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詠

北京奧運會前夕,卞志良帶領他200人的浩大團隊從山東來到北京。
他們在北京有兩個駐地,一個是毗鄰奧運村的一家商務酒店,另一個是規格稍低的一家賓館。他們在這里包下了兩層樓,客房門牌號被換成了辦公室的名稱,房間里擺進了幾張辦公桌椅,墻上掛著“奧運比賽日程”、“團隊組織結構”等大幅貼圖。第一批人員7月初已駐扎這里,卞志良說,這是他們的“總指揮部”。
卞志良,泰山體育產業集團董事長。這位來自山東的企業家所指揮的,是一場借力奧運的品牌之戰。
作為2008北京奧運的供應商,泰山體育產業集團提供了體操、柔道、摔跤、跆拳道、拳擊、田徑等6大項目的比賽器材。北京奧運會全部302枚金牌中,有40%在他們提供的器材上產生。
20多年前,當卞志良背著家庭作坊里縫制的體操墊進京尋求銷路時,他不會想到這樣一天,甚至他根本想不到奧運離自己這么近。
念書很好的他13歲輟學。為了生存,卞志良什么生意都做過,從汽車篷布到工作服到方便面調料。走上生產體育器材這條路,則完全出于偶然。
1983年,卞志良去濟南警官學校送貨,對方問他能不能做體操墊。卞志良根本不知道體操墊是什么玩意兒,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被生存逼出來的人,什么都敢做”。于是他答應下來,扛了一塊樣品回家。
卞志良四處尋找原材料海綿,最后在北京珠市口買到了。沒有縫紉機,就純手工制作。做好10張后,他趕著毛驢把墊子從樂陵運到濟南,140公里的路程,卞志良現在坐自己的汽車一個半小時就能到,當時卻走了三天三夜。
警校驗貨后十分滿意,按每張100元的價格付款,并追加了20張。兩批貨加起來,卞志良掙了3000元。
卞志良回家數了一遍又一遍。“那時10塊就是大錢了,就沒見過兩張10塊的在一起。”他回憶說。
這次經歷讓卞志良開始考慮吃體育這口飯。
為了開拓穩定的客源,卞志良希望叩開國家體委的大門。山東籍的國家體操管理中心主任高健那時是國家體委訓練局一個普通教練。通過山東體委知道這個信息后,卞志良扛著體操墊一路輾轉到了北京。

在國家體委大門前,卞志良等了三天兩夜也認不出過往人群中誰是高健,后來在一個好心看門人的指點下找到。在高健的引薦下,卞志良見到了相應負責人。但他萬萬沒想到,在濟南警校被贊不絕口的墊子,到了京城,卻被認為“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卞志良被帶到體操房看真正的體操墊:上面一層毛地毯,中間一層網子,下面還有好幾層其他材料。原來一個體操墊這么復雜。
從那以后,卞志良放棄了所有其他生意,把以前做篷布、做調料掙的錢都投了進來,專心從事體育器材的生產,后來慢慢把范圍從體操墊拓展至柔道墊、摔跤墊等其他項目器械。
第一個打入國際比賽賽場的是柔道墊。
1989年,泛太平洋地區柔道錦標賽在北京舉行。由于原訂進口的墊子斷貨,比賽只能用一副舊榻榻米替代。一天,在柔道界德高望重的安部一郎路過訓練場地,看到泰山集團提供的兩塊訓練墊,做工精細,試彈力適度,便說:“你們有質量這么好的墊子,還需要進口嗎?”泰山集團的柔道墊由此榮登大賽殿堂。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卞志良回憶說自己一夜未眠。從那時起,進入北京奧運賽場成了他的一個目標。
卞志良開始招聘一些具有國際管理經驗的人才,琢磨可以為奧運提供哪些服務。為了獲得大賽經驗,他帶著產品參加各項體育賽事。2004年,泰山集團和荷蘭JF公司通過“貼牌”的方式合作,進入雅典奧運會。這次實戰,讓他們在賽場保障服務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
隨后,卞志良把自己的產品拿到國際上認證。集團的50多種產品先后通過了國際體聯、柔聯、跆聯、摔聯、田聯、拳聯等各項專門協會的認證,這猶如跨過了進入奧運會的第一道門檻。
2006年,在各單項體育協會的推薦下,泰山集團進入北京奧組委的考察范疇。經過近一年的考察,雙方簽訂協議,泰山集團拿到奧運入場券。
卞志良不愿意在奧運結束之前透露太多獲得機會的過程。但他表示,泰山曾面臨來自美國、日本、德國等其他國家同行的競爭,而國內則鮮有與之匹敵的對手。

卞志良深知國際大賽對體育品牌的促進。泰山集團從2007年簽下協議起就著手對人員進行封閉培訓,培訓了300人,最后選出200人到京,花費近千萬元。運至北京的幾百種、幾萬件器材價值同樣不菲,據估計,最貴的是自由體操墊,每塊大約40萬元。卞志良覺得這個投入值,“比任何廣告都好”,卞志良說,他希望借奧運契機,把平臺做大。
這一戰是明智的。在奧運會還沒有閉幕之前,泰山集團就接到了幾十家海外客戶考察產品的預約。卞志良計劃奧運之后推動集團在海外和國內板塊分別上市。奧運之后,公司的業務還將從競技體育器材逐步向全民健身器材擴展。
“以前家庭作坊,在炕上做墊子,做一個摞一層,孩子晚上睡在上面,越睡越高,都快夠著天花板了。現在的廠房,幾十萬平方米,比我們一個村子還大。”卞志良回憶說。
(摘自《經濟觀察報》2008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