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陽光下,73歲的楊大媽,銀發碧眼,一身碎花衣裳,悠然地站在北京東四四條的家門口,等待家里86歲的“采購員”楊大爺買菜歸來。她不時熱絡地和走過的鄰居們打招呼,說的是一口流利的京片子。
這位住四合院的北京老太太,人稱楊大媽。名字挺長,叫范·霍亨德普·米拉,娘家在荷蘭。楊大爺叫楊寶祿,土生土長的老北京。在兩人牽手走過的半個世紀的歲月里,這條老胡同見證了一位荷蘭貴族小姐成為一位北京平民媳婦的獨特經歷,見證了一段從一見鐘情到白頭偕老的愛情故事。而兩位老人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如今也成了胡同里最動人的一道風景。用楊大爺的話來說:“早已老頭老太,依舊青梅竹馬。”
大雨是我倆的媒人
1956年夏季的一天,北京大學畢業后在北京市電機總廠工作的楊寶祿下班回家,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讓他在公交車站和米拉撞出了緣分。
說起當年事,米拉的中國話便是一串串的。她說,那天下雨,自己打著雨傘在5路汽車站等車,忽然傘下鉆進一個男青年。沒有別的理由,躲雨唄。傘外大雨滂沱,傘下兩人相視一笑。米拉有傘,所以她把男青年送回了家。
第二天,米拉聽街坊說有個秀氣的中國小伙子等在院外,一看,正是昨天那位。原來昨天她把地址告訴他了。米拉的大姐當時就埋怨她,放著周圍那么多優秀的追求者不找,為什么偏要找個中國窮光蛋。米拉回答大姐:“不是找的,是碰上的,我覺得這很浪漫,我就喜歡這樣的浪漫。”
1960年1月1日,米拉和楊寶祿攜手步入婚姻殿堂,北京的胡同里就此多了一位荷蘭姑娘。成了北京媳婦,米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荷蘭的傳統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了丈夫的姓,變成——楊米拉。楊寶祿戲稱為:“羊”把大米拉回家。在這個中西合璧的家庭里,兩人在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上都努力向對方靠攏。米拉愛吃中國菜,楊寶祿則喜歡西餐、油畫和交響樂。
這些年,一茬又一茬的鄰居相繼搬進了高樓,他們的三個兒女也早已成家立業。可對胡同和大雜院中老屋的迷戀,讓他們留了下來。
一大摞家庭記賬本
在中國還很少見到婚紗照的時候,米拉和楊寶祿就幸福地體驗了一回。但更多的時候,米拉和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媳婦一樣,買菜、做飯、生爐子、買蜂窩煤、儲大白菜……
這座老式四合院里,楊寶祿一家在40多平方米的三間小平房中已經住了將近50年。
上世紀60年代初,隨著家里人口不斷增多,經濟上越發緊張了,一向認真的楊寶祿開始在家中實行“計劃經濟”,建立家庭賬本,這讓從小衣食無憂、性格大大咧咧的米拉有些接受不了。“連幾分錢都要記賬。每個月對賬,如果差了錢,他的臉立刻就陰沉下來。”
直到現在,提起記賬的事,米拉還是一肚子苦水。坐在旁邊的楊寶祿卻一直呵呵地笑著。米拉也深知,在困難時期家里還多虧有這個賬本。“那時候一個月就十幾元錢,要養活一家人,如果不好好計算,日子還真不好過。”現在,楊家還保留著這個傳統,家里的記賬本已經有厚厚一大摞了。賬本里,不光記載著平淡而瑣碎的日子,也記載著濃濃的親情。
直到1981年,孩子們都大了,家務負擔輕了,會多國語言的米拉才外出“打工”,到清華大學、北工大、二外等高校當外教。“要不是他,我沒有勇氣重新走上講臺。”說著,楊米拉深情地看了一眼楊寶祿。楊米拉在講臺上一站就是15年,直到得了心臟病才不得不離開。米拉教過的學生有上萬人,其中有兩個考上了聯合國的翻譯呢。米拉說,她最欣慰的事,就是直到現在這些學生還經常來探望她。
可因為體制原因,米拉最終還是成了一名“家庭婦女”。如今已73歲的她患有心臟病、類風濕、糖尿病等多種疾病,卻沒有退休金、沒有醫保,靠著丈夫拿的企業退休金,兩個人“養老”,生活自然清苦一些。常常有人問米拉,如果當年留在荷蘭,單是靠顯赫的家族地位就能為自己贏得一份不錯的生活保障,后悔嗎?米拉總是深情地凝視著已是滿頭白發、滿臉皺紋的丈夫說:“寶祿,才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寶貝和幸福!”
營養食譜送出幾千份
說起老伴兒,楊大爺很是自豪:“這院里院外的大人孩子沒有拿米拉當外人的。叫她大姐、大嫂、大媽、奶奶的什么都有,和北京人沒兩樣。”多年來,米拉以她那傳統的歐式的愛,給這個大雜院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革開放前,米拉經常光顧友誼商店,買回來很多食物、日用品以及兒童玩具,街坊鄰居、親戚、朋友都受益匪淺。按米拉的話說,那時候簡直把她忙壞了,可她的臉上洋溢著的卻是陶醉的表情。
做荷蘭泡菜是米拉最喜歡的一件事情,每當做好滿滿一盆,她都要挨門挨戶給院子里的鄰居送去,請他們品嘗,胡同里的許多人家都吃過她做的泡菜。
在胡同里,楊大爺的出名除了娶了一位金發碧眼的洋妻子,還因為他創制了一套在東四社區廣為流傳的“營養食譜”。搞了一輩子技術研究的楊寶祿,上世紀90年代初退休以后興趣不減,開始忙著在家里搞發明,涉及營養、氣象、心理等多方面,還申請過六項專利。“不過,我花費心思最多的還是這份營養食譜。”楊大爺說,他參考了多本營養學書籍,并根據最新的營養學研究成果幾經修改。
楊大爺老兩口在東四社區做起了健康飲食的宣傳員,將自費復印的營養食譜分發給社區里的居民。鄰居只要一來串門,老兩口就會把最實用的禮物——營養食譜送給他們。到如今,已經送出幾千份。
“除了堅持按照營養食譜飲食,我們倆每天還堅持兩個‘6’——每天只吃6克鹽,每天步行6000步,你看我們臉上都沒有老年斑……”
屋里養著小貓,天井里種著蔬菜,院里栽著花,書桌上擺著筆墨……老倆口晚年的生活有滋有味。漫漫人生,其中的喜怒哀樂終究化作了今天的陳年甘醇。或許,這才是他們白頭偕老、健康長壽的秘訣。
(摘自《新民晚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