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石原結實
本書作者石原結實不僅是日本最著名的健康養生專家,而且是自然養生方法的忠實實踐者,他通過大量的病患的親身體驗證明了提高體溫對癌癥、抑郁癥、肥胖和心臟病的積極作用。近年來,他推廣的通俗易懂且簡便易行的自然養生方法,使“提高體溫、早餐節食”成為日本最流行的養生方式。
人體內有60兆個細胞,而為這些細胞提供養分和氧氣,并帶走其中的廢棄物的就是血液,可以說,血液在供養著我們全身的細胞。
中醫里有一個觀點:萬病皆由血污而生。這句話說的是:所有的病都是由血液的污染而引起的,所以,中醫學中將血液的污染視為極其嚴重的問題。血液污染不僅關系到體內多達60兆的細胞的存亡,而且由于血液是在體內各處循環的,一旦污染,就會將污穢帶到身體里的每個角落。
血液污染在中醫里叫“淤血”。用最近經常在電視和雜志上出現的一個詞表示,就是“血液黏稠”。現代人的血液狀況不容樂觀,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們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血液污染的原因之一 ——飲食過量
我們的大腦中經常會有“要控制動物蛋白”、“要少攝取油類食品”之類的意識,但是,即便是嚴格篩選過的、對身體好的食品,如果吃得太多,把胃里塞得滿滿的,便失去了健康的意義。東西吃得太多,身體就沒辦法消化吸收,產生剩余物;另外,過量的食物需要消化器官全力運轉,血液集中在消化器官,導致排泄器官處于休眠狀態。體內的剩余物不斷增加,最后變成廢棄物,堆積在血液里,從而造成血液污染。
血液污染后,為了自身的凈化,血液會將其中的污垢附著在血管內部,污垢附著在血管內部后,使血管變硬,造成動脈硬化。另外,血管內因附著污垢而變細,為了讓血液通過變細了的血管,心臟的負荷就會增加,造成高血壓。
血液污染的原因之二——壓力
我們在形容人緊張或受到極度驚嚇時,通常會用“面無血色”這個詞。實際上,在精神極度緊張時,腎臟上面的副腎會分泌出腎上腺素、皮脂荷爾蒙等物質,使血管收縮,血壓和血糖上升,身體便進入“戰斗狀態”,使得臉色改變,手腳變涼。
長期處于這種狀態,會阻礙血液流通,使血液無法正常循環。就像河水一旦停止流動,水中的泥沙就會沉積下來一樣,同樣,若血液無法流動,血液中的污垢也會沉淀下來。引發高血壓、血栓(腦梗塞、心肌梗塞)等疾病。
血液污染的原因之三——寒癥
西醫不認為“寒癥”是一種疾病,也不承認“寒癥”和疾病的因果關系。中醫則認為“寒癥是萬病之始因”。早在2000多年以前,被稱為中醫的經典名著的《傷寒論》,顧名思義,就是“論述因寒而致的疾病的學問”。
身體變冷,不僅會造成血管收縮,血液流動受阻,血液中的污垢發生沉淀,還會使血液中的脂肪、糖、廢棄物無法燃燒。前面也講過了,這些廢棄物極有可能引發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
血液污染的原因之四——運動不足
運動是驅除體內寒氣非常有效的方法。鍛煉身體讓肌肉發達,能促進毛細血管的新生。毛細血管非常細,直徑僅有10微米(1/100毫米),由于新生的毛細血管不停地收縮擴張,血液循環變得格外通暢。而且,肌肉是人體最大的發熱器官,靜止時負擔總發熱量的22%。肌肉發達,發熱率會大大提高,這樣,人體本身就成為發熱源,不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就能使身體變得暖融融的。
與之相反的是:肌肉一旦衰退、萎縮,體內產生熱量減少,血液中的廢棄物也無法燃燒, 廢棄物在血液和血管中積聚, 便造成了血液污染。另外,肌肉是通過消耗血液中的糖分產生熱量的,肌肉衰退,將會導致糖分不能充分消耗而滯留在血液里,引發糖尿病的幾率會增加。
血液污染的原因之五
——水分攝取過量、排泄不暢
人的身體大約有60%到65%是由水分構成的。即使什么都不吃,人體機能也能持續運轉一周以上。但是,如果滴水不沾的話,最多能堅持3天也就會氣絕身亡。水對人的身體是至關重要的。但是,水分如果過量地積存在體內,體溫就會下降,導致身體變冷,免疫力衰退,身體將無法抵抗疾病的侵襲。我們知道,要是太冷了,指尖會凍僵,就沒辦法做細活。同樣的道理,身體一冷,體內的臟器凍僵了,也無法正常工作。特別是身體變冷導致排泄機能出現問題,水分無法排出,造成體內的水分越積越多,身體會變得更冷,形成惡性循環。
(摘自《病從寒中來》 [日]石原結實著
李雪梅譯 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8.5
定價:2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