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友
所謂間接批評,是指不直接指出對方的錯誤,而是通過其他途徑,用比較謙和的態度、婉轉的語言,讓對方認識和改正錯誤。相對于直接批評來說,間接批評更加講究方式方法,也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春秋時期的晏子,是當時享有盛名的賢臣,其之所以盛名遠揚,與他能屢屢成功地勸諫君主改正錯誤關系很大。古時候的勸諫,實質上就是臣子對君主的間接批評。《晏子春秋·內諫》中記載了許多晏子進諫的故事,其中晏子使用間接批評的技巧對當今領導工作不乏有益的借鑒和啟發意義。本文擷取幾個典型故事,從中探析幾種間接批評的技巧。
一、旁敲側擊,啟發自省
齊景公曾經非常暴虐地濫用過髕足(砍掉人的腳)的刑罰,晏子總想勸止景公,但他沒有直接進行勸諫,而是借和齊景公的一次談話成功實施了勸諫。齊景公問他:市場上什么東西最貴,什么東西最便宜?晏子回答說:假腳最貴,鞋子最便宜。這一妙答,使景公立即醒悟過來,他明白了沒腳的人太多導致假腳價格暴漲,鞋價猛跌,引起了老百姓的痛苦怨恨,后果非常嚴重。晏子一席話令景公幡然醒悟,他自省自糾,從此便不再濫用這種刑罰了。
在這次勸諫中,晏子使用的是“旁敲側擊、啟發自省”的方法,即通過談及與對方錯誤緊密相關的事物,促使對方對自己的錯誤加以警覺、反思,進而覺醒和改正。教育學研究表明,任何教育,最終都要通過自我教育才能產生作用。旁敲側擊、啟發自省的間接批評方法,就是引導對方進行自我反省,從而使被批評者拋棄錯誤的想法和做法。這種方法,自始至終沒有批評的語言,總是給被批評者留有臺階,因而既能避免直接批評所造成的難堪,又能點到其錯誤所在,從而使其易于接受,并積極地進行思考、改過。
運用這種方法需要把握好三點:首先,要選擇恰當的敲擊物。該事物必須與被批評者的錯誤有非常直接的聯系,一旦提起,就能使其聯想到自己的錯誤,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其次,要選擇恰當的敲擊點。要讓被批評者的心靈既能受到觸動又不留痕跡。通常情況下,應選擇錯誤的危害之處進行敲擊,使被批評者不但知道錯在哪里,而且明白其利害關系是什么。再次,要掌握適當的敲擊度。要點到為止,只要對方能認識并反省錯誤,就要及時結束話題,如果語氣過重,持續時間過長,就容易使被批評者產生抵觸和厭煩情緒,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二、舍瑕言瑜,明揚暗抑
一天,齊景公不務政事而出去掏小鳥,晏子聽說后,立即入宮勸諫。景公一見晏子,以為要受到嚴厲的指責,擔心得汗都流了出來。晏子就問景公:為什么出汗了呢?景公說:剛才我去看小鳥,見小鳥十分瘦弱,于是就回來了。晏子本想批評景公不該荒廢朝政而去掏鳥,但他思考了一會兒,卻贊揚起景公來:國君您具備圣王之道了。景公一愣。晏子接著分析道:國君去看小鳥,小鳥弱,所以回來了,這就是愛護弱者啊!國君對禽獸尚且如此仁愛,何況是人呢,這不就是圣人之道嗎?一席話,說得景公既慚愧又心熱,從此再也不做掏鳥的事了。
在這次勸諫中,晏子使用的是“舍瑕言瑜、明揚暗抑”的方法,即對對方的問題避而不談,只講其好的一面,表面上是在表揚,其實暗含著批評的意思,也就是從對方的錯誤行為或想法當中找出某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對其大加褒揚,使積極面得到強化,消極面受到抑制,促使居于次要地位的正確一面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從而實現錯誤向正確的轉化。相對于直接批評來說,這種方法更容易被接受,更能激發出被批評者強大的改過動力,收到比聲色俱厲的直接批評更好的效果。
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善于瑕中找瑜。要從被批評者的錯誤中發現閃光點,找出富有教育意義的方面,并對它加以發掘、改造和強化,使之具有激勵功能。其次,要善于抑揚結合。在表揚對方好的方面時,要注意反襯出其錯誤的一面,使之明白,盡管你沒用批評的言語,但富含批評的意思。當然,也不能一味地表揚,以免使其產生錯覺而忽略了自己的問題。再次,用語要適當。要讓對方感到你所講的話是發自內心的,是真誠的,而不能讓其感覺被嘲諷,以免產生負效應。
三、明順乖意,暗引正理
有一次,有個人不小心得罪了齊景公,齊景公氣急敗壞,決定將其殘酷地肢解掉,同時還下令,如果有人敢諫阻,便要同樣被肢解。面對這種情況,大臣們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只見晏子氣勢洶洶地把袖子一卷,操起刀,揪住那人的頭發,似乎要親自動手給景公出氣。對此,景公非常滿意。正當此時,晏子卻慢慢地仰起頭來問了一句話,就把余怒未消的景公暗暗地引到了正道上來。他問:國君啊,我看了半天,實在沒法下手呀。好像歷史上記載的堯、舜、禹、湯、文王等要肢解殺人時,沒有說明應該先砍哪一處。請問我應該先從哪里砍起,才能做到像堯舜一樣殺得好呢?齊景公聽了,立刻意識到自己如果要做一個明君,不可以如此殘酷地濫殺無辜,于是趕緊對晏子說:好了好了,放掉他,我錯了!
縱觀晏子的整個勸諫過程,其之所以能夠收到奇效,就在于他采用了“明順乖意、暗入正理”的批評方法,即表面上順應或贊同對方的錯誤行為與想法,暗地里卻將其引到正確的道路上來。這種方法特別適用于正處于沖動狀態下的被批評者。因為人在非理性的情緒狀態下,對反對者通常有一種條件性排斥反應,而對支持者則格外的親近。這時,如果義正詞嚴地加以批評,無異于火上澆油,使其情緒更加趨于失控,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因此,對那些正處于負亢奮狀態下的被批評者,應首先進行情緒互動,而不是拉開架式批評,通過表達支持與贊同,拉近與他的情感距離,使其消除防范和排斥心理,進而接受你的批評教育。
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把握好順的目的。順是為了讓對方的情緒穩定下來,以便聽得進正確的意見,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其錯誤。要在順應對方的時候,預先設好“伏筆”,一旦機會出現,就將其引導過來。其次,要把握好引的力度。引導的話語要能夠撥動對方的心弦,切忌不痛不瘁。要充分引發其對錯誤后果與利害關系的權衡,但也不能過于激烈,否則一旦對方感覺受到刺激,就可能做出與預期目標背道而馳的舉動來。
四、感同身受,以情動人
有一段時間,齊景公喜歡大興徭役,修建高大漂亮的殿堂。一天,景公和晏子一起入席飲酒,當時外邊正刮著風下著雨。就在他們喝到暢快處時,晏子起身離席,旁若無人地唱了起來:禾穗啊不能收割,秋風一到啊全被刮落,全被風雨糟蹋了。君主害得我們妻離子散沒法活。唱著唱著,不由得轉過頭流下了眼淚,接著他又凄惶地跳起了舞。景公被晏子這憂國憂民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他動情地拉住晏子,說:今天先生您賜教,用歌來告誡我,這是我的罪過。于是撤掉了酒席,停止了徭役,再也不修建奢華的房舍了。
晏子在這次勸諫中,并沒有直接向齊景公說一句話,卻收到了千言萬語都難以達到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他采用了“感同身受、以情動人”的勸諫方法,即通過充分宣泄對被批評者的錯誤所造成后果的痛苦感受,營造出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氛圍,從而促使被批評者反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種方法不但能夠有效地讓被批評者接受批評,堅定其痛改前非的決心,而且還能使其加深對批評者的感情。
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動真情。只有真情才能打動人,如果批評者自己都沒有投入真感情,只是做一些虛情假意的表演,不但不能打動對方,甚至還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對方的厭惡。其次,要會煽情。要把自己的情感特別是最能感染人的情感充分表露出來,并設法去影響和同化對方的情緒,而不要把情緒壓抑在自己的心里,不然,對方就受不到觸動。再次,要善借景。充分借助所處環境,竭力營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圍,切忌所要表達的情感與環境之間存在明顯反差。例如,周圍的環境非常熱烈,而批評者卻做出一番悲切舉動,就不免讓人感到大煞風景,不但達不到以情動人的目的,反而會引起被批評者的反感。
(摘自《領導科學》2008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