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2日,上海市第二初級中學初二(1)班的李弘基憑借“除甲醛空氣凈化器” 、“自行車里程計”等發明喜獲第四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這些發明都申請了國家專利。
精益求精,作品升級至第七代
李弘基從小就善于從生活中尋找創新靈感,熱衷發明創造,他發明的“除甲醛(可自測)空氣凈化器——弘基一號”,攻克了清除甲醛的難題,目前,產品已正式投放市場。
發明的靈感其實完全產生在偶然的剎那間。12歲時,李弘基到新裝修好的外婆家去玩。一進門,他就聞到一股刺鼻的味道,由于他是過敏體質,立刻感到非常難受,直打噴嚏。當明白是裝修材料中的甲醛在“搗亂”后,他馬上就立志要發明一種儀器,用于清除甲醛。從未接觸過化學的李弘基,在科技老師的指導下,反復實驗,得出結論:水與甲醛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無害的氫氧化鈉,抓住甲醛溶于水的特性,通過在水中加入“甲醛清除劑”就能徹底分解溶于水中的甲醛。
李弘基說,“弘基一號”是采用獨特的水幕濾網對室內空氣進行過濾,灰塵一碰到水就被沾住了,好比洗了一個澡,馬上變得干干凈凈,包括香煙和汗漬等異味,水幕濾網也都能將它們清除干凈。
樣機做好后,李弘基就投入到試驗當中。試驗對他來說更是充滿艱辛,他需要在一個房間里施放超過標準十幾倍甚至更多的甲醛,來測試他的新發明的效果,這需要一遍遍地做實驗。由于是過敏體質,在甲醛濃度嚴重超標的環境下,李弘基感到非常難受,好幾次差點因為身體堅持不下去而中斷試驗。但爸爸鼓勵他說:“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始有終!”
因為執著,李弘基反復試驗反復改進,現在的“弘基一號”已經是他的第七代作品了。
四處碰壁,發明投放市場受阻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李弘基的發明得到了眾多專家的一致認可,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的專家親自在辦公室陪他做樣機功效檢測,在確認樣機的實際功效后,為李弘基寫了專家推薦書。李弘基也由此榮獲了第五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全國比賽金獎等眾多獎項。但李弘基并沒有就此滿足,“對我來說,自己的發明能投放市場,為大家服務才最高興!”
父親李文獻深知兒子的心愿,在專家的推薦下,他積極聯絡投資商完成技術轉化。可現實卻將父子二人的美好愿望擊得粉碎,“這怎么可能呢?行業中這么多企業,這么多工程技術人員,這個項目已經搞了二十幾年也就目前這個水平,一個小孩子,還能搞出什么新東西來?”雖然懷里揣有權威部門的檢測報告,可父親一連跑了十幾家公司,得到的都是類似的答復。
看著爸爸回家后的沮喪神情,小弘基幾次委屈地流下眼淚。父子倆暗暗下了決心,“我和爸爸都憋足了一口氣,一定要讓他們看看,小孩的發明也有市場!”
矢志不渝,父子辦公司賣產品
面對兒子的執著,父親下了決心,舍棄自己的文具生意,集中精力幫兒子賣發明。投放市場的第一步,是要解決機器的外觀問題,原先風扇加水箱的分體式設計,雖然效果不錯,可做成產品后的外形未免有些“土”。于是,父子倆又跑去商場買來冷風機,進行改裝,“做模具的價錢實在太貴,我們只能‘借殼’了。”李弘基笑笑說。
接著,李弘基自己做模特,拍攝了一段錄像,制成光盤,示范如何使用這臺除甲醛機。不僅如此,他還自己拍照、排版,制作了一本說明書。在產品功能上,又新增了檢測室內空氣質量這一項,就這樣,第七代作品——“弘基一號”像模像樣地誕生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弘基一號”不但獲得專業人士的認可,擁有了發明專利,還被生產投放市場,成功實現了發明專利向產品的轉化,更讓李弘基獲得了“上海少年科學院小院士”的光榮稱號。
靈感閃現,設計出自行車里程計
2005年是愛因斯坦逝世50周年,同時也是《相對論》誕生100周年。全世界采用光傳遞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與光信號一起到達各地的還有一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發出的神秘郵件,這封郵件包含了10個與物理學相關的、適合中學生的研究性課題。李弘基醞釀出“自行車里程計”的設計想法,成功解決了神秘郵件中的第二個問題,并在當年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申請號。
自行車里程計的設計源自于爸爸當初的一句玩笑話。那天,爸爸指著《新聞晨報》上刊登的物理問題問他有沒有興趣嘗試解答,李弘基看了看報紙上面的問題,眼睛一下就在第二題——“用電子或者機械的方法設計一個自行車里程計”上定格了。每天都騎車上學的他覺得這是個好問題,但如何將自行車輪的每一次轉動自動記錄下來并轉換成千米數,對于尚未接觸物理的李弘基來說,還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不過,從小喜歡動腦筋的李弘基沒有輕易放棄,他找來各種各樣的書,希望可以從中找到一點思路。一天,李弘基在家對著電視里的北京時間調整電子手表的時間誤差,突然一個靈感閃現:“在設計自行車里程計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參照電子手表的調試技術?”
為了能將這個大膽的想法付諸實踐,他拆開了家中的門鈴了解電路的組成,反復拆裝自行車以了解自行車最基本的構成原理。最后,他設計出了自行車里程計,所需要的材料不過是一塊液晶顯示器和電池、電源開關、彈簧以及包含凸點的塑料圈。雖然原理并不復雜,但非常有效。
在學校,李弘基最喜歡上的是勞技課,動手能力較強的他,對這門很多人眼中無用的課程興趣濃厚,不僅在課上認真摸索,常常還在課外和爸爸探討。除此之外,他平時愛好非常廣泛,彈過電子琴,也練過武術,還是《新聞晨報》的小記者,如今又參加了學校里的合唱團,業余生活豐富多彩。李弘基的父母非常開通,對于他的課外發明,總是給予支持與鼓勵。李弘基也從未因此影響到學習, 他深知,掌握豐富而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即便對他的發明創造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