛推出公益理財計劃,幫助投資者以部分或全部投資收益捐獻災區,既能達到理財目的,又有助于公益事業的發展,一舉兩得。
公益理財,顧名思義,是將公益事業與理財計劃結合起來的產物,它是指投資人將資金投資于理財計劃,通過管理人的專業管理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后,再依據雙方事先或事后的約定,在約定時間將理財資金部分或全部捐獻給公益事業或公益機構的理財產品。因此,公益理財,本質仍是理財產品,公益是對其本金及收益的處理,是投資者與資金管理人的約定,幷不能改變理財產品本身的性質。
理財產品本質不變
投資者在投資公益理財產品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理財產品的性質幷不因“公益”而改變。
公益理財,本質是理財,理財關系仍然是公益理財的基礎法律關系,在理財關系中,投資者和理財資金管理人是法律關系的主體,任何乙方違反理財協議的約定,均需對對方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因此,在理論上,如果理財資金管理人沒有按照約定用途進行理財本金或收益的捐獻工作,只有投資者有權要求理財資金管理人履行義務、承擔違約責任等。
二、理財產品的類型幷不因“公益”而改變。
投資者應當注意,“公益理財”幷不等于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也不意味著管理人對該種理財產品做出本金或收益的承諾,因此,“公益理財”也按照銀監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管理辦法》的規定劃分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保本不保收益型和保本保收益型理財產品三種。投資者在選擇“公益理財”產品時,應注意對產品類型、投資途徑等一般理財產品的基本內容予以關注,首先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程度的理財產品,否則,不僅無法達到“公益”結果、也會造成資金的額外損失,從“兩全其美”變成“雞飛蛋打”。
三、關注“公益理財”的信息披露工作,充分行使“知情權”
投資公益理財的信息披露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管理人對理財資金進行管理的過程,它通過對雙方就理財資金運用和投資途徑等約定內容的實施,努力達到對資產保值增值的目的,或雙方約定的理財目的。這個階段的信息披露任務應由管理人承擔;第二個階段是對理財獲得的本金和收益的運用階段,對于運用于公益事業的資金,應由公益事業的管理者進行信息披露。盡管理財資金管理者與公益事業的管理者角色可能重合,但同一管理人履行義務的基礎和法律地位不同,不能混淆。
行使“知情權”
除投資者應當注意的問題外,理財資金管理人應注意以下問題:
“公益理財”的形式應當更加多種多樣,內容也應當豐富,投資者既可以將全部收益或本金捐獻于公益事業,也可以按比例或按金額將部分資金進行捐獻。
“公益理財”更應做好信息披露,以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一方面,理財資金管理人應當持續做好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確保資金用途透明、收益準確、投資者明晰;另一方面,理財資金管理人還應做好和公益事業管理人的銜接工作,協助投資者了解捐獻于公益事業部分的資金的使用和結果,維護投資者“公益”目的的順利實現。
綜上,投資者投資“公益理財”首先要關注理財管理人的資質與能力,理財管理人不能很好的進行資金管理,就很難有資金進行公益事業,“公益理財”也就形同虛設;同時,投資者也要關注公益事業管理人的資質與能力,主要是通過行使“知情權”監督公益事業管理人合理合法的使用資金,真正達到“公益理財”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的目的。
徐中孟,中國人民大學民商法學博士生, 著有《大陸合同法規》等書,man2368@hotmail.com
雷艷坤,中國人民大學民商法學碩士,光大銀行法律合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