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Anne geddes IC
經常有人把多變的天氣比喻為三歲孩子的臉,可見要讀懂寶寶的心是多么不容易啊!但唯有讀懂了寶寶的心,
做到對癥下藥,才能教養出一個人見人愛的寶寶呢!
故事一:愛哭的妞妞
4歲的妞妞有一個外號叫“水龍頭”,說她是“水龍頭”真不假,眼淚說來就來。放學了,媽媽來晚一點,就開始在那里掉眼淚了,見到媽媽時就很委屈地大聲哭了起來。自己想系鞋帶,一旦系不了,又在那里哇哇哭了,對于自己一時得不到的東西,就更不用說了,總之真的是一個愛哭大王。
分析
任性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會出現的行為,只是看程度罷了。通常孩子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尤其想得到某樣東西時都喜歡用“眼淚”這招。但也有可能是孩子身體不舒服,又不知道怎么表達,就會鬧情緒了。其實,哭并不一定是壞事,孩子大哭后可以感覺輕松一些,因為哭可以減輕大腦遭受壓力后的化學物質的產生。愛哭者比不愛哭者的生理與心理反而更健康,因此,不要完全禁止孩子的哭,但也不能讓他哭得太多。
對策
搞清哭泣的原因
搞清楚孩子是因為什么事而哭泣,找準了源頭,把事情解決了,自然就能治好孩子的哭聲了。
不能太寵孩子
現在的孩子都像“太陽”,尤其是“421”家庭更表現明顯,事事順著孩子,一旦孩子有什么需求沒能馬上滿足,就以哭聲來要挾大人,那么家庭成員間要協調好,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能過于對孩子嬌生慣養,過于溺愛只會害了孩子。
不要強化哭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了,不是大聲呵斥,就是馬上在一邊哄。“寶寶,不要哭了,不要哭了,明天給你買機器人去!”,首先不要說父母是否真的做得到買機器人,但卻一再強化了寶寶的哭,叫孩子不要哭,你老提哭,更重要的是你在傳遞著一種信息:不哭了就有東西。那么就會造成孩子以后的惡化,只要用哭聲,就能滿足自己想要任何東西的欲望。
增強孩子的自尊心
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易哭泣,因此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使孩子更善于認可自我,產生成就感。平時不應該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他去做超出能力的事。
檢查孩子的身體
長期哭泣的孩子最好要檢查一下身體是否因為什么疾病而引起的。對于比較敏感性的孩子容易哭,也不需要過于緊張。
故事二:暴力的迪迪
6歲的迪迪讀大班,是班上被投訴最多的一個孩子。他動不動就打人,幾乎班上每個孩子都被他打過,而且迪迪的占有欲很強,看到其他小朋友有什么玩具都會搶過來。在家里也經常搞破壞,有時還敢罵爺爺奶奶,大人批評他時卻一臉的無所謂。最近一次,迪迪把一個正玩滑梯的小朋友推到在地上摔傷了,爸爸狠狠地把迪迪打了一頓,還禁止迪迪一個星期不準出去玩耍。
分析
有著強烈攻擊性的孩子一般性格上比較暴躁、易怒,對于看不順眼的人或事物總是想憑自己的“武力”去解決問題,有時還扮演著“正義者”的身份。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家長經常會很生氣,且使用一些暴力的手段來加以制止,例如迪迪的爸爸在面對迪迪把其他小朋友推倒摔傷后,就把迪迪狠狠地打了一頓。父母打罵孩子的直接后果,不僅使孩子承受皮肉之痛,更嚴重的問題是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對父母產生排斥心理,更加變得叛逆。對策
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的營造。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尊重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是培養親子關系的基礎。多點和孩子溝通,給予孩子合理的期望和更多的關愛能有效地提高親子關系。
父母應樹立榜樣
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可連柯曾經說過“一個家長對自己的要求,一個家長對自己家庭的尊重,一個家長對自己每一行為舉止的注重,就是對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由此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俗話也常說:“己不正,何以正人。”孩子在這樣的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形成不良行為、不良心理也就在所難免了。
父母的暴力行為成為孩子的攻擊性示范。孩子具有強烈的模仿他人行為的傾向,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他們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對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權威性越強,孩子模仿得越起勁。孩子長期受到父母打罵,就會模仿父母的懲罰性行為,學會粗暴、打斗、殘酷,并照父母的這種示范來攻擊別人。
教會孩子交往技巧
所有的孩子都有與他人交往的欲望,攻擊性強的孩子也不例外。由于同伴往往不接受攻擊性強的孩子,他們往往容易被排斥于群體之外。父母要教會孩子和別人交往的技巧,指導他如何和別人相處。
教會孩子調節情緒
只有學會控制調節自己的情緒,才不會因為情緒過激而發生沖動行為,父母要讓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和策略,教導孩子不能因為無法解決難題就想到用“拳頭”。另外,在平時父母應該幫助孩子養成講禮貌和謙讓的好習慣,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愛心。
防止電視暴力的影響
孩子的模仿力是最強的,實際上孩子的很多不良行為和習慣都是從周圍的生活環境如家長、同伴、電視等中模仿而來的。不要讓孩子看暴力電視,現在不少動畫片也充滿了血腥和暴力,看暴力電視會給孩子造成這樣一種認知——如果別人做的不對,就可以打他。
杜絕家庭軟暴力
拳腳相加不再是家庭暴力的惟一形式,一種以冷漠、蔑視、厭惡、辱罵、恐嚇等為特征的“家庭軟暴力”正在悄悄地襲來,軟暴力在家庭教育中更多地表現在父母對子女的態度上。當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意時,不是平等、理性地去和孩子講,而是用辱罵、譏諷的語言:如“你怎么這么笨!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言語傷害有時比“打”更傷人,對孩子說過激、恐嚇、指責性的語言,輕者會造成行為、心理的抵抗,產生逆反心理,重者會導致焦慮、抑郁、恐懼、自閉等各種心理疾病。
故事三:小心眼的丫丫
丫丫的媽媽是一個幼兒園老師。有時班上某個孩子的爸爸媽媽有事,一下不能來接,丫丫媽下班后偶爾會把班上的小朋友帶回家。可是6歲的丫丫特別不喜歡。吃飯時丫丫媽把一只雞腿夾給班上的小朋友,丫丫馬上就把碗筷一推,一下把雞腿搶回來。甚至她看到小孩子親近媽媽一點,就立即沖過去推開小孩子,大聲說“這是我媽媽!”過年回老家,丫丫看到奶奶經常表揚表姐,就故意和表姐吵架,最后還打起架來。
分析
嫉妒是一種心理偏差,是別人比自己優越或者自己寶貴的東西被別人奪去時所產生的一種憎恨感情,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情感狀態,必須加以克服和糾正,一旦出現這種情緒就容易讓人沒有把精力放在如何使自己變得更好。而放在了嫉妒別人上,兒童的嫉妒心情是不可避免的一種正常的情感反應。如果父母沒有認真對待或者方法不正確,就可能對孩子將來的性格產生影響。
對策
將嫉妒情緒轉化為積極因素
嫉妒心強的孩子往往自尊心、虛榮心都很強,家長可利用它的虛榮心、自尊心激勵他的競爭意識,使他積極努力,迎頭趕上。嫉妒利用得好,可以成為積極上進的一種原始力量。即是父母應將孩子的嫉妒心轉化為競爭意識,即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怎樣超過別人”上,激發孩子不甘落后的進取心。
幫助孩子克服不足
嫉妒心強的孩子往往是由于存在某種不足而導致成產生忌妒心,有些家長發現孩子嫉妒心強,不善于向他人學習,就很生氣,故意在他面前說:“××比你強多了,你應該向他學習。”這樣做只能加深孩子的嫉妒心,使他對××懷有敵意。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出自身不足,幫助他克服掉,如有的小孩看到別的小朋友畫畫比自己好而產生忌妒心,父母就可幫助他提高繪畫能力。只要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得到相應發展,嫉妒心就會相對減弱。
不要過分地夸獎或炫耀孩子的長處
過分地夸獎或炫耀孩子的長處,時間久了,易使孩子產生我比誰都強的心理,不允許或不能接受別人超過自己的事實。大人在夸獎孩子時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詞。
家長是表率
研究表明,生活在充滿嫉妒心的家庭里的孩子,也往往嫉妒心較強,因而作為家長,你須留意:切莫在鄰居發了一筆橫財或摯友升了官時,出于嫉妒對他們橫加指責、冷潮熱諷甚至惡語中傷。要知道,壞榜樣的“力量”也是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