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方

5月28日,北極地區周邊國家丹麥、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挪威代表結束了在格陵蘭島舉行的部長級會議。這是五國首次就北極地區問題舉行部長級會議,目的是消除最近各國因北極領土之爭而造成的緊張氣氛。五國代表會后發表聲明稱,愿意共同保護北極地區環境,但卻無人承諾放棄對北極的領土要求。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北冰洋冰層消融,在北極誘人的自然資源面前,北極周邊國家對北極領土和資源之爭正在加劇。
北極領土紛爭始于20世紀50年代,加拿大率先宣布對北極享有領土主權。80年代美國總統里根強調“美國在北極地區有著獨特的關鍵性利益”,隨后丹麥也提出對該區域擁有開發權,俄羅斯則一再重申包括北極在內的半個北冰洋都是該國西伯利亞大陸架向北的延伸。去年8月,俄羅斯科考隊員乘深海潛水器從北極點下潛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在洋底插上了一面鈦合金制造的俄羅斯國旗。此舉令北極地區的領土紛爭再次爆發。美國和丹麥相繼派出科考隊前往北極地區,加拿大則宣布將在北極地區建立兩個軍事基地。
如果說最初北極的領土之爭是很純粹的領土之爭,那到了這個時候,在北極周邊各國多在相關地理概念上做文章的背后,則牽涉多種利益的考量。
其一,能源爭奪。這是目前被絕大多數人認可的說法。北極資源豐富,擁有9%的世界煤炭資源,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據推測其儲量占世界未開發油氣資源的25%。另外,北極地區還有大量的金剛石、金、鈾等礦藏和水產資源。盡管現階段開發在技術上還不可行,但全球變暖正在使北極地區冰面以每10年9%左右的速度消失,油氣開發是遲早的事。
其二,爭奪“西北航道”控制權。“西北航道”是連接西歐與東南亞之間最短的海上通道,與其他航線相較,里程能夠縮短6000至1.3萬公里不等。一旦這條航道能夠通行,其代表的利益可想而知。如果能夠控制北冰洋的航路,無疑將給沿岸國家帶來巨大利益,這正是北極代表的重要運輸通道的意義所在。
其三,傳統的地緣戰略。冷戰時期,北冰洋是美蘇兩國核戰略的“要沖”之一。如果美蘇想通過導彈攻擊對方的首都,跨越北冰洋無疑是最近距離,導彈的到達時間短且命中率高。借助冰層的厚度,核潛艇的行動很難被發現。即使在今天,搭載著遠程導彈的核潛艇仍潛行在這片海域。哪怕因為氣候變暖而冰層消失,潛艇失去“隱身衣”,但北冰洋的戰略重要性卻不會有絲毫減弱,甚至會有所增加,因為傳統的地理概念將因之改變。
這次會議由丹麥政府倡議,丹麥外交大臣佩爾·斯蒂·默勒在解釋這次會議的主旨議題時說:“我們需要向國內民眾和國際上其他國家共同傳遞一個政治信號,5個沿岸國家將以負責任的態度應對機遇和挑戰。”事實上,這個表態極具反諷意味。
在北極地區的陸地部分已經全部歸屬8個環北極國家的現狀下,冰島、芬蘭、瑞典這3個北極委員會組織成員國,卻被拒之門外,關注北極的環保組織和伊努伊特土著也沒有參加。這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蓄謀已久的陰謀,“負責任”的背后是自私的排他性。已有環保組織聲稱,這次閉門會議顯然是想私下“瓜分”北極。而冰島、芬蘭、瑞典之所以被排斥在外,主要原因在于其低調與謙和,這些國家并沒有言辭激烈地宣稱主權要求。
對北極的領土爭端,有人引用1961年生效的《南極條約》,它成功地凍結了各國對南極主權的爭奪,希望北極亦采用類似方式。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南極條約》只是“凍結”而非“解決”。聯合國擬在2020年前對北極的控制權做出定論,但在現實利益與能源誘惑面前,北極地區的領土爭端只會愈演愈烈,沒有人會因為一紙文件而放棄覬覦已久的“能源蛋糕”。
(摘自《縱橫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