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宇
編者按:
華爾街陰霾四散,硅谷同遭此難,那些曾經拉抬全球經濟的IT企業,再也無力構筑起資本市場的避風港,反而深受其累。不過,讓人欣慰的是,作為新經濟時代的代表,IT行業的最大特點是時刻創新和在競爭中壯大,它的生命力和抵抗力,遠非華爾街漏洞百出的金融業和脆弱的房地產業可比。
上個世紀,在沃森、李健熙和錢伯斯的帶領下,IBM、三星和思科都曾在危機中找到并抓住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今天,我們有理由相信,還會有更多同樣有膽識和魄力的企業從此崛起。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危機就在眼前,誰將熬不過寒冷的嚴冬?誰又將因此佇立潮頭,異軍突起?
第一章金融海嘯全面襲來
“這段時間,我每天晚上都會從夢中醒來思考,自己當初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企業在我手上破產的痛苦將一直陪伴我的余生。”
這番深深的內疚和自責來自62歲的理查德-富爾德(Richard Fuld)——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的“末代CEO”。富爾德無法釋懷的是:正是在自己任上,有著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在一夜間轟然坍塌!此刻,他應該參透了自己收藏的名畫《對痛苦的研究(一)》(study of Agnoy I)的意境。富爾德已在雷曼兄弟工作了41年。
2008年9月15日,星期一,紐約曼哈頓中城總部大廈3 1層,雷曼兄弟CEO辦公室。在全體員工驚愕、憤怒和不可置信的目光中,公司董事長兼CEO理查德·富爾德宣布公司進入了破產保護程序。更可怕的是,他的這個聲明成為壓垮美國資本市場的最后一根稻草,本已風雨飄搖的華爾街提前崩潰。
此時,公司大門外,釘在黑色墻面上的金屬招牌,依然閃閃發光。作為最高標準公信力的代表,雷曼兄弟從來就是華爾街的一塊“金字招牌”。
今夜無人入眠
據華爾街媒體報道,雷曼兄弟破產后不久,一名失業員工在網上拍賣印有公司Logo的水壺時,用了“堅不可摧”來形容杯子的堅固。文章作者認為失業員工此舉意在反諷富爾德在不久前用相同詞語形容公司運營狀況的情形。

理查德·富爾德是華爾街的傳奇人物。長久以來,他的制勝訣竅令投資人感到驚奇不已。雷曼兄弟一位合伙人曾經對手下說,“如果這位老兄排在你前面買彩票,那就把你的2美元給他,讓他幫你買,因為這家伙肯定會贏。”
今天,富爾德的好運氣用完了。在連鎖的金融危機面前,他多少有些無可奈何。在宣布公司關門之前5天,他手上尚有多達410億美元的資金。“我們有充足的資金,我們不需要補充新鮮血液。”富爾德曾經對投資人這樣說。但風云突變,和投資機構、對沖基金對整體投資銀行業的不信任相比,410億美元太微不足道。短短5天時間內,它被最大債權人,也是“好兄弟”的摩根大通推進了金融漩渦。
面對共和黨眾議員“我想知道你在晚上怎么睡得著覺”的質問,富爾德這些日子當然睡不著。其實,和他同樣無法入睡的華爾街人比比皆是。在雷曼兄弟的員工紛紛收拾行囊,離開公司前后,華爾街的其他投資銀行也都進行過最后的掙扎。
2008年3月16日,在獲得美聯儲同意后,美國第5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旗下的銀行和信托機構被摩根大通以換股方式收購;9月7日,美國最大的兩家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和房貸美被政府收歸國有;9月14日,美國銀行以440億美元收購美國第3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而在雷曼兄弟宣布破產保護的當晚,美國政府出手850億美元拯救美國國際集團(AIG);9月22日,高盛轉由美聯儲監管;9月25日,華盛頓互惠銀行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成為美國歷史上倒閉的最大規模儲蓄銀行;10月13日,摩根士丹利同意更改日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總額為9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至此,華爾街傲視全球金融市場的5大投行全部瓦解,人們所熟知的華爾街——一群從事證券買賣、為客戶提供咨詢服務,同時比從事儲蓄和貸款業務的傳統銀行受到更少監管的獨立經紀公司——宣告終結,深受投資人追捧的華爾街神話也宣告終結。
紐約城上空一片哀號,全球金融市場一聲嘆息。這又與79年前的可怕一幕極其相似。
1929年10月29日,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上午10點,紐約股市像往常一樣準時開盤,此后不到一個小時,股指突然從高位急劇下跌,拋單像洪水一樣滾滾而來,紐交所里的人們頓時陷入一片恐慌,越來越多的股票開始不計成本地拋售。最終,當天股指跌幅達22%,成為紐交所開市112年來“最凄慘的一天”,從而引發了1929到1933年間美國資本主義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經濟危機。
盡管業界對1929年金融危機的原因眾說紛紜,但還是達成一個共識:需求的匱乏導致了危機,沒有實體經濟支撐、信用過度透支的金融市場則是危機的引爆點。這個觀點對今天這場危機同樣適用,貪婪、欲望、監管缺位,是兩次危機共同被指責的通病。
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說這次危機“是一次經濟領域的‘珍珠港事件”,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則形容它“百年一遇”。
9月15日晚,華爾街無人入眠。
多米諾骨牌開始倒下
2001年,IT泡沫的破滅和“9·11”事件的沖擊,嚴重打擊了投資人的投資熱情,也讓美國經濟在一段時間內陷入低迷。為了保證美國經濟的全球龍頭地位,布什政府延續了靠信用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并將房地產定為拉動經濟的引擎,制造出美國經濟一片繁榮的假象。
為了讓民眾買得起房,鼓勵民眾多買房,美聯儲不惜連續降息,貸款者的購房信用等級評審制度形同虛設。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為了持續刺激民眾的購房激情,美國房地產市場上出現了這樣奇怪的情景:
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出現在電視、報紙、街頭,或在私人信箱塞滿誘人的傳單:“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積蓄不夠嗎?貸款吧!”“沒有收入嗎?找我們公司貸款吧!”“首付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美國房地產業確實實現了超高速發展(據統計,2002年~2006年,美國家庭貸款每年增速為11%,金融機構也高達10%),同時也埋下了巨大的次貸隱患——購房兩年后,10%,甚至更高的房貸利率將壓得購房者喘不過氣來,大量貸出去的錢收不回來,房貸機構賬面上的呆賬壞賬迅速增加。最終,房利美和房貸美因深陷次級抵押壞賬爛攤子而雙雙宣布破產。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倒下。
但是,最大的魔鬼不是信貸緊縮本身,最可怕的是投資人的信心幾近喪失。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帶來了巨大的不良后果:金融體系最基本的融資功能喪失,籌資難度增加,成本提高,各種資金開始短缺,各機構都捂緊錢袋子準備“過冬”。
在糟糕的金融大背景下,美國的企業和
個人已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機構發行的短期商業票據(美國多數大中型企業日常運轉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無人購買。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美國家庭貸款增速跌至3.5%,金融機構則降為5.1%。占美國經濟總量約2/3的個人消費開支已經下滑。今年9月,美國商品零售額環比下降1.2%,創三年來最大跌幅。
這對于習慣了“花子孫輩財富”的美國人來說,信用市場一旦崩盤,企業和個人都將寸步難行。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耶魯大學訪問學者曾剛認為,金融體系之于經濟運行的作用類似于血液循環之于人體健康。正如血液循環的梗阻和枯竭可能給人體帶來危害一樣,金融體系融資功能的喪失給實體經濟運行投下巨大的陰影。
第二章IT業無法獨善其身
一段時間內,科技公司還被認為能在這場危機中幸免,但數據和有關事實表明,那只是部分人的一廂情愿:硅谷失業率目前已達到6.6%,為4年來最高點。
受金融危機所困,IT全行業遭到沖擊已成定論。
重災區中的巨頭們
10月9日,一塊寫有“安息吧,好時光”的墓碑,讓風險投資商紅杉資本旗下的投資人士如同置身葬禮。
這是紅杉資本在當天會議簡報的第一幅幻燈片中刻意布置的悲情畫面。這個曾經成功投資Google、YouTube等硅谷明星企業的公司,將注資公司的老板們召集在一起,要求他們把盈利問題擺到首位,削減開支,把:“每一個美元都當成最后一個美元”來花,找到合適的方法生存下去。紅杉資本的數名合伙人在氣氛凝重的會議上指出,未來的經濟形勢將比人們預期的更加惡劣,經濟的下行趨勢將會延長,很可能持續數年。
紅杉資本合伙人所指稱的下行趨勢包括各行業IT開支的削減。First American基金公司的分析師簡·斯諾瑞克(Jane Snorek)預測,2009年,全球企業對包括電腦、軟件、電信設備等在內的IT開支將減少5%。他說:“現在,所有企業都開始謀劃如何減少開支,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過于猛烈,他們不得不捂緊口袋。”其中,最明顯的影響來自金融市場。市場分析機構Forrester Research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金融業占美國IT支出的18%,整個華爾街就占美國IT支出的6%~8%,是IT行業最大的細分市場。另據外國媒體預計,2009年,金融行業將削減1700億美元的IT支出。這對于10%~30%營收來自于金融行業數據中心的外包服務供應商,如微軟、IBM、甲骨文、惠普和思科等IT巨頭而言,遭受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
作為美國金融服務業最主要的IT產品供應商,微軟去年有22%的收益來自于金融業,IBM和甲骨文的金融行業收益貢獻程度則分別為30%及18%。他們已經先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微軟公司CEO斯蒂夫·鮑爾默悲觀地表示,“從美國企業購買的IT產品或服務數量來看,有理由認為情況并不樂觀,沒人知道未來會怎樣。”
此外,美國《商業周刊》指出,曾經風光無限的科技、電信與互聯網行業在這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中也已漸露疲態,這三大行業今年三季度的盈利狀況將不甚理想。《華爾街日報》則認為,雅虎、施樂和eBay等公司的裁員行動表明,高科技行業并非之前一些人所認為的那樣不會受到牽連。
10月14日,英特爾宣布2008財年第三季度的總營收為102億美元,低于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思科近期營收增長率已低于12%至17%的增幅目標,并將在德州理查德森工廠裁員129人,終止該廠的寬帶電話業務;諾基亞第三季度凈利潤下滑30%,連續兩個季度出現同比下滑;索尼愛立信出現近5年來的第一次凈虧損,虧損值為2500萬歐元;eBay將削減1600個左右的職位,10%的員工面臨下崗;雅虎公司將裁去現有15000名員工中的10%;10月24日,施樂公司裁員計劃的公開,再度加劇了IT行業的不安——施樂將有3000個作崗位被砍掉。
金融行業對IT界的沖擊僅僅是一個序幕,最困難的時期遠未到來。2008年7月,Forrester Research發布的另外一份對高級IT管理人員的調查顯示,在對西方國家950家企業的問卷調查中,有43%的公司計劃削減在IT領域的開支。花旗集團分析師里查德·加德納(Richard Gardner)專門研究了金融危機對PC行業的影響。他在10月7日的研究備注里寫道:由于明年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將繼續減少,人們對消費電腦的需求肯定會急劇下降。為此,加德納調低了2010年前對戴爾、惠普、IBM和Sun等公司的盈利預期。
加德納稱在美國和歐洲這樣的市場里,PC的銷量與招聘需求緊密相關。而隨著美國雇主以五年來最快的速度大量裁減職位——單是9月份各大公司就裁員15.9萬人,PC廠商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加德納還表示,受到最大打擊的將是戴爾,它的Pc業務有70%直接依賴于各大企業。
波及國內企業
與1929年不同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美國金融危機,將由世界共同買單,中國也不可避免地遭受沖擊。
10月23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今年前3季度宏觀經濟數據,GDP增幅為9.9%,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4年來首次低于10%。在10月25日的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閉幕式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直言中國經濟已經遭受影響。而最早國際化和國際化競爭最為充分的中國IT業,首先受到沖擊。
方正發布的2008年的半年報顯示,其PC業務的營業收入同比下滑了11.36%,僅有30.81億元。同方2008年的半年業績也好不了多少,PC業務的營業收入同比出現6.64%的下滑;而海爾電腦在去年搬到北京后,不僅沒有達到業績增長之目的,出貨量還劇減,有媒體稱其已萎縮到3年前的水平。
和這些在“家”里玩的企業相比,那些已經“飄洋過海”的中國企業對金融危機的感觸更為深刻。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最近在第二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坦承,這次危機的影響超出大部分人預料,也超出他本人的預料。他還透露,TCL在2007年有46%的產品銷往海外,他認為海外經濟波動對TCL將產生很大影響。
對國際市場依存度過高的家電企業感覺到壓力,對海外資本太過依賴的互聯網企業同樣難以逃脫資金短缺的負面效應。門戶網站就可能因廣告大戶——房地產和汽車縮減營銷開支而受到沖擊。互聯網觀察家洪波認為,資金不充裕的互聯網公司將受到最大影響。
據統計,中國互聯網行業所獲風險投資中,約有70%的資金來自國外,華爾街陰云籠罩,中國的一些企業必將“斷糧”,拖上一段時間,那些依然沒有找到盈利模式的網站
(如視頻分享網站和社區交友網站)恐怕更要叫苦不迭。此外,電子商務網站,尤其是服務于中小企業的B2B模式網站所受沖擊較大。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云在今年7月就在給內部員工的信中表示,未來幾年,全球經濟有可能會進入非常困難的時期,他寫道:“我的看法是,整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接下來的冬天會比大家想象的更長!更寒冷!更復雜!我們準備過冬吧!”
馬云并非妄言,和上市首日的39.9港元相比,阿里巴巴在10月9日的收盤價只有5.75港元,跌勢慘不忍睹。
第三章機會屬于誰
有失敗者,就必然有勝利者。有企業在寒冬里凍死,就會有企業邁過這些尸骨獲得新生。這就是商業發展的必然邏輯,金融危機帶來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收購對手、搶占市場和進一步投資擴張的最好時機。
經驗表明,那些財務狀況良好、對資本市場依存度不高,具備較強行業競爭力的IT企業,如果目前對海外市場的占有率不高,就很可能在這場危機中抓住擴張的機遇。比如,IBM、思科和三星,上個世紀都曾在危機中奇跡般地獲得新生。他們的經驗對今天的企業有相當的榜樣價值。
危機中的英雄
1929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時,樂觀的IBM公司創始人沃森想豪賭一把。他堅定地認為,人們的信心已經跌到低谷,需求一定會重新爆發!

當時,IBM有健康的財務基礎,于是,沃森讓工廠繼續大量生產電子打卡機,也不解雇任何員工。1932年,他又投入寶貴的100萬美元建起第一個企業實驗室,從事沒有特定方向的研發。
不過,美國經濟遲遲不見復蘇,IBM的收入停滯不前,生產和研發上的投入卻越來越多,最后一度出現現金流短缺,公司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為此,這位創始人差點被董事會“踢”出公司。
1935年,機會降臨。8月14日,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確立了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巨大的信息處理需求隨之而來。一夜之間,美國對打卡機的需求猛增,而當時能大量提供這種產品的只有IBM,并且,正是由于那間實驗室一直堅持新技術研發,使IBM的產品比對手的性能更好,速度更快,質量更可靠。沃森一舉贏得了羅斯福新政會計項目的全部合同,公司徹底擺脫危機,財富滾滾而來。
回憶IBM在大蕭條期間獲得的巨大成功,沃森給出的結論是:一點瘋狂,一點運氣,再加上努力工作,時刻準備,幸運就會降臨。
果然,幸運之神今天再度垂青IBM公司。他們截至目前的表現還算從容。10月22日,IBM發布2008年第三財季經營數據,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利潤同比增長20%。
對此,IBM公司資深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Mark Loughridge將原因歸結為“對此次危機中殃及的金融機構有完備的管理機制”。IBM大中華區金融服務事業部、銀行業務咨詢負責人吳鉞則認為,IBM之所以受沖擊較小,是因為公司的大部分業務已經分散到亞洲和非洲等新型市場,分散了專注于單一市場的風險。
思科在逆境中崛起的故事也頗耐人尋味。
在思科CEO錢伯斯的辦公室墻壁上,貼有一張38美分的支票,那是2002年思科股價從80美元跌至10美元時,董事會分給他的年終紅利。那次危機令錢伯斯終生難忘。
“9·11”事件和互聯網泡沫讓奔跑在高速路上的思科猝不及防,錢伯斯進入了最艱難的一段時光。“有3年時間我一年只拿1美元薪水,并且自己支付所有的費用,就連坐飛機也得自己掏錢。”錢伯斯回憶說。對于那場危機,他的應對步驟是:降薪和裁員,砍掉部分產品線,重新設計生產線,對員工旅行費用大節減;帶領思科進行創新。
盡管世道很艱難,公司仍將18%的年銷售收入投在研發上。2004年,思科成為全球無線網絡設備頭號供應商,將路由器和交換機應用到網絡存儲領域。在對150億美元的網絡電話市場進行開拓時,思科延續了它的并購路線。新產品線的銷售再次出現喜人業績,思科也就安然度過了那次危機。思科在“9·11”之后1年內收購的9家公司,現在每年對思科的貢獻率已達20%。
錢伯斯說自己一直深刻銘記著杰克·韋爾奇的一句話:你只有一家偉大的公司,當你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努力活下來,尋找新的成長機會!錢伯斯說是這句話讓他無懼挑戰。
險中取勝的還有三星。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低質低價”就是三星的國際形象,但在5年前,三星已徹底告別過去,成功升級為全球著名品牌。
三星最快最猛的一次變革,正是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中完成。這一時期,三星裁員30%,砍掉了很多不賺錢的業務,企業組織規模縮小了30%,管理人員減少了10%,投資規模縮小了30%。如此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平時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這次變革之所以能夠順利實施,源于此前五年就開始的鋪墊:以極具危機意識聞名的時任三星集團董事長李健熙提出了“第二次創業”的誓言:如果不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從哪里來的,和別人比,落后在什么地方,我們就無法在這個激烈競爭的時代生存,要時刻具備這樣的危機意識,朝著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前進。隨后,李健熙不斷將危機意識向企業內部滲透,讓管理者真正意識到他們與強者的差距,從而發自內心地主動參與變革。
三星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的崛起,再一次證明了“機遇只垂青有準備的人”這句話的正確性。
誰的機會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曾因研究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而名噪學術界,他的名言——“我們都是經濟危機的學生”,在金融危機發生以來被反復引用。那么在今天,我們該如何在歷史中尋找經驗,從而去應對正在發生的這場危機呢?
很顯然,中國IT巨頭也不會放過危機中潛藏的機會。美國知名IT網站Computerworld近日刊文指出,危機時期,那些掌握充足現金的公司將展開新一輪并購。就此而言,聯想最值得關注。而外界也認為楊元慶的新一輪并購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
在嘗到并購IBM PC業務部門的甜頭后,聯想一直有繼續并購擴充的念頭。但不幸接連在并購Packard Bell和Gateway的過程中敗給臺灣宏碁,并丟掉全球第三大PC供應商的位子。楊元慶一直對此耿耿于懷;另一方面是自身業務在下滑。IDC和Gartner的數據都顯示,剛剛結束的第三季度,聯想的出貨量增速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Gartner的數據顯示,聯想三季度的市場份額從7.8%下滑到了7.3%。IDC的數據顯示,聯想三季度的市場份額從8%下降到了7.4%,其7.7%的增速遠低于15.8%的市場平均水平;其三,聯想有展開并購的必備條件——裕的現金,18億美
元的現金儲備完全可為新的并購提供充足“彈藥”。
在聯想內部,有關并購的聲音也沒停過。今年7月,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元慶在上海直言,“對當前聯想的全球排名不滿意,”“聯想將再進行一次收購”。10月初,聯想集團首席財務官黃偉明就曾表示:“盡管我們一直保持謹慎態度,但現在到了進行下一次挑戰的時候。”
而在坊間,有關聯想將收購富士通一西門子股份的傳言甚囂塵上,如果收購達成,無疑將大大增強聯想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對其銷量增長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同時,也有人建議聯想一股作氣拿下正在走下坡路的Sunk司。
用友軟件董事長王文京也認為,現在正是中國管理軟件企業跑馬圈地的好機會,只要符合公司業務發展方向,用友軟件將在合適的時候對合適的對象進行并購。他同時表示,在目前全球金融形勢不樂觀的情況下,企業并購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面對共同的危機,10月24日,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在“傳媒領袖網”主辦的首屆傳媒領袖高峰論壇上,樂觀地向《IT時代周刊》闡述了他對網絡廣告的最新觀點。他并不認為網絡廣告會受到經濟頹勢的挑戰,相反,未來的網絡廣告在自己的改變中會引發出新的發展良機。因為市場不斷在變,網絡廣告高速發展時,其精準的特點也會日益顯露,一旦實現相關技術的應用,互聯網廣告更大的潛力就可以挖掘出來。江南春表示,“我一直不認為媒體在這樣的時段會停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5倍于以前的空間。”
和江南春同樣樂觀的還有創維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學斌。他認同金融危機給行業帶來的影響,但他同時表示,每一次危機,都有一批企業倒下,也有一批企業崛起,一些競爭乏力的企業讓出的市場,會被具有更強競爭力的企業占領,市場資源最終會向優勢企業集中,而這種集中往往最容易在危機或困難時期完成。因此,金融危機對優勢企業而言,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曾經引入雷曼兄弟和IBM作為戰略投資者的金蝶也認為現在的經濟形勢對管理軟件來說是利好。金蝶CFO陳登坤指出,沿海制造型企業倒閉風潮引發的宏觀調控,能讓企業更加注重采用管理軟件來提高效能、減少成本,由此使管理軟件的潛在需求得到激活。他認為企業過去對ERP的需求是重要而不緊急,現在變得既重要又緊急了。
看到機會的不只是他們,華為此刻似乎也在醞釀北美發展計劃。華為北美區CTO查理·馬丁(Charlie Martin)透露,現在是華為突破北美市場的良機,華為已持有美國移動運營商Leap Wireless的合同,就在過去18個月,公司的美國雇員從200人增加到500人。
《險象環生的市場——如何應對金融危機》一書的作者多米尼克·巴頓和羅伯托·紐威爾認為,危機發展到最嚴重時,疲憊不堪者和謹小慎微者都已敗退,此時只有富有想象力的公司才能發現最好的戰略機會,從而獲得最有價值的競爭優勢。面對已經到來的危機,誰能在新一輪的洗牌中勝出,誰又能在這場危機中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