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王岐山出任主管金融的新一屆國務院副總理,準備開啟他的大國金融謀略——
王岐山,他的最新身份是國務院副總理,分管國家金融工作。
這位顴骨高高、一臉剛硬線條的金融家的財經生涯,是10年來中國金融改革的所有艱難、壓力和希望的縮影。10年后的今天,面對資本全球化的浪潮,再造富有競爭力的中國金融體系的道路依然漫長。歷史仍然需要王岐山擔當犯險克難、快刀斬亂的強人角色。
“救火隊長”
39年前,王岐山最初的職業生涯設計并沒有和金融掛鉤。即使是在陜西工作4年后,他在西北大學的課程,也主要是和歷史博物館的實際工作對接。
但或許正是這種歷史學的視野,使得王岐山在中國改革開放大幕開啟后,開始著手研究經濟問題,并撰寫發表相關研究文章,隨即他被調入北京,在國務院、中央有關“三農”問題研究機構任職。如此一做6年,這為他1988年履新中國農村信托投資公司總經理,1989年轉任建設銀行副行長,實現最直接的二次轉型做好了鋪墊。
1995年8月,他在建行行長任上主導了日后名聲顯赫的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的組建。這是內地首家國際性投資銀行。擔任中金公司首任董事長的王岐山以及他主導的多個投資項目備受國際金融市場關注。
王岐山的建行改革得到了時任國務院總理朱基的賞識。于是,在1998年的危急關頭,他被中央高層點將,千里南下出任廣東省常務副省長,主管金融,領導處理蔓延全省的支付危機。
王岐山第一天走進廣東省政府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處理廣國投和粵海的緊急債務。廣國投和粵海不僅自身資不抵債,而且負債額超過省政府可以考慮的支付能力。
在內部的激烈爭議中,王岐山拿出一個既干脆又顯大局觀的方案:不向中央伸手,不給香港添亂,抓一個——重組粵海,放一個——讓廣國投破產。
尖峰對決
然而,廣東省政府對粵海和廣國投的處置決策卻引發了軒然大波。
誰也不相信中國政府會在一夜之間掀翻歷史悠久的潛規則,不再為一家自己全資擁有的公司買單。一時間,憤怒、抗議、威脅、反彈的巨浪來勢猛烈。
無法接受現實的債主們聯合起來,向王岐山的意志力發起沖擊,叫喊著要廣東省政府“百分百償債”,而且馬上要現金,否則就要將粵海清盤,“大家同歸于盡”。更有國際銀行家放言,將停止向中國發放貸款。
在王岐山看來,面對170余位國際債權人,不可能由內地政府官員單干,必須要有具備國際權威的金融機構參與。于是,王岐山拍板聘請高盛作為粵海重組的顧問。在保爾森和高盛的參與下,廣東省政府終于和國際債權人坐下來,就粵海重組展開曠日持久的談判。
當談判陷入僵持時,王岐山展示出他的鐵腕作風。在1999年6月底,面對債權銀行無休止的討價還價,王岐山宣布,廣東省政府自7月1日起停止代粵海償付貸款利息。
面對那些大吵大鬧、威脅說要“控告”中國政府的國際債主,王岐山也放出硬話:“你們可以去告,上哪都可以,在國內、在廣東省肯定贏不了,到國外我也愿意奉陪!”
這場高強度的國際博弈,王岐山贏了。1999年1月10日,廣國投破產關閉。2000年12月,經過艱苦談判,廣東省政府和國際債權人就粵海重組達成協議。
一抓一放的同時,廣東省政府向央行借款380億元,重組和關閉廣東省內800多家地方中小型非銀行金融機構。廣東金融最終轉危為安。
從廣東金融危機到后來的北京非典戰役,數戰歸來,王岐山贏得了“救火隊長”的美譽。
履新大考題
今年3月,已身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王岐山,以山東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全國兩會,他詼諧地公開介紹自己的狀況是“讀書學習、認真思考、待業上崗”。終于,在度過了3個月“待業”之后,60歲的王岐山出任主管金融的新一屆國務院副總理,準備開啟他的大國金融謀略。他首先要面對的,是在全球化和金融市場開放浪潮下競爭乏力的中國金融業。
此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棘手難題也擺在王岐山面前。
在王岐山履新前后,國內關于統一金融監管的呼聲日益高漲。金融混業經營已廣泛進行,而相應的綜合監管體制尚未建立,仍然分處在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的多頭管理之下。
今年兩會開始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未涉及到金融領域。如果目前還做不到綜合監管,是否可以先建立更為有效的協調監管機制作為過渡?這是對王岐山施政智慧的考驗。
相比于這些中長期的戰略謀劃,來自證券市場的挑戰或許更加迫在眉睫。王岐山履新之際,中國股市正經歷嚴峻的暴風雪。自去年11月以來,上證指數已在不到半年時間下跌40%。關于政府是否應當出手救市以保衛股權分置改革成果的爭論沸沸揚揚,王岐山上任后將作何抉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懸念。
實際上,早在2007年初,王岐山訪問英國金融城時,他就對媒體坦言:“作為新興市場,中國的資本市場一定會有挫折,一定會有毛病,但也一定會更加開放,一定會不斷健康成長。”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