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功

大邱市位于韓國東南部的慶尚北道境內,面積約884平方公里,人口約251萬,是韓國六大直轄市之一。
成敗皆因規模
大邱自古養蠶業盛行,是麻和絹絲手工紡織的中心地帶。在20世紀50年代初,韓國將近四分之一的紡織廠分布在慶尚北道,其中63.8%集中在大邱。大邱逐漸成為大規模、以先進設備和技術裝備起來的新型紡織工業基地和出口基地,“紡織之都”成了大邱市的別稱。
大邱從紡織業起家,以紡織業支撐門戶,但大邱的衰落恰恰也源自紡織業。1974年,正當大邱紡織業長足發展之際,第一次國際石油危機爆發,使紡織業高漲的景氣驟然變冷。原油價格上漲引起原材料價格和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再加上進口國的訂單減少,導致產品價格猛跌,庫存增加,工廠開工率下降。最終大邱紡織業雖然借助景氣高漲時期積累的家底,加上政府采取緊急扶持政策,算是渡過了難關,但業內存在的問題暴露無遺。主要是:技術工人不足,技術水平低下;設備老化,準備設施及加工整理設施缺乏;生產規模零散,設施布局及生產工藝不配套;勞動條件改善遲緩,工資制度不完善等等。這些問題是阻礙紡織業持續發展的潛在因素。但是,在多種因素制約下,當時未能采取根本性對策;特別是石油危機高潮過后,出現了滌綸需求陡然高漲的形勢,結果沖淡了對危機治理的關注,非但未能進行結構調整,反倒開足馬力擴大生產,導致產量過剩,成為制約紡織業發展的一大隱患。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使大邱紡織業再受重創,進一步暴露了紡織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即:單純追求規模增長和出口擴大,忽視內延發展和技術創新,導致產品結構停留在低附加價值階段難以提升。而當后發國家同樣以低成本為手段,展開大批量廉價產品出口攻勢時,大邱紡織品就失去了競爭優勢。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大邱紡織業遭到又一次致命打擊。實際上,由于未能適應世界紡織品市場小批量、高功能、多樣化需求變化,及時進行結構調整,仍然安于以規模為主的“競爭”,自1994年起,大邱、慶尚北道地區的紡織企業就陸續倒閉,僅1994年就有近百家企業關門。
結構調整的遲延嚴重阻礙了大邱紡織業產品多樣化、質量高級化和出口市場多邊化進展,導致競爭力整體下滑。紡織業作為大邱的支柱產業,其衰落必然引起地區經濟滑坡。1998年以后,全國各市、道人均GDP比較中,大邱連續6年倒數第一,年均經濟增長率也是全國最末位。大邱也失去了對外資的吸引力,1997年以后的8年里,外國對大邱直接投資僅3.84億美元,同樣是全國最末位。
升級傳統產業
大邱市在三次危機的沉重打擊下猛醒過來,根據對國際產業現實變化的認識,大邱市把城市發展戰略轉型的第一步確定為實行傳統產業即紡織業的升級換代上。
做出這一決策,主要基于兩點考慮:一是紡織業作為大邱市的主導產業,長期以來已經建立起一整套體系,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奠定了比較厚實的硬、軟件基礎,并且在世界紡織業已經獲得一定的名聲。二是從世界紡織業的現狀和趨勢看,紡織、服裝業完全不是“夕陽產業”,紡織、服裝產業如果與尖端技術結合,就會變成高附加值,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
為加快促進紡織產業升級,大邱市1998年制定了《大邱、慶北地區纖維產業培育方案》,提出了著名的“米蘭計劃”,即要讓大邱在服裝和技術上分別達到意大利和德國的水平,使韓國躋身世界纖維和服裝大國的行列。“米蘭計劃”的核心是全力加強技術研發,占領紡織和服裝產業的尖端技術高地。
推進上述計劃,大邱市決定共計投資1977億韓元,其中980億韓元投向技術研發,415億韓元用于改善產業結構的設備融資支援;另外,企業技術研發服務、基礎設施改善和人才培養的投資分別為329億、198億和55億韓元。
“米蘭計劃”給大邱紡織、服裝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經過艱苦努力,大邱紡織工業園區昔日破敗的景象逐步改觀,現代化的紡織工業園區的面貌正在顯現。由于技術研發和技術革新的加快實施,產業結構和產品技術、質量競爭力顯著提升,高附加值、新面料接連誕生,帶動了出口擴大。大邱市市長金范一說,由于努力推“米蘭計劃”,2007年紡織品出口額增加11%,這是多年來少見的。

建設“創新城市”
在大力推進傳統產業升級的同時,大邱把城市轉型重點放在建設“創新型城市”上,其核心是全力培育新型尖端技術產業。
大邱市這一選擇經過了深思熟慮。一是大邱作為韓國東南部的中心城市,經過多年發展,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紡織業無論產值和出口的比重都大大下降,因此,傳統紡織業已不再是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力。
二是現代城市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通過尖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集約發展,增強自身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是大邱初高中教育水平全國一流,擁有優秀高等教育體系。其地處京釜交通大動脈的樞紐,周邊有浦項、昌源、蔚山等幾大工業基地支撐。這些都是發展現代尖端產業和知識產業的有利條件。
為振興尖端技術產業,大邱市擬把IT(通信技術)、BT(健康技術)、NT(納米技術)三大產業作為“未來成長動力產業”重點加以培育。在IT和數字電子技術方面,計劃自2007年至2011年總投資1749億韓元,集中發展手機終端、顯示屏、新一代電腦及U-Safety等產業,并建設大邱e-valley,大邱慶北科技研究院、公寓型數碼電子零部件園區以及東大邱風險產業投資園區等。
在BT產業技術方面,預計自2007年至2013年共投資1611億韓元,重點培育運用尖端技術的生物韓醫處方治療產業、現代醫療產業,包括建設老年康復中心和健康產業化中心等。
在NT產業方面,計劃投資106億韓元,重點投向納米融合技術研發,力求將其培育為主力產業。目前納米零部件實用技術中心已經竣工,核心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正在加緊進行。另外,智能型汽車零部件、機器人以及機械、金屬、航空零部件產業也是扶持重點。
知識基礎產業也被作為實現城市轉型的核心產業。大邱市計劃根據政府的知識產業發展相關政策,通過擴大稅收和財政支援,加快其發展速度。具體包括:建設知識基礎產業綜合園區、知識產業經濟特區、軟件產業中心;同時決定集中投資發展游戲、動畫、服裝設計、音像等文化產業和會展產業。
2007年底,大邱和慶北地區被政府指定為“經濟自由區”,在企業經營和吸引外資方面享有稅收等多種優惠。大邱市市長金范一說:“大邱市正在恢復生氣”,他強調:“培育尖端產業,大邱必須拼死地努力。”
轉型任重道遠
大邱的城市轉型工程,自上世紀90年代末正式起步,迄今雖已取得較大進展,但總體看來仍然任重而道遠。僅以紡織產業為例:由于戰略產業培育計劃未能真正落實,導致生產繼續萎縮。作為主力的噴射式織機,1998年尚在運轉的約有5萬至6萬臺,2005年驟減至1.5萬臺,最近八九年里減少75%左右。這些織機絕大部分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購置的,早已超過使用年限,設備老化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并且維護費用上升,5年之內大部分必須廢棄。出于效益考慮,不少企業把織機處理到他國,但打算購置新型織機的企業很少。紡織廠商和專家要求政府重新檢討產業升級計劃。
城市轉型無法一蹴而就。大邱城市轉型面臨諸多困難因素。一是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中長期積累的問題包袱沉重,涉及方方面面,牽一發而動全身。二是產業升級和城市轉型工程浩大,需要龐大財源,資金投入成為最大瓶頸。例如“米蘭計劃”當初計劃總投入3000億韓元,其中僅國家財政撥款700億韓元到位,吸收民資的計劃5年過去仍未得到落實,致使第一期工程結束時進度才完成計劃的18%。三是城市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吸引外資,但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改善進展遲緩,對吸引外資形成制約;對外宣傳不足,也影響海外對大邱的了解。四是城市整體轉型必須由中央、地方和民間企業共同參與,形成合力,其中中央政府的作用尤為重要。中央要把地方城市轉型納入國家規劃、整體推進,除了宏觀布局、財源保證外,尤需提供必要的政策環境。
盡管未來產業升級和城市轉型仍然艱難曲折,但是,大邱市市長金范一表示,不實行轉型,大邱就會成為“絕望的城市”,失去生氣和活路。目前方向已經明確,道路已經確定,需要的是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
(摘自中國經濟網2008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