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黎明

在珠三角這輪產業轉移大潮中,陽西園區成為重要的承接地。在交鋒頻頻的市場規律和行政規制之間,我們可以看到廣東“雙轉移”道路的曲折與坎坷。
7月2日,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來到中山火炬產業轉移工業園(陽西園區),這是他近日連續走訪的多個產業轉移園區之一。
陽西園區由廣東中山市火炬開發區與陽江市陽西縣合作開發,以公司代替“管委會”開發與管理,提出按“市場規律”辦事,被稱為“陽西模式”。
轉移
臺商陳士傳的陽江市富利來生活飾品有限公司,是最早進入陽西園區的企業。如今,兩年前動工的廠房、宿舍等早已建成,就等投產。
在200多公里外的中山市火炬開發區,陳士傳只有1000平方米土地。1997年進入開發區后,陳士傳公司的業務迅速發展,訂單不斷增加。但是“開發區沒地了”,只能不斷加高廠房樓層。2006年4月,他決定將中山的廠全部搬到陽西。在這里,他購買了47畝地,每畝僅9.6萬元,在中山,這個價格是25.6萬元。
陽西園區首期開發土地1500畝,很快就被瓜分殆盡。如今,園區共簽約項目21個,投資總額10億元左右,這在廣東24個產業轉移園中名列前茅。
陽西美味源香料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志光來遲一步,進園時已無地可買。因此,他只好與先期進園企業合作,對方以土地和廠房入股。作為香料、食品添加劑生產廠家,陽西縣豐富的海產品資源是陳志光將企業設在陽西的重要原因。如今,他的企業率先在園內試投產。
與陳志光看中當地資源有別,廣東九州通醫藥集團則是看中當地市場,集團計劃拓展粵西市場,因此決定在園區設立一個物流中心。
陽江市中陽聯合發展有限公司(下簡稱中陽公司)董事長李晶稱此為“市場規律”使然。“我們也沒有什么特別優惠的政策,有些園區的地價比我們還要低,但是進園企業往往有其自身考慮。”李晶說。
與其他產業轉移園區不同,陽西園區的開發與管理均由陽江市中陽聯合發展有限公司主導,而非各地普遍存在的帶有政府色彩的“管委會”。作為企業,李晶的公司無權制定政策,不能像 “管委會”那樣充分利用政府資源,隨時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因此只能“按市場規律辦事”。
但中陽公司的中山火炬開發區背景,讓陳志光對陽西園區充滿信心。在進園之前,陳志光在廣東各地的產業轉移園區進行了考察,“有些園區把以前當地的老企業劃地一圈,就搖身一變成了產業轉移園。”陳志光說。
為了保證美味源香料公司早日投產,陽西園區花費400萬元抓緊在園區內鋪設水管,其中單為美味源緊急鋪設的一條專供水管,即花去100余萬元。這讓陳志光很感動,“他們是真正干實事的,真的是急我們之所急。”
李晶將之歸納為 “友情招商”,目的就是要“讓客商覺得我們可以幫他們解決問題,值得信賴”。這已經成為中陽公司從老總到普通員工的共識。中陽公司行政部干事潘艷紅告訴記者:“我們常常幫企業跑業務部門。”
但是,總有一些問題,令李晶和潘艷紅都感到頭疼,一時半會兒也解決不了,就像門前的這條路。
路、電、水
李晶名片上地址一欄的“迎賓大道”,2年多前即已動工,但至今仍然在建。
6月26日,大雨過后,迎賓大道部分路面上鋪著一層厚厚的黃色稀泥,卻掩蓋不住其下的坑坑洼洼。這與園區內寬敞平整的道路形成強烈對比。
根據合作協議,陽西園區園內設施由中山火炬開發區完成,園區外道路等設施則由當地政府負責。如今,陽西園區內,水電、綠化等設施完善,各式廠房林立,初現現代化產業園的雛形。但與之不相稱的是,這里人煙稀少,除了試產的美味源香料公司,其他公司已建成的廠房大多空置。這當中,也包括最先進園的陳士傳的富利來生活飾品有限公司。

陳士傳對此也很惱火:“門前的馬路都沒修好,怎么投產?現在就等這條路!”陳志光目前“最頭疼”的也是這條路,沒有這條路,他的產品就出不了園區。
迎賓大道是陽西縣六大基礎設施項目之一,總投資近億元。由于屬省道,該路由廣東省交通廳安排投資,業主是陽江市交通局。“屬于多頭管理,陽西縣盡管也很著急,但是權限有限。”李晶介紹說。
在6月27日舉行的中山火炬區、陽西縣兩地政府聯席會議上,李晶又提起這條路,得到答復是已經立下“軍令狀”,在今年9月底前單邊開通。“姑且相信吧。”李晶說。
但是陳志光對此卻不敢抱太大希望:“說實話,我對當地政府不是很滿意,不信任,作風拖拉!”
讓陳志光有感而發的是他的企業投產前自當地供電公司購買變壓器一事。據他介紹,就在美味源試產前,當地供電部門卡著不給裝變壓器,開價12萬元一臺,比中山的還貴。后在園區負責人多次出面協調后,這臺變壓器才減為9萬元。
陳士傳也遇到了相似的情況,現在他的企業都還沒有通電。為準備投產,他自己出錢買了變壓器,但是當地供電部門仍然上門來收費。“我都不好意思說了。”陳士傳欲言又止。
中陽公司的潘艷紅證實,為了變壓器的事園區幫不少企業跟供電部門砍過價。
按照規定,陽西園區實行行政事業性“零”收費。雖然電是供電局管轄的,但是上門收錢的是當地供電公司,這也變成了經營性收費。據李晶介紹,前段時間,當地電力公司給一家企業做一項變壓器工程,第一次報價90多萬元,后來園區出面溝通,對方同意減,但也要50多萬元,還是比市場價高。后來,陽西縣政府也出面,要求減半,電力公司才答應。
水的問題更難解決。自來水廠為企業裝一個水表,在中山只要一萬多元,在陽西要價三四萬元。跟電不同,當地自來水廠已經承包給私人經營,因此縣政府出面協調對方也不同意。
據稱,陽西園區外一家鞋廠,廠房建好了,自來水廠供水開口要價10多萬元,雙方談不攏,結果3年未開通自來水,鞋廠只好自己打井供水。
就像門前的這條路一樣,李晶認為,陽西縣的“整個投資環境都有待改善”。
利益共同體
李晶坦承陽西園區目前的不足:園區引進項目過小、過差、過散,沒有龍頭企業,不能形成產業集群。但他也知道,這在短期內難以改變。
7月2日,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來到陽西園區考察,他與園區負責人的一番對話頗有意味。據介紹,汪洋問:轉移園區都是什么企業?
答: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
問:大企業有沒有進來?為什么沒有進來?
答:因為我們珠三角也需要。
據介紹,汪洋聽后會心一笑。
李晶表示,如果大型龍頭企業都轉移到粵西等地,可能導致珠三角產業空心化,就算來我們也不一定能接納,大企業對當地資源、市場、優惠政策要求都很高。所以,目前只能一步步來,先吸引低端產業,然后是中端,然后再是高端產業,“珠三角當年也是這么走過來的”。
據當地媒體報道,汪洋在陽西園區對他的部下說:“要堅定信心!勝利往往在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中!”
對陽西園區來說,對大企業的追求已經成為陽西園區“今后工作的方向”。目前,廣東提出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并擬出資500億元促進“雙轉移”,每年選擇3個產業轉移園區給予5億元的獎勵資金。這被中陽公司稱為 “產業轉移的第二春”,“機會難得”。
但是,申請示范園區的主體是當地政府。潘艷紅說:“我們只有積極推動當地政府,希望他們與我們加強合作。”因此,在聯席會議上,李晶一再強調與陽西縣形成互利雙贏的“利益共同體”。
作為商人,陳志光對這一切并不關心。他表示,我們企業不愿意面對政府,他們政府對政府,比我們企業對政府要好辦。
(摘自《經濟觀察報》2008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