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同時也是一個心理發展的過程,不同的階段時會有不同的心理發展的特質。雖然不同的大師對于如何把孩提時期的階段區分或有不同,不過普遍來說都認為,不同的階段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這個階段的發展,是上一個階段的延續,也同時為下一個階段的發展鋪路,往往,在某一個心理發展的階段里,我們能找到上一個階段發展時的痕跡。因此,不少人認為,理財既然是一個一生的過程,就需要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灌輸理財意識。有人甚至主張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便需要讓他感受到金錢的重要性,讓他們明白錢都是要付出才能賺回來的,他們才會珍惜。筆者雖然同意理財的概念可以在孩子小時候便開始灌輸,但所采用的方式卻是可以仔細探討。
按照不少心理學大師的說法,孩子的智能發展時期可以分為大約3—6個階段,分類的方法,可以采用(1)以生理發展為劃分標準:例如柏曼(L.Berman)以內分泌腺作為分期標準的意見;(2)以心理性欲為劃分標準:如佛洛伊德的兒童心理發展階段;(3)以種系演化為劃分標準:施太倫的分期可以作為代表;(4)以自我的矛盾為劃分標準:如埃里克森把兒童心里惡發展分為:第一階段,信任感對懷疑感(0~2歲);第二階段,自主性對羞怯或疑慮(0~4歲);第三階段,主動性對內疚(4~7歲);第四階段,勤奮感對自卑感(7~16歲)。
不過,最引致筆者集中研究的兩種可能可以應用在灌輸理財意識和知識的分類是如下兩種:以智力或思維水平為劃分標準,例如皮亞杰的分期可以作為代表。他把兒童心理發展分為: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在皮亞杰的理論中,運算(operation)的意思指孩子能否把外在環境的刺激變成內部化的智力操作或動作,類似我們說的潛移默化的概念。
而另外一種可以讓我們希望透過活動來給孩子灌輸理財意識時,可以參考的心理發展階段分類是以活動特點為劃分標準:

代表人物包括艾利康寧和達維多夫,他們把兒童心理發展分為:直接的情緒性交往活動(0~1歲)、擺弄實物活動(1~3歲)、游戲活動(3~7歲)、基本學習活動(7~11歲)、社會有益活動(11~15歲)、專業的學習活動(15~17歲)等不同階段。
以上的分類可能有點籠統,但可以讓我們在觀察孩子成長時,為他們設定一套對應他們不同心理發展時期的理財訓練方式。
在11歲以前的孩子,我們可以考慮采用游戲、行為影響的方法,讓他們了解到理財的基本概念。有關的游戲不一定要直接跟金錢,理財有關,但是可以先灌輸將來需要理財時必須要堅持的一些行為特點,例如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和自律。在一生的理財計劃中,個人能否持之有恒是一個理財會否成功的重要關鍵,因此,可以在正式灌輸理財知識以前,先訓練5X(學自律,學堅持,學計劃,學幫助,學愛護)。
其實上面需要學的都是一些很簡單的方法,例如學自律就是提醒孩子要等大人齊了,先稱呼別人,才可以開始吃飯,又例如要訓練孩子學會收拾,管理好自己的對象,培養孩子的自我照顧能力,減少對父母的過份依賴。同時由于孩子在游戲活動期和基本學習活動期時模仿力很強,父母也可以配合導師,嘗試用講故事,活動的方式去培養孩子的5X能力。
第一是讓孩子知道如何合理消費,父母可以在做一些瑣碎的消費時,先跟孩子討論,讓他思考。第二,是讓孩子眼中有錢的概念,比如父母在消費額不高的交易錢時,盡量采用現鈔,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要從口袋拿走一些東西,才能換取到另外一些東西。慢慢也可以讓孩子出外,帶著小錢包,讓他自己感受到消費時,他是需要把小錢包內的硬幣掏出來,當錢包內空空如也時,他就不能再消費時的概念。父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與孩子討論、回顧,切忌父母同時互相質疑對方,或者急著要向孩子表達不同的概念。對于年紀還少的孩子,同時從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信息會很混亂,最后反而什么主要的信息都不能保留好。第三,是有一個穩定的零花錢的政策。第四,是鼓勵孩子計劃儲蓄目標,同時鼓勵孩子有計劃,有目標的去消費,適當時候可以讓孩子參與義務工作,捐款做慈善用途等,而不是讓孩子長大后變成守財奴。
如果我們能在繁瑣的工作中,多花點時間在教育孩子身上,而不是單純的從物質上滿足他們,孩子將來的成就可以說是無可限量的。看到孩子一天一天成長,是每一個父母的愿望,當我們拖著疲憊的步伐回到家里,看到孩子的笑臉時,就會覺得辛苦也是值得的。
后記:執筆當日,大洋彼岸剛傳來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向當局申請破產保護。正如筆者一直所說,美國的經濟問題仍是深不見底,個人對美國的經濟情況一直抱悲觀態度。對投資者而言,持有現金或者以分段模式投資中長期股票后者基金才是上算。去年當次按問題開始浮現時,美國財政部和聯儲局反應太慢,低估了信貸問題對經濟帶來的影響要長時間才能浮現。美國現在的情況是再減息空間有限,加息去打壓通脹又害怕影響市場資金的信貸流動能力,當美國經濟真的出現問題,全球各國也很難不受影響。國內當局如何保經濟,加強本土消費,和美國經濟脫鉤(de-couplingeffect),加快金融開放步伐,調整宏調力度,未來兩年政策的走向,可能值得我們緊密留意。
(陳慶生,國際金融機構高級副總裁,國際投資分析師,金融理財師,勞動局認證心理咨詢師,香港專業會計師,倫敦大學法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現在攻讀發展心理學博士學位)alexanderch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