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年輕時和普通人有何不同?回顧他們當年的表現,也許能找出日后揚名立外的蛛絲馬跡。最近,臺灣《天下》雜志就對一些名人20歲左右的往事做了歸納,他們表現各不相同,但似乎總有一線指引著走向人生頂峰。
彼得·杜拉克:23歲看透希特勒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1909~2005),這位世人公認的“管理學之父”,早在23歲時就完成了《經濟人的末日》一書,對于二戰后的社會、政治變革做了許多預言,包括預言希特勒將會屠殺猶太人、第三帝國會崩潰等,事后都一一成真。
杜拉克從小在餐桌上就享用到了不同領域的知識盛宴。父親是經濟學家,母親學醫,餐桌上常有來自各界的專家在辯論時事。因此杜拉克從青年時代開始,就習慣從社會經濟與政治的角度思考問題。
17歲高中畢業時,杜拉克拒絕走父親安排他在故鄉奧地利維也納繼續念大學的路,而前往德國漢堡一家出口五金產品的貿易公司當實習生。“我待在學校的日子已經夠長了,既然已經是成年人,就該到成年人的世界闖闖。”杜拉克回憶當時說。
20歲的杜拉克被德國法蘭克福當地發行量最大的一家報紙《法蘭克福總指南》聘用,兩年就升為“資深編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應該在35歲當上資深編輯的德國人大多在戰場上陣亡了。
沒時間等新人慢慢上手,杜拉克必須立刻站上第一線處理所有的外電和經濟新聞,他也因此盡可能地閱讀國際關系、國際法等各類書籍,為日后的寫作打下深厚的基礎。
杜拉克鼓勵年輕人,把注意力集中于做真正想做的事和考慮應有什么能力去做上,然后付諸行動。
張愛玲:23歲創作《傾城之戀》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視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張愛玲曾在《我的天才夢》里,為自己的人生下了注解。
她3歲能背唐詩,4歲上私塾,7歲就寫了第一部小說。大學因戰亂輟學,張愛玲開始投稿維生的生活。她出身沒落貴族家庭,成長過程中見識過上流社會的奢靡,也經歷過下層階級的困苦,累積了豐富的見聞和感受,使她的文筆細膩動人,20歲出頭就以一系列小說如《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等撼動文壇,成為20世紀40年代中國炙手可熱的女作家。
康熙:20歲起兵平三藩
康熙8歲即皇帝位,14歲親政,20歲起兵平三藩。
康熙幼年即位時,康熙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不“垂簾聽政”,而以輔助的角色在一旁教導與勉勵,讓康熙在實際治理國政中逐漸累積能力。康熙曾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親政后,在處理政務方面很有主見。面對以吳三桂為主的“三藩”來勢洶洶的軍事威脅,年僅20歲的康熙卻能從容決策,采用安撫收買和軍事壓迫雙管齊下的策略,花了長達8年的時間,終于平定了“三藩之亂”,為鞏固清朝版圖推進了一大步。
羅大佑:19歲組合唱團
年輕時的羅大佑,數度壓抑對音樂的熱愛,因為音樂不能當飯吃。但是音樂又數度把他從醫學拉回來,直到完全占領他為止。他這樣講述自己。
對我來講音樂是一種reality(現實),已經不是一個dream(夢想)。我19歲時組合唱團,那時候有機會到飯店里駐唱,但并沒有覺得自己可以做音樂。
我在情感上跟媽媽比較親近,但是在選擇人生的道路上受到爸爸很大的影響。我對音樂的興趣是他啟蒙的,后來學醫也是他的建議。我考大學的時候已經很明確知道自己的興趣是音樂了,但我也知道不能靠音樂吃飯,所以我也跟哥哥一樣,決定要讀醫學院。但音樂始終把我從醫學拉開,后來又發生了幾次這樣的拉鋸戰,直到它永遠占領我為止。
我告訴自己,這是我自己要走的路,沒有誰能夠改變我。承諾是沒有訂立合約的,你必須對自己的承諾、決定負責到底,不能有后顧之憂。
選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