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鋒
放松糧食領域的行政控制,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對外開放的同時更要搞好對內開放,這是比爭論外資進軍糧食產業利弊與否更有意義的事情。
WTO關于外資企業進入我國糧食流通領域的過渡期到2008年已經結束。也就是說現在,外資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國內從事糧食的收購、銷售、儲存、運輸、加工、進出口等經營活動。
外資的進入,給一些國內糧食企業帶來了恐慌。一些人士也在擔憂,外資進入糧食流通領域后,憑借其強勁的實力,通過兼并、收購、合作等方式主導國內糧食流通格局,擠壓國內糧食企業的生存空間,控制中國糧價,從而危及國內糧食安全。鑒于此,一些人建議政府應以行政的方式繼續限制外資在糧食領域的活動。受此影響,據媒體報道,一些外資企業在申請《糧食收購許可證》的時候,已經遭到當地糧食主管部門的拒絕。原因是上頭通知,要求停止對外資企業發放許可證。
然而,在中國日益融入全球經濟的今天,各行各業基本上都有外資進入,我們為什么對糧食業外資還抱著一種“欲迎還拒”的態度呢?糧食業的外資真的如“洪水猛獸”般可怕嗎?
大豆市場“淪陷”禍起外資?
在反對外資進入中國糧食產業的理由中,中國大豆市場開放的所謂“教訓”,經常被放在首位。
一般的說法是這樣的:2001年中國對外開放大豆市場,外資企業不斷涌入國內,跨國巨頭開始染指中國大豆業。2004年,在遭遇國際投資基金的瘋狂打壓后,中國中小型大豆加工企業和本土榨油企業不堪承受負荷,紛紛宣布破產,被外資低價兼并。2008年,據美國農業部預計,中國全年將進口3550萬噸大豆,進口依存度將首次突破70%。中國90多家主要國內榨油企業中,64家已變成外資獨資或合資,控制了中國85%的實際加工總量。大豆定價權基本旁落。大豆市場的“教訓”歷歷在目,許多人認為糧食市場的全面放開,也許會重蹈覆轍。
那么真實情況如何呢?首先,大豆市場的“淪陷”喪失是不是因為放開大豆市場造成的本身就值得商榷。
隨著中國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食用油、禽肉制品的攝入不斷增加,而大豆一方面可以榨油,另一方面壓榨后的豆粕又是重要的飼料原料,因此國內不斷增加的食用油、禽肉制品需求,使得中國大豆需求不斷增加,而國內大豆供給有限,因此大豆進口不斷增加。2008年大豆進口依存度估計突破70%,國內供給嚴重不足。
中國需要從國際市場進口大量的大豆,而國際上大豆貿易市場份額基本上被“ABCD”壟斷。“ABCD”這四個字母代表著四家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跨國糧商: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Dreyfus)。據說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都控制在這四大糧商手中,這四家公司在國際貿易中具有很強的定價能力。因此,只要中國需要進口大豆,那么就需要和“ABCD”打交道,而國內糧食進出口企業沒有一家的實力可以和上述四家相提并論,強弱對話中,弱者自然難以占到便宜。
因此,即使中國不放開大豆市場,只要中國需要進口大豆,那么大豆的定價權仍然還是為跨國巨頭所控制。就像鐵礦石一樣,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買家,但是由于國內鋼鐵企業單個實力弱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協調一致行動的能力,導致國際鐵礦石的定價權仍然掌握在供方。因此,大豆定價權的喪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大豆需求的對外依存度過高,同時缺乏在國際貿易中具有話語權的世界級企業。大豆市場因放開導致大豆定價權的旁落,僅是一種托辭。

中國大豆供給嚴重依賴國際市場,這是國內大豆市場受制于人的根本原因,但是中國的糧食整體卻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給自足。糧食進出口僅占消費的5%,加上中國政府的限價政策,國際貿易無力影響到國內糧價。
在中國,政府一直采取相當保守的糧食安全政策,中央及地方糧食儲備規模龐大。根據有關研究統計,目前政府儲備加上民間儲備占年度消費比例估計在50%以上(國際上目前在18%的安全警戒線徘徊,這也是為什么國際糧價近年暴漲,國內糧價尚顯安穩的根本原因),同時在這50%庫消比中,官方儲備又占了大多數。這種情況下,外資進來,怎么可能像大豆一樣輕松操控中國糧價呢?需要保護的“幼稚產業”?
一些人認為,與外資比較起來,中國糧食產業還是“幼稚產業”,在其還沒有茁壯成長起來之前,放開市場,外資攜資金、技術、管理優勢,任其在中國攻城略地,中國糧食產業必定丟盔卸甲。因此,需要對這些“幼稚產業”再保護一段時間,等他們成熟起來,再放開國門,與外資廝殺不遲。
而所謂保護“幼稚產業”,應該是指保護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產業(實際上,“幼稚產業”是否需要保護,本身就有很大爭議)。然而糧食產業應該是一個相當古老的產業,在各國均存在久遠,自然不能算作“幼稚”。如果以發展水平的差距來定義“幼稚”與否,那么與跨國巨頭相比較,中國的糧食產業也許是“幼稚”的。但是,既然關起門來搞了許久,還是“幼稚”,再多保護一些年頭,就能夠由“幼稚”走向“成熟”嗎?關起門來,自然也可以發展,但是人家就不發展嗎?恐怕這種發展差距會越拉越大吧。
遙想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各行各業和西方發達國家比較起來,又有多少行業不是所謂的“幼稚產業”呢?
然而,我們還是毅然地打開了國門,結果我們的許多“幼稚產業”在和外資面對面的競爭中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真正地成熟起來了。相反許多被過度保護的產業(糧食業即為典型),多少年過去了,閉門修煉的“內功”不但沒有長進,反而與先進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永遠處于“幼稚”狀態。可見,以國內糧食產業競爭力弱為由,拒絕對外資開放是經不起推敲的。
“飯碗”被控制?
現在一些意見擔心外資如果進來,憑借其巨大的優勢,有可能造成壟斷。壟斷確實會危害產業發展,并損害消費者利益。但是中國不是有《反壟斷法》嗎?如果外資真的造成了壟斷,那是法律的事情。除非政府對自己頒布的法律沒有信心。
再者,如果外資真的壟斷了,也是經過競爭造成的壟斷,不是依托行政特權造成的壟斷。而競爭性壟斷是難以長久的。因為壟斷造就的超額利潤遲早要被打破。然而行政性壟斷卻不同,只要政策不變,行政性壟斷暴利卻可以長期存在。
那么糧食行業存不存在行政壟斷?這個應該不言自明——中國的糧食進出口貿易、儲備領域的行政性壟斷還少嗎?相比競爭形成的自然壟斷,在特定的政府體制下,行政壟斷更加危害產業發展,損害消費者利益,并且往往比競爭造成的壟斷為禍更烈。實際上,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糧食產業發展多年,還是歸為“幼稚”的主要原因。
因為市場對內沒有開放,糧食產業民間力量一直受到壓制,發育極為不充分。直到今天,中國農民的糧食80%以上都是被國有企業收走。這就是為什么反對對外資開放的主要是一些大型壟斷國有糧食企業的原因,因為外資進來,其壟斷利益將會面臨直接的挑戰。而這種反對,和他們反對糧食進出口和貿易流通對內開放的原因是一樣的,其實質也就是要維護行政掩護下的壟斷地位。
一般概念下,糧食是一個特殊的領域,“民以食為天”嘛,如果“飯碗”都被人家控制了,那還了得?中國社科院一位研究員就認為,外資可以通過收購中國糧食流通中的中小企業來把持銷售環節,而且還可能哄抬物價。同時,農民也更愿意把糧食以高價格賣給它們,國家儲備糧制度就會失控。
但是,看看在中國的現實,真的是這樣嗎?國家儲備糧的后盾是什么?是國家財政。外資巨頭,再有錢,不會比中國財政還有錢吧,怎么會擔心政府儲備在收購環節競爭不過外資呢?
而且,從根本上說,如果外資和政府競爭收糧,那不但不是壞事,反而是一件好事!去問問中國農民,他們最擔心的是什么,他們經常遭受的困擾是什么?“賣糧難”肯定是他們心頭揮之不去的夢魘!就在糧價表面“高漲”的今天,東北農民今春還在為“賣糧難”發愁,結果國家又是托市收購,又是給予運輸補貼,一方面為了做空、壓抑糧價,一方面為了“促進”東北糧食的收購和銷售。
“賣糧難”是什么?那就是農民想賣糧,卻找不到買家。如果說,政府為了不至于農民利益受損,由國家財政出面收購,現在如果外資進來,解決這種“有效需求”不足,既節約了財政資金,又提高了農民收益,有什么不好?
至于擔心外資進來抬高收購價格,恰恰相反,這不是擔心的理由,反而是高興的理由。抬高收購價格誰受益?農民是直接的受益者。中國政府不是一直說要提高糧食收購價嗎?現在外資有可能幫助中國農民做到,有什么不妥嗎?
當然,在某些方面看來也許是不妥的,因為糧食收購價上來了,他們就不能低價收糧了,他們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外資進來,“農民也更愿意把糧食以高價格賣給它們,國家儲備糧制度就會失控”,不知道為了冠冕堂皇的所謂國家“儲備”利益,要把農民的利益置于何地?農民有機會提高價格賣糧,居然危害了國家儲備糧制度?
國際上,一國的糧食儲備包括政府儲備和民間儲備,在市場化程度高的國家,糧食儲備以民間儲備為主(比如企業和農戶的糧食儲備)。然而中國的糧食儲備中,政府儲備占了大部分。但大家都知道,政府儲備需要花費大量的財政資金,尤其是在某些政府體制下,成本更高。而在應對市場的變化上,遠遠不如民間儲備。
然而,或者是由于計劃經濟思維作祟,或者是國內的市場化改革發展不夠久,又或者是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某些方面總覺得市場不可靠,一些政府部門仍然希望將大部分糧食控制在自己手中。中國自身的經驗教訓和管理理論都早已告訴我們,這樣的做法成本是相當高昂的。
其實,政府只要制定好糧食進出口制度,只要在市場緊張之時,保證糧食不從各種非正規或者地下渠道走私流到國外,只要中國的糧食價格和農業政策讓糧食生產有保證,我們的糧食安全就不需要因為外資的到來而緊張莫名。
相信市場,擁抱競爭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說,中國經濟至少可以再保持30年穩定增長。他的一個關鍵理由是中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而技術的升級是維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要素,這意味著中國可以在長時期內學習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技術升級的速度快,成本低,從而經濟也就可以實現一定時期內的持續增長。
但是,如果我們閉關自守,拒絕外資,那么這種“技術差距”就永遠不會成為我們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拒絕開放,拒絕外資,怎么能夠引進先進技術,“隔岸觀火”、“隔靴搔癢”總不行吧。所以,中國的絕大多數產業,包括糧食產業在內,為了實現產業的升級與發展,不能拒絕外資,更不需要懼怕外資,應該以一種堅持改革開放的心態,去擁抱競爭。
當下我們要做的,其實是營造適宜于企業競爭的環境,讓民營企業、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一同有效競爭,一同服務于中國農民群體民生和中國消費者利益。
現在,國內糧食企業基本上以國有企業為主,而現階段的國有企業受到政府機構的行政干預仍然過多,國有糧食企業更甚。國有糧食企業的使命是忠實地執行政府機構的意圖,盈利上的考量較少,或者即使有要求,往往也是軟性的,難以有真正的約束。
但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的本質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盈利的要求,是對一個企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企業區別于其他組織的最根本的標志。現實的情況是,大多數國有糧食企業類似于政府行政職能的延伸,政府對企業的考核往往以是否出色完成了行政使命為要務。一位中國發改委官員就曾直言不諱,“中儲糧并非企業,主要任務不是創造商業利潤”。由于不以利潤為考量,這些企業大多數類似于行政事業單位。
然而在任何國家,行政效率是沒法和市場化的、有競爭的企業效率相比的,這是一個常識,這就是為什么國內糧食企業難以做大做強的根本原因,因為有太多的行政限制和政策性負擔。
因此,放松糧食領域的行政控制,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對外開放的同時更要搞好對內開放,這是比爭論外資進軍糧食產業利弊與否更有意義的事情。