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平麗 曹衛國 錢 錚

災后重建不應僅僅是恢復到地震發生前的狀態,而應有更長遠的考慮,即避免今后出現類似災難時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洛杉磯災后重訂抗震標準
1994年美國洛杉磯北嶺地震,數十公里以外的洛杉磯市區也受到嚴重影響。盡管洛杉磯在城市基礎設施及住宅建設中已經考慮到了抗震功能,使得地震中死亡人數僅為57人,但這次地震仍然造成了大量公路橋梁損毀,數以萬計的建筑物(主要是民用住房)倒塌或受損,直接經濟損失200多億美元。北嶺地震被認為是當時美國歷史上經濟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
在這次地震的重建中,聯邦及加州政府除了在提供資金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外,還強調了道路橋梁及其他建筑物的防震功能,根據地震后進行的廣泛調查,對已有建筑防震條例作出了必要修訂。
針對地震共造成洛杉磯地區高速公路7處坍塌、170座橋梁因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而無法正常使用,美國的地震學家、建筑工程師和政府官員開始重新考慮城市基礎設施及建筑的抗震標準。
美國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的華裔地震學家酈永剛教授告訴記者,美國地震調查局和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的專家在北嶺地震發生后進行的大量調查,成為當地災后重建過程中強調建筑物抗震功能以達到減災效果的重要依據。酈教授指出,災后重建不應僅僅是恢復到地震發生前的狀態,而應有更長遠的考慮,即避免今后出現類似災難時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這一點在地震多發地區尤其重要。就地震災難而言,減災的目的需要通過提高建筑安全標準來實現,盡管這不可避免需要加大建筑的成本。另外在災后重建過程中,一個不能忽略的環節是對地震中保存下來的基礎設施和房屋進行必要的加固。
在對受災區群眾進行救援和幫助他們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的同時,加州有關部門在地震后第一時間便開始了道路和橋梁的重建。在地震發生不到半天時間內,加州交通局便完成了對地震所造成的道路橋梁損壞的初步評估,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隨即迅速作出反應,向加州劃撥緊急救援基金用于道路系統的重建,而加州交通局也已在聯邦撥款到達之前開始了對道路廢墟的清理工作,以確保交通安全,并啟用替代線路繞過受損嚴重的路段。道路交通的迅速恢復保證了地震救援的正常展開和社會的正常運轉。
醫院和學校也是重建工作的重點。當時,洛杉磯地區共有公立醫院6家和醫療中心44個,這些醫療機構是當地基礎醫療服務和低收入人群醫療的主要提供者。地震發生后政府對這些公立醫院的建筑進行了安全檢查和必要的加固,并立法要求所有醫院的急診室和重癥病房必須設置在具有抗震功能的建筑內。此外政府衛生部門還投資對醫院的通信系統進行升級,加大了收治創傷病人的能力,以備未來發生災難時應對緊急醫療之需。
在北嶺地震中沒有學校建筑倒塌,這主要得益于1972年加州立法機構出臺的嚴格的校舍建筑條例。盡管如此,洛杉磯地區的校長們仍然為地震沒有發生在學校上課的時候而慶幸。地震專家說,如果這次地震發生在學校上課時,可能會有數以千計的學生被教室房頂掉下的燈具、天花板和移動的桌椅砸傷甚至奪去生命。北嶺地震對學校建筑造成的損壞使25萬名學生的教室無法使用。不過在地震后的一周內,洛杉磯地區的大部分中小學在經過簡單的整修后復課,所有公立中小學校舍在這場地震中遭受的損失大約為2億美元。
日本災后重建“生態先行”
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問題專家劉軍紅介紹說,災后重建時日本政府首先考慮的是盡快恢復住宅,讓百姓有安居之所。其次,日本對需重建的城市和地區有一個總體的規劃和預算,例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神戶當地政府制定了災區群眾住房、產業、公路、鐵路和港灣等基礎建設的“緊急復興3年計劃”。其中的許多項目都是委托給參與政府投標的企業去做,并且對受災地區的企業和參與重建的企業實行一定的稅收傾斜。對災區各項公共事業捐款的企業也可以得到稅收減除等優惠。

劉軍紅分析道,包括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在重新規劃的時候都是“生態先行”,就是會提出一個“戰略性的環境總體評估”。這一評估和地質勘探一起啟動,并在整個重建過程中始終貫徹。例如,日本都是路讓河,而不是河讓路,不會為了修路而去改河道;那些不宜蓋樓的地方,就空出來種樹或者建花園;海邊的建筑一般都會留出出風口,以讓海風可以吹進城里,使城市里不會太悶熱,此外海邊還會建設富有自然氣息的公共休閑場地。
劉軍紅指出,環境是“全球主題”,新城的重建一定要順應自然,因地制宜,并且是講究城市美學,達到美與和諧統一,這樣才不至于在將來淪為“弱勢城市”。除了將公共衛生設施、教育設施和住宅優先建設好之外,商業、工廠等的選址一定要細致地通盤考慮。此外,農民原有的宅基地應該盡量保留住,這是對當地原有居民的一種尊重。
他認為,同時還應該注意城市原有文化的延續,這是“老百姓心中的東西”。在神戶,相關的文物古跡都盡可能恢復,確實有保留價值的,即使已經毀壞殆盡也會根據原貌重新建設出來。例如神戶的華人區“中華街”基本上就按照原貌恢復了。
劉軍紅建議,應該像日本那樣,在重建規劃討論和制定上盡可能囊括各個界別的專家學者的智慧。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將一些做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同時還要通過互聯網等各種渠道傳播抗災防災知識,使重建規劃和政府重建預算的使用透明公開。
重視震后土壤污染治理
日本土壤污染治理專家鈴木喜計認為,地震后的重建不僅是房屋建設和基礎設施復原,更重要的是吸取地震中的教訓,建設一個抗災能力強的新城市,在此過程中,土壤污染治理不可忽視。
鈴木是日本土壤污染治理領域的先驅。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他率領一個由300余人組成的地震地質污染調查團進入災區進行現場調查。他說,阪神大地震震級高,加之發生在人口密集且擁有多樣化產業結構的大都市,液體有害物質因為容器在地震中傾倒或受損而泄漏,并滲入地下,導致土壤污染。
據介紹,在當年的地震中,污染災區土壤的主要是加油站泄漏的汽油、洗衣店用作干洗劑的四氯乙烯以及一些工廠使用的化學制劑。阪神大地震后1年,鈴木等人再次到受災的部分地區調查,發現地震中泄漏的許多有害物質依然殘留在土壤中,部分物質在重力作用下透過淺層堆積物,污染了地下水。
鈴木說,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和災區企業都只顧地面上看得見的整理、重建,欣喜于工廠、住宅的建設順利推進,而地下看不見的污染治理卻被忽視了。阪神大地震遺留下的地質污染問題至今沒有解決,受污染的土壤還被挖掘出來,供別處填埋之用,導致地質污染向各地擴散。“日本在這個方面失敗了,我希望中國吸取教訓,不要重蹈日本的覆轍”。
鈴木認為,土壤污染治理一定要先于建筑物的重建,因為一旦地面的房屋建起來了,就會給地下的污染調查和治理帶來障礙。他說,大地震后首先要做的當然是營救和安置受災居民,其次要做的是恢復水電、通信等市政設施,防止傳染病的發生,這些工作四川地震災區都已經開展了,那么第三步,就應該考慮著手調查土壤污染并對存在問題的地方加以治理。
鈴木建議,調查人員對當地主要使用哪些有害物質和地震中發生泄漏的概率應做到心中有數,以便采用適當的污染檢測方法。為避免土壤污染調查和治理影響災后重建速度,理想的步驟應當是先排查受污染可能性低的地點,一旦排除受污染的可能性,就可以在這些地點先進行重建,然后重點調查受污染可能性高的地點。
鈴木反復強調重建和復興的不同,重建是指把眼睛能夠看到的東西恢復原樣,這一點日本做到了。但是,日本沒有做到復興,希望中國能夠做到。四川災區不僅應該妥善應對和徹底解決地震可能造成的土壤污染問題,還要總結產生問題的原因。比如,在這次地震中盛放有害物質的容器傾倒造成泄漏,那么就要采取措施防止以后出現同樣的事故。
(摘自《望新聞周刊》2008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