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明
《中國百年語文教材評介》是十卷本《母語教材研究》的第三卷。它梳理了1904年“癸卯學制”語文獨立設科以來的中小學語文教材百年發展軌跡,填補了我國現當代中小學教育語文教材發展史的空白。
該卷立足于整套教材,“以史為經”,在社會、教育及語文學科的歷史演變中看教材的功過得失,尊重歷史原貌,結合時代變遷,立足于整套教材,采取“原生態案例+簡要評析”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展示了從清末至今百年來各個歷史時期的語文教材,進行基于史實資料的中小學教科書的背景、概況和多種版本代表性教材主要特點的客觀評價,從原生態的存在中探究顯現教材的地位、影響及其發展規律。
為此,作者查閱了百年來各個時期的近千套中小學教材,探尋積累了近兩萬幀體現現代百年教材原生態的資料,僅在對新中國建國前各時期的“教材概況”中共評介了約500套中小學教材,在“遴選示例”部分,共評析了約130套教材。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我國語文教材的發展提供豐富堅實的史實基礎。同時,研究中所展示的歷史眼光與存真務實探究底里的精神,也為語文教材的研究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示例。作為該卷的基本研究方式,主要體現在“整體、發展、務實、思辨”的研究特點上。
立足全局,從整體上審視百年語文教材
社會背景和語言文字是對語文教育和教材起制約作用的兩個重要方面,語文教材是眾多信息的綜合載體。研究百年教材,要將教材置身于時代、社會的大背景中,認識其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為此,該卷一方面用第一部分的篇幅循“百年軌跡”進行時空縱橫的“體與線”的總體研究,從對中國近現代語文教材形成、發展、運用而產生的眾多影響中,特別是從與教材建設直接關聯的制度章程、宗旨內容、課程設置、教材編制、教材制度等內外因素,進行整體性、歷史性的縱橫評介。另一方面則是進行各個階段的“點與面”的分部研究。從第二部分起,按著時代的進程,從清末到21世紀初,分階段進行了“時代背景及編寫依據”“教材概況”“遴選示例”三個層面的評析。
著眼發展,探究百年語文教材發展軌跡
著眼發展,關注百年全程,具有歷史縱深感,重在進行縱向為主的比較。課程教材變革是個不斷繼承創新的歷程,變化是永恒的。研究發展歷程,解決復雜的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中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大量矛盾的“對策必須是綜合性的,并在時間上是可以連續的”(國際教育大會,1996)。百年語文教材建設也不例外。本書揭示了盡管百年歷程是艱巨曲折的,但發展是貫串其中的基本主線。發展的觀點不僅體現在對研究對象(百年語文教材)的分析中,同樣滲透于實際采取的研究行動中。研究教材百年史,并非是“從零開始”,自行“編史”。該卷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突破已有研究的局限,將較為系統的研究置于大量原生態史實之上,對包括我國小學與中學的百年教材(非一時、一段、一域)進行了“實體”評析。
務實求真,提煉百年語文教材編寫經驗
對百年教材的評析,一方面根據多類(教材、綱要、文章等)原生態材料,采用平實、概括等方式,不作恣意鋪陳,不作“無根文抄”,努力“用事實說話”,例如,對不同階段的分期、對背景的闡述、對各期教材及各套教材的述評等,依據史料,將研究分析融于平實的表述中,并以這些分期、闡述與述評等體現出此項研究自主而全面的相應成果;另一方面,持有多元觀念、資源觀念,盡力對不同文化理解、寬容和兼蓄,從廣泛涉獵中努力把握歷史價值,從對史料的辨析中探究相應規律,力求為發展提供扎實的基礎。
由于百年歷史的客觀存在,我國兩岸四地的語文教材建設有不盡一致之處。為了盡可能較全面準確地反映教科書的發展過程與實際情況,書中“新世紀教材新探索”一節,由直接參與新課程標準研制及教材審查的專家撰寫,而港臺地區教材單獨設章,延請港臺專家撰寫,這也正是該卷書撰寫中求真務實精神的體現。
思考辨析,評價百年語文教材功過得失
研究百年語文教材,尋求翔實文獻資料,通過多角度的比較,力求抓住各時期各階段及代表性教材的特色,深刻認識并加以區別,對整體構成進行合理分解,找出內在的本質屬性和相互關系,以體現深入而合理的研究內核。
如何論衡歷史功過得失,不免要涉及一個評價態度問題。該卷在對百年教材的研究中,借鑒了著名學者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卷首開篇中提出的對本國歷史持一種“溫情與敬意”的態度,從客觀的史實出發,力圖還歷史以真相,努力使帶有群體性的“歷史意見”(所謂“歷史意見”指的是一項制度實施之時代的人們由切身感受所發出的意見)和代表著當時的“時代意見”(“時代意見”則是指后人單憑其所處的環境和需要來批評歷史上已往的各項制度),以及體現研究者本人的“個人意見”,在歷史與當今、群體與個體的交融中取得辯證統一,以獲得立得住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而三種意見的統一則須建立在客觀務實、思辨求真的基礎上。
(中央教科所 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