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青
2008年上半年,中部六省GDP城市排名是:
名次城市GDP(億元)增速(%)戶籍人口(萬人)
1 武漢1833.0915.6 829
2 鄭州1432.0014.1 735
3 長沙1339.8914.8 637
4 洛陽888.20 14.4 650
5 南陽746.09 13.1 1085
6 南昌727.04 14.1 491
7 合肥723.25 18.1 479
8 太原707.04 10.5 346

葉青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武漢的GDP大大超過合肥,但是2008年1~7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武漢是1191億,合肥是1097億,非常接近。
為什么今年上半年在武漢GDP大大超過合肥的同時,合肥投資卻如此逼近武漢?我總在思考這個問題。
今晚從中央電視二臺《經濟半小時》中獲得基本答案,除了合肥市離上海近之外,就是合肥市有效地推行制度創新與政府買單。距離近,使得上海一些公司把總部放在上海,把制造基地放在合肥。合肥到上海的高速鐵路已經通車,只要3個小時。
合肥的做法:
行政審批集中辦理制。合肥市規定,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除經市政府批準的特殊項目外,一律進入行政審批中心窗口辦理。審批必須在“中心”完成(需上級審批的除外),嚴禁窗口受理、回局簽批;對在辦理過程中體外循環的單位,予以通報批評。
限時辦結,超時默認制。凡屬部門審批的項目,除需現場勘察、專家論證、前置審批、上報上級和特殊事項外,最長不得超過兩個工作日并實行超時默認制。即超過兩個工作日必須作出許可決定,否則視為同意許可。
推行缺席默認制。在聯合辦理行政審批過程中,嚴格按照并聯審批、告知承諾、三級聯動等審批方式運作,由牽頭單位負責,相關單位配合。對拒絕參與或不接受牽頭單位協調的單位,實行缺席默認制。牽頭單位按既定程序啟動,所屬的審批項目視為該單位審批同意,由此而產生的一切后果由缺席單位承擔。“缺席默認制”屬于全國首創。
行政審批中心推行“全程代辦”服務制。凡屬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項目,投資200萬元以上的各類招商引資項目,可委托“行政審批中心”實施全程代理代辦,無償服務,并在30個工作日內完成。
加強行政審批中心信息化建設。通過網絡推行“一表制”、“并聯辦理”、“網上監督”。窗口負責人必須常駐“中心”,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實施行政許可(審批)的資格,在窗口工作時間不低于2年。窗口實行“一口式”收費,所有收費統一在“中心”結算。
事例:2006年1月16日上午8點20分,貴都花園會所酒吧廚房設計條件方案正在接受審批。規劃、環保、衛生等部門當場審查,當場提出了各自的審查意見;而消防部門負責人因公缺席了聯合審批會。首次啟動缺席默認制的合肥市行政服務中心正式告知消防部門缺席即被視為同意,并通報了會審結果。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消防部門當日上午就立即派人趕至行政服務中心,按照消防規范和標準,對本次聯辦項目施工圖紙及相關材料進行補充審查,最終使該項目順利通過并進入實施。
整個審批過程使業主——皖能置業總經理助理黃展寧深有感觸,他說:“按以往的程序,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地跑,耗時費力,碰上一兩個單位負責人不在,拖的時間更長,像我們這樣一個項目沒有兩個月時間辦不下來。”
37項收費政府買單。2006年3月合肥市政府常務會做出決定,對工業園區投資項目實行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買單”,自3月2日起第一批37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開始由財政承擔。當時全市行政事業性收費有200多項,涉及園區內企業收費項目有50項,由中央、省、市和縣區的有關部門征收。為進一步鼓勵工業企業落戶合肥,1月4日,市委、市政府部署開展工業園區收費摸底調查工作。市物價局、財政局分別對合肥12個開發區及工業園區進行調查;從24家征收部門填報的涉及園區企業行政事業性收費統計來看,共有50項。
市政府常務會決定,對在經國家、省、市批準設立的開發區(工業園區)以及經市政府批準的鄉鎮工業聚集區投資的工業項目,第一批免收37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對免收的收費涉及必須上繳省級以上的部分,資金由財政承擔。
合肥市的書記、市長這樣解釋:表面上財政花了錢,但是企業提前投產,又大大增加了財政收入。這是“吃小虧占大便宜”。
(摘自人民網強國博客2008年8月31日,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