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鑫 甘 泉

以往高高在上、坐等人才上門的方式已不合時宜,為造就一批“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質基層黨政干部人才,梅州市委開始向大學下“訂單”。
7月下旬,梅州市“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訓工程第四批畢業學員走上了工作崗位,與之前已經入職的120多位學長一并被充實到基層的各個角落。
5年前,梅州市委啟動了一項旨在化解基層人才瓶頸的工程,組織部門委托嘉應學院在本校大三本科生中擇優選拔,組成特殊的“干部培訓班”。經過嚴苛的公務員考試,脫穎而出的學員被作為選調生安排在基層黨政部門工作。
市場經濟環境下,黨政部門該以怎樣的姿態吸納人才?又怎樣培養基層組織需要的人才?被譽為“梅州模式”的選拔機制,開始了對基層工作的重思及創新。
“訂單”式培養
經過組織考察、聯合筆試等10個環節的層層選拔,何銘峰終于站在了梅州團代表公推直選的演講臺上。
何銘峰說,自己當時并沒有感到緊張,在投票前的候選人才能展示環節,他甚至還唱了一首歌。最終,這位不到27歲的年輕人以超出尋常的老練和機敏,贏得了團代表近三分之二的選票,當選梅州團市委副書記,年紀輕輕獲任副處級干部。
事實上,在何銘峰身上有著顯著的標簽——“梅州模式”選調生。他說,這也正是自己優勢的源泉。
“在‘黨政班的兩年,學校非常重視‘崗位技能培訓,設置了《演講學》、《公文寫作》、《領導藝術》等一系列針對性課程。這對我后來的工作,包括這次(公推直選)都有很大幫助,至少在公開演講能力上,我有比較大的提升。”何銘峰說。
黨政班,是梅州黨政干部戰略后備人才培訓班的簡稱。2003年11月,梅州市委組織部開始與嘉應學院黨委聯合開辦黨政班,在該校品學兼優、自愿服務基層的大三學生中間進行擇優選拔。經過兩年系統培訓以及正式的公務員考試后,脫穎而出的學員將作為選調生下派當地基層任職。
“梅州選調生最大的不同,是黨政部門提前把‘訂單放在學生面前。而這只是工程的第一步,此后我們將組織培訓力量對他們進行系統培養,告訴他們基層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及解決方案。”梅州市委書記劉日知說。在課程設置上,除了對應的理論課程外,培訓班還注重基層鍛煉,如組織學員利用寒暑假,到農村開展社會調查與掛職鍛煉等。
理論學習與實踐接觸,讓學員們了解到真實的社情民意,這也給了他們重新審視擇業初衷的時間。“確實有幾十位同學沒能堅持下來……”何銘峰坦言,“一些人依然沉浸在大學的浪漫生活中,突然一下子來到鄉鎮,扛著鋤頭、戴著草帽去防洪搶險,而沒談過戀愛的女生卻要去做計生工作……真的很難適應。”
經過慎重比較,最終選擇堅守的人,往往變得更加堅定,相關政策的出臺,也給了這種堅持以現實回報。《梅州市選調生培養管理暫行規定》注明,在鄉鎮工作滿3年、工作成績優異的,經組織部門考核,可及時提拔為副科級干部。“我們那一批11位選調生中,有10個已經得到提拔,只有一個女生因結婚稍有耽擱。”何銘峰證實。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梅州模式”的背后,是一套相對完善的制度保障。嘉應學院黨委書記李俊夫表示,從學員選拔到培訓采取的末位淘汰,到公務員考試遴選的整個過程,黨政班都在嘗試用一系列軟硬指標保障公開和公平,“開班以來的6年里,我們沒有收到一次與選人機制相關的投訴”。
“縮短基層工作的磨合期”
后發地區在人才引進上的困難,或已為人熟知。作為上世紀80年代廣東第一批選調生的優秀代表,劉日知認為選調生制度依然是“充實基層干部隊伍的有效方法”。而這項看似照方抓藥的針對性政策,實施過程并沒有字面上這般順理成章。
“上世紀80年代的選調生,很多都是恢復高考后走進大學的知識青年,來源于或扎根過基層,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很快就能獨當一面。”梅州市委組織部干部培訓科科長古苑輝說,“但現在的情況是,形勢已經變了。”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步伐加快,不少大學生已經沒有了前輩那么多的“地氣”。不少走入選調生隊伍的年輕人,對基層究竟是什么樣子一無所知。在梅州當地,流傳著一個略帶苦澀的笑話。某鎮一位老鄉曾經熱情地邀請上面派駐掛職的選調生打牌,結果卻被這位高才生潑了一盆冷水,“我是xx大學的畢業生,怎么能和你們‘同流合污?”
深入基層,選調生是否做好了思想甚至生理準備?這正是“梅州模式”要著力解決的問題。“提早教育,提早鍛煉,就是要讓選調生認識社會現實,進而縮短基層工作的磨合期。”李俊夫表示。
滿足新時期的工作需要,世界眼光和科學頭腦不可或缺,但僅有較高學歷并無法真正勝任。“基層工作講究方法,甚至不在于理而在乎情。如果不和村民交上朋友,政策再好也難推行。反之,再難的工作也能做好。保證這些的前提就是了解。” 何銘峰說。
正是因為接了“地氣”,選調生得到了基層群眾的掌聲。在梅縣程江鎮任黨委副書記時,何銘鋒利用關系為當地爭取了5000元資金,引了兩條400米長的水溝,又打了4眼井,徹底解決了用水難題。籌資修路、整頓煤礦、推廣科學養殖等老大難問題,在選調生的協助下正一步一步得到解決。梅州不少鄉鎮干部對這些文化素質高的選調生的適應能力感到吃驚,有些領導甚至希望從中挑女婿,群眾也對這些年輕人感到服氣了。
5年間,“梅州模式”經受了實踐檢驗。在很多人看來,這項工程與社會上那些與各行各業相對應的職業培訓頗為相似。“基層干部職業化培養到底存不存在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能否作為一種專業設置,目前還很難下結論。但將此方向作為課題研究,我認為還是有價值的……”嘉應學院黨政班的一位老師說。
放低姿態
客觀來看,選調生很大程度上是大學生就業的一種直接選擇。隨著就業形勢的吃緊,曾經的“天之驕子”開始回歸實際,逐漸放低姿態。“其實我們選調生之間都有一個共識,這是一次有利于個人發展的機會。需要的是低調實干,用工作贏得認可。” 2005年被分配到梅江區長沙鎮的朱煊戈說。
放下光環的選調生,踏上了布滿荊棘的仕途之路。連夜轉移被洪水圍困的群眾,頂著摩托車頭盔撲救山火,走家串戶調解夫妻矛盾……以往避之不及的“粗活”“重活”毫無借口地落在他們身上。“老百姓不在乎你是誰,看的是你干得怎么樣。”何銘峰說。
相比選調生的姿態變化,政府的大轉身也相當明顯。隨著大學生從政熱情的減弱和各種經濟組織對人才的爭搶,一份穩定的“皇糧”不再是畢業生爭搶的金飯碗。“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和企業在招攬人才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對于高端人才,梅州是在和大都市、世界500強爭,確實有一定困難。”古苑輝坦言。
當曾經的優勢逐漸喪失之后,以往高高在上、坐等人才上門的方式已然不合時宜。為了造就一批“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質基層人才,細致的關照和情感攻勢都被梅州市委、市政府引到了這場沒有硝煙的爭奪戰里。每一期黨政班開班時,劉日知都會親自為學生上課,每當與組織部門談話時也總不忘提上一句,希望他們對選調生“高看一眼,厚愛三分”。梅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嘉常常在學校食堂與學員們一起用餐,過問學員生活,當起了沒有頭銜的“班主任”。
“坦率地說,我的工作很忙。而這些孩子有了事情,我每次必到。對這個群體給予更多的關注,是為了梅州的事業,為了讓梅州的干部隊伍更堅強。”劉日知說。
兩個主體放低姿態,讓政府找到了優秀人才,人才也心甘情愿地發揮能力。“我們確立的這種模式,就是希望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加強執政之基的實踐中,為探索拓寬基層干部來源的渠道提供一種思路,為市場環境下執政黨如何搶抓人才提供經驗與啟示。”劉日知表示。
梅州對黨政后備人才的培養思路,甚至引起了企業的濃厚興趣。據嘉應學院的教師介紹,省內不少大公司開始效仿黨政班的模式,向該校學道中途的本科生下“訂單”,并提前安排與未來職業相關的課程培訓。
(摘自《南方月刊》200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