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遏制全球變暖的難度超預想
美國、加拿大和德國等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利用電腦模擬方式對深海水溫變化及二氧化碳的增減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如果人類要防止全球氣溫升至危險程度,各國必須從本世紀中期停止使用化石燃料。據統計,近年來,許多國家承諾要采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目前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仍高達上百億噸,而且還在穩步上升。
資深科學家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要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以取代化石類燃料,但目前人類在這方面的研究仍沒有取得重大進展。
刊登在最新一期《地球物理通訊》上的報告說,如果不能減緩氣候變化,后果將十分嚴重,其中包括全球降雨量的改變和水資源的枯竭。
人獸雜交實驗
干細胞已經被科學界公認是治療一些遺傳性疾病的最佳途徑,如何把病人的體細胞轉化成干細胞呢?目前比較流行的一個方案就是把這些病人的DNA導入去掉細胞核的卵子內,生成相應的干細胞。這個方法的難點在于人卵子的來源有限,無法大規模進行。科學家想出了變通的辦法,用廉價的牛或者兔的卵子作為人卵子的替代品,進行“胞質雜交”,獲得完全具有人類性狀的干細胞胚胎。
生物學將雜交分為3種,真正的人獸雜交、人獸“嵌合體”、現有的人獸混合胚胎。
真正的人獸雜交也是程度最高的雜交,指的是用一種動物的精子給另一種動物的卵子受精,使受精卵中來自兩種動物的基因大約各占一半。
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人獸混合胚胎是指將人類精子(或卵子)與動物卵子(或精子)直接結合,由此得到的產物將包含人類和動物各50%的遺傳物質,這種做法無論是在法律上還是在倫理上都是不允許的。這種真正的人獸雜交實驗也沒有獲得科學家們的支持,因為目前看來,這種方法對于治療疾病沒有任何用處。
另一種雜交可以翻譯成“嵌合體”,就是把一種動物的胚胎細胞和另一種動物的胚胎細胞混在一起,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胚胎。人獸“嵌合體”胚胎中來自人和獸的部分單獨發育,兩者的DNA不會發生混雜,在理論上有可能生出獸面人身的“怪物”。
第三種雜交可以翻譯為“胞質雜交”。具體做法是:先從動物的卵細胞中取出細胞核,再把人的細胞核移植進去,代替原來的動物細胞核。因為絕大部分遺傳物質都藏在細胞核內,所以“胞質雜交”所生成的胚胎的絕大部分遺傳密碼都來自人,“胞質雜種”胚胎與人的胚胎差別很小,幾乎完全可以當做人胚胎來進行研究。
手機讓“膽小鬼”逃避現實
手機短信、電子郵件方便了人們的交流和通訊,但是,也同時造就了更多的“膽小鬼”。
英國郵局電信(Post Office Telecoms)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人依賴手機短信或電子郵件,來做那些“羞于啟齒”的事情。
不想上班,借口生病怎么辦?發封電子郵件吧。想和女友說“Bye-bye”了,怎么辦?干脆用手機發條短信吧……
調查發現,70%的人承認在上班的時候,通過電子郵件或短信來要別人做自己不愿做的麻煩事;超過50%的人不愿面對面對同事說對不起,而是發一封電郵或一條短信表示歉意; 八分之一的人表示,是以短信的形式通知辭職不干了,還有2%的老板用電子通信的方式告訴手下“你被解雇了”;有3%的人在過去一年中通過一條短信就把對象給“吹了”。
于是,有人說,現代通信技術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數字距離”,人們更傾向用這些方式來傳達壞的消息。盡管保持“數字距離”會免去通報壞消息的尷尬,但這進一步地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或許,這就是現代技術的負面影響吧。

改吃雞魚可對抗全球變暖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人們在日常飲食中用雞肉、魚肉和蔬菜代替牛肉、羊肉等肉類食物,就能為地球做一份貢獻。
這項由美國環境保護署和國家科學基金會聯合贊助的研究發現,美國家庭在食物方面的碳排放結構中,食品生產和制作環節占到總排量的83%,食品交通運輸僅占11%。其中,牛肉、羊肉等肉類的生產環節產生的碳排放量相對雞肉、魚肉高出50%。
“我們認為,”研究人員說,“如果將食物結構中肉類和奶制品替換成相同熱量的雞肉、魚肉、雞蛋或蔬菜,比購買當地產品產生的碳排量小得多。”
“心靈感應”與基因相關
全世界雙胞胎平均出生率為1∶89,雙胞胎一般可分為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兩類。同卵雙胞胎指兩個胎兒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成,這樣的雙胞胎一定是性別相同,外貌極為相似,在性格、愛好方面也非常相近。全球每250個新生兒中就會出現一對同卵雙胞胎,即同卵雙胞胎的出生率大約為1∶125。由于基因的接近和生活環境的相同,同卵雙胞胎會呈現出很多的相似之處。在英國的約克郡有這樣一對雙胞胎,她們的外貌、性格、思維、行為方式和愛好都完全相同。她們總是異口同聲地表達感情,而且聲調都一樣,甚至她們說話打手勢時手所指的方向也是一致的。兩人走路的時候,手和腳的動作也完全相同。
有研究者指出,所謂的“心靈感應”一般都發生在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之間。這表明,這一現象的發生是與基因的相似程度直接相關的。
人類尚無能力“制造地球”
1991年9月,8 名科學家進入耗資數億美元打造的“生物圈2 號”。在這座位于美國西部亞利桑那州的塔克森沙漠的人造“地球”內,設有生活區、集約農業區、荒漠區、熱帶雨林區、草原區、海洋區,是人類為首次在整體水平上研究生態學而建的巨型實驗室,曾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項目之一。然而僅一年多以后,生物圈里的生態發展就背離了科學家預先的設計,環境失衡,人們無法在里面生存,被迫撤出。
1995年,“生物圈2 號”的管理權被移交給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它如今的身份是世界最大的實驗室,職責主要在科研方面。人們改變了長期住人的實驗方案,開始關注地球本身的一些問題,進行切實可行的生態學研究。比如:在這個封閉的系統里分析氣候變化規律和二氧化碳排放與全球變暖的關系。
“生物圈2號”失敗十多年后,科學家啟動“生物圈3號”探索的時間表一再推遲,人們發現,“克隆地球”至今是個妄想。
地球內部巖石柔軟似花生醬
你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嗎?它不是由地核、地幔、地殼構成嗎?最新研究顯示,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就像夾心巧克力塊里面有花生醬和蜂蜜一樣,地球的內部遠比外觀呈現的差異性更大。2008年5月2日,一項有關這方面的最新模擬研究報告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最新數據顯示,地幔比以前人們認為的包含更多不同物質。因此現在人們認為對流(被加熱的物質如何沸騰)的原理存在很大不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員艾倫?邁克納馬拉解釋說:“設想一壺水正在沸騰,它是個合成物,現在將一罐蜂蜜倒進水壺里。蜂蜜要以對流方式進入水體,這是個更加復雜的體系。”根據這項最新數據,一種理論認為,長期以來測量的在地球內部穿行的震波的速度差異達到驚人程度。急劇的速度變化顯示震波正通過不同物質。研究人員表示,在地球的每側存在兩個較大的、化學成分截然不同的致密物質堆或堆積物,這個物體達到數百公里厚,一處位于太平洋下面,另一處位于大西洋和非洲下面。
邁克納馬拉說:“這些物質像花生醬。它是固體巖石,但是巨大的壓力和極高的溫度讓這些巖石變得像柔軟的花生醬。因此任何壓力都能引起它流動。”了解這種堆積物內部的物質是如何運動,將有助于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板塊是怎樣運動引起地震并形成高山的。邁克納馬拉說:“這些堆積物指出了對流循環產生的方式,以及當前的循環方式。如果沒有這些堆積物,對流將與現在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