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
“張仲景遠遠比不上今天任何一位正規醫學院校畢業的學生。”
“中醫唯一的出路是‘廢醫驗藥,廢棄中醫理論,用現代科學方法檢驗中藥和中藥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舟子
2007年注定將成為中醫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這一年,關于中醫是否應該廢止的討論此起彼伏,波及面很廣,各方沖突又極為尖銳,實在是前所未有。當然,所有有關中醫的話題,都指向一個人,他就是方舟子。
方舟子原名方是民,今年40歲,看起來卻像28歲。而他的“直言快語”、“胸無城府”的心態和難以掩飾好惡的神情,讓人疑心他只有18歲。方舟子向別人這樣介紹自己:喜歡崔健、貝多芬、瓦格納、杜工部;喜歡金庸的小說;喜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喜歡魯迅的《野草》,為此拜謁過上海的魯迅墓5次;喜歡《約翰?克利斯朵夫》,里面純潔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煮酒論英雄”。
面對四方攻擊,他自認為“心理素質還不錯”,“鮮有焦慮”。對于他的某些“敵人”,他的反應是:他們想和我做朋友,做不成了才來罵我沒有朋友,哈哈哈……
他這樣描述自己每天的生活狀態 :上網三四個小時,處理一些郵件,包括調查一些打假的舉報,找專家驗證什么的。然后就是寫作和讀書,包括給一些國內媒體開專欄,每月要寫十多篇,還有其他的一些社會活動,給一些公司做顧問啊什么的,“已經不做科學研究了。”
2007年,關于中醫存廢問題的論戰,始于2月4日,恰逢農歷立春。
這天,方舟子帶著自己的新作《科學成就健康》出現在北京王府井書店。他的伙伴何祚庥、司馬南、中國科普所原副所長郭正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趙南元等人出席了4日的首發儀式。方舟子坦言:我沒想到今天會來這么多人,不知道里面有沒有一些想來搗亂的人。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把醫學當成是科學而不是信仰的話,就不應該迷信古人。張仲景作為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的醫學知識可以說基本上都是錯誤的,遠遠比不上今天的任何一位正規醫學院校畢業的學生。一種藥物被使用了一千多年并不能證明其沒有問題。”
一石激起千層浪,本來就被眾人議論紛紛的中醫問題又一次被挑起。
中醫的支持者及中醫們紛紛跳出來指責方舟子對醫圣張仲景評價是不尊重歷史,否定傳統,甚至斥之為賣國賊。還有支持中醫的人在網絡上專門建立博客,攻擊方舟子,甚至罵方舟子是“方逆”。
方舟子卻認為,科學講究創新,絕不崇古。現代醫學的學生除非是本人對醫學史感興趣,否則沒有人會去研讀希波克拉底、蓋倫等歷代醫學大家的著作,不熟悉經典著作絲毫不影響他們行醫。
3月18日,一場被戲稱為“中西醫‘京城論劍”的座談會在北京協和醫院禮堂舉行。包括中醫、西醫、醫學史、科技史、哲學、法律等各方面的專家學者20多人及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健康報、人民網等全國21家媒體的記者應邀參加了座談會。
方舟子、張功耀、何裕民等20多位學者匯聚一堂。因為觀點相對,這場座談顯得略有火藥味,往往某一學者還沒講完,就被另一方的提問所打斷。下面是這場論戰的比較集中的幾個觀點——
發展論
金吾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何裕民上海中醫藥大學
傅景華中國中醫科學院
孟慶中國中醫科學院
邱鴻鐘 廣州中醫藥大學
程偉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主要觀點:中醫有待進一步發展,前途光明。對中醫理論可在批判中綜合、創新,對臨床治療經驗要繼承、創新,對治療方法、藥物開發要吸收、創新。
消亡論
張功耀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
主要觀點:中醫是偽科學,必須廢止。中醫的概念不明確,概念之間邏輯極為混亂;中醫不是任何意義上的整體醫學;中醫沒有實驗基礎;中醫在陰陽五行之類的奇文中陷得太深,它自己中斷了走向科學化的可能。中醫已經沒有什么走向了。中醫既不可能現代化,也不可能科學化。
融入論
卓小勤中國衛生法學雜志社
祖述憲安徽醫科大學
主要觀點:中醫藥學只有融入現代醫學才有出路。從自然科學發展的規律來看,傳統醫學最終將融入現代醫學之中,中國的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會獨立存在,因此,中西醫“顯然可以形成優勢互補,中醫的存亡不在于外部如何評價,而在于自身如何發展”。
廢醫驗藥論
方舟子生物學博士
主要觀點:中醫的唯一出路是廢醫驗藥。廢棄其非科學的理論體系,用現代醫學方法檢驗中藥和其他中醫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雜志對此次座談有這樣的描述:“這次討論會的時間不長,但由于參加會議的學者們做了充分的準備,有的甚至提交了多篇論文,討論的視野開闊,思考深刻,因而使這場關于中醫的爭論大大深化了一步;在發言中,多位學者一致肯定了去年本刊發表張功耀一文引起的中醫第四次大討論,其意義是深遠的。它不僅有利于我們更深入地研究中醫,激發中醫界自強不息的精神,吸引社會各方對中醫的關注;而且有助于我們特別是主管中醫的政府機關對中醫政策反思,有利于改進對中醫的管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與會學者爭鳴的學者風范表現甚優。一方面,充分表明自己的觀點,論戰敢于交鋒,寸理不讓;另一方面,又注意傾聽對方的觀點。會中雖有個別人企圖擾亂會場秩序,但多次被與會學者制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7年4月,一身輕松隨意裝扮的方舟子走進了重慶電視臺演播廳,與63家重慶藥企代表以及重慶中醫藥界的人士談起了“龍門陣”(重慶電視臺一檔談話類節目)。 在他沒有出場之前,平均年齡50歲以上的重慶中醫藥界專業人士,已經個個正襟危坐,其中不少人還在衣服口袋里準備了長篇辯論詞,隨時準備掏出來宣讀。
“你在污蔑中醫,你是在打胡亂說!”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中醫在聽到方舟子的言論后,立刻從座位上彈起直奔主持人,想將主持人手中的話筒搶過來與方舟子辯論。主持人不得不高舉雙手。另一專家也難以抑制自己的憤怒,他指責方舟子,稱方舟子大肆攻擊中醫是動機不良,是為了出名。方舟子表示否認,并堅持自己的觀點——“中醫唯一的出路是‘廢醫驗藥。”
5月26日,上海新聞娛樂頻道《陳蓉博客》在節目錄制前,三位嘉賓已經在休息室里討論得“熱火朝天”,甚至有些硝煙彌漫。這三位分別是方舟子及兩名中醫支持者何裕民、萬峰。
如同方舟子每次在公開場合參加的中醫問題討論一樣,錄制現場幾近失控。雙方都在搶奪話語權。本有“憤怒主播”之稱的萬鋒越說越激動,而方舟子最后也守不住斯文,肝火漸旺;如此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爭得臉紅脖子粗……
“我對科學一無所知?我哪里對科學一無所知了……你才對醫學一無所知呢!”“你說你說,你還說得出來什么?你就知道廢除中醫,你還知道什么?……”方舟子嗓門不大,壓不住萬鋒,卻依舊很積極地應對。
到此,關于中醫問題的討論暫告一個段落。
方舟子事跡
1994年2月:創辦世界第一份中文網絡創作類電子雜志“新語絲”。
1995年6月:建立國際上最早的中文電子文庫之一“新語絲電子文庫”。
2000年3月:“新語絲”設立“立此存照”專欄,成為中文網絡第一個學術打假網站。至今揭發50多個“假學術”、“假文憑”和學者抄襲剽竊案例。影響較大的有“哈佛最年輕的教授”夏建統事件、“基因皇后”陳曉寧事件、“北航抄襲事件”、吳征假文憑事件、楊雄里院士抄襲事件、王銘銘剽竊事件、汪丁丁事件、清華“十面博士”董關鵬事件、朱蘇力招生事件、薛涌事件等。
2000年6月:出版的《方舟在線》一書,是“國內第一部多學科網上爭鳴文集”,引起轟動,獲“2000年《Newton-科學世界》杯十大科普好書獎”。
2000年:“新語絲”揭發“ 基因皇后”陳曉寧事件。
2001年:揭露“核酸營養”騙局。
2002年:與國內基督教人士產生極大分歧,最知名的是針對丁林的批判。
2002年:至今未平的“克隆人論戰”。方認為,在技術條件成熟的前提下,“并沒有一種能經得起推敲的理由禁止克隆人”。
2002年:批判“偽納米”技術。
2002年:對朱海軍等“民間科學家”的系列批判。
2002年:批判北大“科學傳播中心”是“反科學傳播中心”,矛頭直指北大科學傳播中心吳國盛、劉兵、劉華杰、田松等人。
2003年:發布“中醫騙子論”。把中醫視為“騙子”,從“龍膽瀉肝丸”事件到發表《艾滋病拯救得了中醫嗎?》,為此與中醫界人士論戰不止。
2005年:“轉基因事件”。就“轉基因”產品是否對人類有害,與《中國青年報》記者劉縣書展開論戰。在云南大學演講,直擊“偽環保”人士。早前和環保人士展開“應否敬畏自然”大爭論,方舟子堅持“人類無須敬畏自然”。
2006年:批判螺旋藻、活性水生成器、黃金搭檔等不具有宣傳中所稱的保健功能。
2007年:質疑蒙牛特侖蘇牛奶中的“造骨牛奶蛋白”的真實性。駁斥林光常另類養生法。認為眼保健操沒有科學依據。
中醫百年的四次論爭
第一次: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頒布的學制中,只提倡專門的西醫學校,而把中醫擋在門外,因此中醫學界組織“醫療救亡請愿團”,要求教育部設立中醫藥專門學校,未獲允許。
第二次:1929年,南京民國政府衛生部通過“廢止舊醫藥”議案,中醫界成立“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要求政府取消此議案,不久,請愿團收到批示:撤銷一切禁錮中醫法令。
第三次: 1950年,余云岫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中,提出了名為“改造舊醫實施步驟”的草案。但同時,“中西醫結合”的說法開始興起。1982年,新憲法中提出“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
第四次: 2006年,中南大學的張功耀教授發表《告別中醫中藥》,以及在網絡上發動“取消中醫”的簽名,將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的中醫存廢之爭推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