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焱

布魯克林博物館的事情公開后,有些專家認為,
對美國博物館的館藏購買政策應該有更多角度的討論。
紐約那么多博物館,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BrooklynMuseum)不在最好的地段,參觀的人氣很難和大都會博物館、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比,不過它屬于美國歷史最古老的幾家博物館之一,尤其對于古埃及文物的收藏和研究,影響力僅次于大都會。但在2008年7月初,這個博物館得到了最多的關注,因為館長埃德娜·魯斯曼(Edna Russmann)主動發布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消息,說他們館中陳列的3件重要古埃及雕像,有一件已經被確認為贗品。這件藏品曾位列北美所有博物館的第二大古代雕像,多年來都是鎮館的寶貝。
魯斯曼透露,她在4年前就對館里的30件古埃及文物產生了疑問,因此,組織專家重新鑒別真偽。這批文物的來路并不復雜,多數是布魯克林博物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買入,來源是瑞士和紐約的古董商。據目前鑒定結果,除了那座雕像,另有10件年代在公元4世紀到7世紀的藏品可能也是贗品,剩下的藏品中還有半數很可能被重新雕刻和潤飾過,并非貨真價實的文物。博物館收了贗品,這種事情不時也有披露,但布魯克林博物館的方式不同一般,主動發布消息,提醒同行自檢,并宣布近期將為這批贗品或者疑似贗品舉辦專門展覽,吸引觀眾參觀。一位從美國回來的朋友告訴我,布魯克林博物館的公關能力以前在業內就有口碑,這次又得到了印證。

一旦發現贗品,歐美這些大博物館多半不會去遮掩。在2005年,英國博物館界也曾曝出過比這更離奇的古埃及贗品文物事件。英國博爾頓地區有個3口之家,專造贗品,從1989年開始作案,十幾年里騙過了多家博物館和拍賣行的文物鑒定專家。他們偽造的主要就是古埃及和古羅馬文物,前后賣出l20件,總價值近l000萬英鎊。2007年11月,這家人被法庭以共謀詐騙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的罪名判決入獄。兒子肖恩·格林哈爾納40多歲,是個沒有找到出路的藝術家,據警方后來調查,戲弄鑒定權威是他造假的目標和樂趣,賺錢反而不重要。他和年邁的父母向英國各博物館兜售最成功的贗品是一件“古埃及”雕像《阿爾瑪納公主》。大英博物館專家出具了真品鑒定意見,倫敦克里斯蒂拍賣行埃及文物專家給出了100萬美元的估價,最后被博爾頓博物館購買并公開展出了很長時間。最讓人覺得諷刺的是,肖恩完成這件雕像不過花了3個星期。他還做過一個古羅馬銀盤,聲稱是祖輩18世紀挖出來的東西,戲弄的目標是大英博物館,對方很謹慎,但最終也沒有能置身事外:兩個私人收藏家從肖恩手里買走這個銀盤,又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博物館的鑒定專家丟了面子,但最終將肖恩抓出來的還是大英博物館的人,他們從肖恩拿去兜售的一件古亞述“文物”上發現拼寫破綻,報告給了警方。
布魯克林博物館的事情公開后,有些專家認為,對美國博物館的館藏購買政策應該有更多角度的討論。歐洲博物館多數都有歷史積累,購買占有限比例。美國卻有很多成立時間不長、由基金會提供支持的大型博物館,資金充足,藏品缺乏,主要收集途徑就是通過市場化的大量購買,通過古董商和拍賣行的渠道增加收藏,贗品出現的機會因此比歐洲博物館更高。
另一個被認為影響到贗品發生率的可能原因,是美國稅收政策帶動的大量私人捐贈。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準許任何捐贈藝術品給博物館的公民申請減扣所得稅。減稅馬上生效,但捐贈行為可以在捐贈者死后才發生。這樣的稅務制度在擴大博物館館藏中的作用非常大,一些富豪會在拍賣行大量砸錢購買藝術品,再聲明轉贈博物館。在英國也一樣,政府修改法律規定公民可以用藝術品代替金錢來繳付遺產稅,這樣一來,國家的公共收藏得到更多私人贈與,客觀上起到了阻止藝術品外流的效果,但也難免有捐贈者和博物館有關專業人士利益共謀的情況出現。美國政府除推行大幅度減免稅政策來鼓勵個人和企業支持非政府文化組織等公益性團體外,個人和企業的捐贈還可通過文化機構內設立的基金用于日常運作,投資回報率平均達到7%至8%。

對于布魯克林博物館這次的贗品事件以及館長魯斯曼的自檢提醒,其他博物館還沒有正式發表看法。說到全世界的古埃及文物收藏,除了擁有12萬件藏品的開羅埃及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和盧浮宮的藏品數量都相當可觀,僅盧浮宮的古埃及館里就有3.5萬件。盧浮宮介紹他們古埃及館的藏品收集大致也是3個渠道:皇室舊藏、考古發掘、購買和捐贈,只是比例構成和美國的博物館相比會有不同。
盧浮宮最早的古埃及文物以皇室收藏為主體,多半是古埃及雕像。到19世紀早期數量驟然增加到9000件,這些文物主要來自重要的私人收藏家,其中有3個最著名的捐贈者分別是:名醫克洛特(Clot)、伯爵蒂希基維茨(Tyszkiewicz)和法國領事德拉波特(Delaporte)。19世紀中期,在戰爭和文物掠奪的背景下,法國從埃及本土發掘的古代遺址得到一批珍貴藏品,僅1852年到1853年,盧浮宮派往埃及的一個考古學家馬里耶特就向巴黎發回5964件文物,后來成為鎮館之寶的“書記坐像”便在其中。馬里耶特也因此成為盧浮宮正式任命的古埃及館第一任主管。之后一個多世紀,盧浮宮又相繼得到幾次慷慨的捐贈,包括美國收藏家阿瑟頓·柯蒂斯(Athertotl Curtis)的1500件藏品以及盧浮宮之友協會的贈與。

除了向私人收藏家、古董商收購,拍賣會近年也是盧浮宮增加藏品的途徑。盧浮宮在網上公布了他們近5年購買的重要古埃及文物。比如2008年3月剛買回的一件硅土彩釉浮雕,專家認為出自尼羅河西岸加貝爾(Touna el-Gebel)一帶,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0世紀和公元前8世紀之間。2007年4月,法國埃及學家亞歷山大·瓦里爾(Alexandre Varille)的系列收藏被公開拍賣,盧浮宮在這個拍賣會上出手拍得兩件重要拍品:一組(171塊)“Ostraca”,即刻寫了文字和圖案的貝殼,在昂貴的沙草紙之外,這是古埃及人用來記事的另一種重要載體。盧浮宮還買下1套3件非常古老的木雕人像,時間為公元前2700~前2200年。這種購買雖然是國家行為,但也會有財團或者基金會提供贊助,像買人亞歷山大的兩件收藏品,資金支持就來自IPSEN集團。新購進的藏品被公布于網上,就會不斷有埃及學學者、考古學家、收藏家點擊查看,盧浮宮這樣做,說明他們對購買渠道以及藏品本身的真偽愿意接受監督。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2008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