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風 王維博
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新群體,因其相對較高的經濟地位與社會地位,政治訴求越來越強,而新專聯的成立,恰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有序參與政治的渠道。
中國首個新社會階層專業人士聯合會(簡稱“新專聯”)4月11日在重慶成立。
這個由重慶市委統戰部推動成立的聯合會被稱為“黨和政府聯系新的社會階層的橋梁和紐帶”,它將“由民間組織向人民團體轉變,成為中產階層表達政治訴求的新平臺”。
“新專聯”首期會員共有166名,其中團體會員8名,重慶市律師協會、注冊會計師協會、資產評估師協會等專業人士的行業協會位列其中。另有來自民營科技企業、外資企業和中介組織的158名個人會員。
在個人會員中,高學歷者占多數。三分之一以上擁有研究生學歷,在職業構成上,則以律師居多,所占比例為個人會員總數的31%;其次是注冊會計師和資產評估師,占總數的17.7%。
5月5日,重慶大學教授蒲勇健在接受采訪時認為,這個產生于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新群體,因其相對較高的經濟地位與社會地位,政治訴求越來越強,而“新專聯”的成立,恰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有序參與政治的渠道。
悄然崛起的新群體
重慶市三聯廣告公司總經理、“新專聯”理事楊東厚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曾用“星星之火”形容在民主政治進程中,對新階層政治訴求重視的意義。
從事廣告行業15年的楊東厚回憶,20世紀90年代初,全重慶只有100余家廣告公司,而現在已3000多家,從業人員達幾萬人。
“目前中國新階層人數已接近7500萬,掌握或管理著巨額的資本,這批自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新階層,在個人財富有了一定積累后,必然有越來越強烈的政治訴求。通過發出自己的聲音,使政府了解、關注自身行業發展。”重慶大學教授蒲勇健說。
據重慶市統戰部統計,2004年底,重慶共有新社會組織4689個,而目前已達6845個,有從業人員近12萬人。
如何為“新階層”開辟參政議政渠道,在其他地區尚處于試驗之中。2007年,翁杰明,這位“思維活躍,做事敢于突破常規,和大家有共同語言”的統戰官員提出,建設以引導型、服務型、創新型人民團體為目標的聯合會,為全國探路。
當年底,重慶市委統戰部向中央統戰部報告了想法。中央統戰部的回答是,“想法可取,鼓勵探索”。
制度化突破
2008年4月11日,重慶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翁杰明在“新專聯”成立大會上發言說,“新專聯”不是一般意義的聯誼交友,而是要以聯合會的形式把新社會組織、機構和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專業代表人士納入統戰工作主渠道。
重慶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李長明當選首任會長,被視作為該組織的發展添上了不平凡的注腳,表明“新專聯”已不僅是單純的民間組織。
4月21日,李長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成立“新專聯”而不是聯誼會,就是為了解決這些人的政治訴求。“猶如工商聯為非公經濟人士提供政治引導和社會服務,‘新專聯功能相同,中介組織性質不同而已。”
李長明認為,“新專聯”影響的對象較聯誼會范圍更大,不僅能吸納個人作為成員,同時可以吸納中介組織;此外,“新專聯”具有政治服務的特性,能構建專門的政治訴求表達渠道,聯誼會則很難做到。
“重慶計劃用較短時間來改變其性質,最終使其成為工商聯的兄弟組織。”李長明稱,“以民政登記方式注冊是個過渡,讓組織合法。因缺乏先例,又面臨解決編制等問題,很難實現成立即是人民團體的愿望。”
根據重慶委統戰部的計劃,如果探索取得成功,將盡力實現“新專聯”的性質轉變。
黨員也在吸納范圍
“新專聯”注冊完成,爭論就出現了——是否將屬于新的社會階層范疇的黨員也納入其中?新階層中的黨員,已擁有通過黨組織實現政治參與的途徑,而統戰對象通常為黨外人士。
李長明認為,有反映政治訴求的途徑,并不代表途徑能夠有效、暢通。以重慶市注冊會計師協會為例,直到2006年,協會還只是建立了黨總支,在121家事務所中,建立黨支部的不足半數,能有效開展活動的就更少了,所以“黨員也有納入新專聯的必要”。
不僅如此,李長明說,只要政治上可靠、專業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在本領域內有影響的新的社會階層專業人士,都可以申請加入新專聯。
重慶市委統戰部承諾以五種方式,為新專聯成員搭建表達自己和本階層政治訴求的平臺。這些方式包括:推薦進人大、政協任職;推薦加入民主黨派或共產黨;通過黨派渠道參政議政;擔任政府顧問或特約參政人員;到政府及職能部門、司法機關任職。
還有這樣的渠道:通過“新專聯”內部大會,向重慶市委遞交參政意見。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08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